APP下载

家校社联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3-03-11郑明艳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精神

郑明艳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可在本校师生共同努力中推行“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应着力创建符合学校学生群体特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社会需求和所在地区环境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家庭为单位,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在家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生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先进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我国在改革、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勤劳能干铸就了现在辉煌的中国,创造了这个经济繁荣、绚烂多姿的社会。因此,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输出下一代人才,首先要培养劳动精神,并弘扬热爱劳动、诚实质朴的精神,让劳动精神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例如,学校基于劳动精神培养的目标设立“学会自理”“学会烹饪”“学会分担”三种基础家庭课程,让学生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中通过家人的引导和帮助完成这三个任务。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学会自理”为任务目标,高年级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管下,完成后续家庭课程,尤其是“学会烹饪”,一定要以安全为主,谨防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伤害。这类家庭课程的设计,以家校联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生活中小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使学生形成能自理、能生活、懂分担的好习惯。

“学会自理”的内容主要为学生生活中较为简单且安全系数高的个人事务,如叠被子、洗袜子、整理书包、打扫房间、整理书桌等简单任务,完成后写一篇或一段心得,然后到学校进行接力打卡,以此让学生在这些简单的任务中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劳动精神的培养。

“学会分担”的内容主要为在已经达到一定成果的自理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帮助家人分担家庭劳动的任务,让自我劳动延伸到家庭责任中,让劳动精神在分担家庭公共事务中得到升华。如可开展与家人一起买菜、打扫房间、帮父母端饭等任务,在培养劳动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树立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渐渐养成优质的劳动习惯,并学会分担家务。

“学会烹饪”的内容主要为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挖掘学生的烹饪天赋,将教与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基础的烹饪知识,并了解传统的饮食文化,加深学生的劳动情感。如,可开展饺子、粽子、汤团等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的学习活动,讲解食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传统文化的乐趣,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培养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以学校为基础,落实素质教育

家校社的联动应该以学校教学作为中心环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关于劳动素养构建的知识内容,通过劳动案例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树立劳动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将个人的劳动行为融入集体劳动。不仅如此,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过程中,学校扮演着纽带角色,学校既是活动的发起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监督者,更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者和多方联动的协调者。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应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在劳动素养教育的各个环节,学生在校劳动课程是学生在家劳动、在社会劳动的基础,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负责教师在授课、管理学生时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劳动课程教学实践时,教师通过对“创意劳动”课程的设计,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些创意手工、改造、艺术创想、实际劳动等方面。教师要通过劳动课程体系的设置,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劳动教育中,以动手为乐趣,发现科学性,实现主观性,养成爱思考、爱劳动的生活习惯。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对一些劳动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可以将学生分组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动手动脑,发散思维,了解奇妙的生活世界,并对劳动本身的意义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

校园劳动活动不应被理解为打扫卫生、清洁校园等,校园劳动活动,可以包括手工艺术创作,发挥个人能力创意绘画等,也可以通过变废为宝等活动将一些废弃物进行再创作,成为有用的物品,减少垃圾污染。

三、以社会为基础,融入实践体验

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育模式将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的启蒙阶段,学校与教师要做好小学阶段的实践教育,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意识。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全靠知识的积累,更要通过相得益彰的实践活动。因此,将学校及社会进行联动,共同彰显二者长处,可以发挥学习与实践结合的优点。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三种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秉持探究精神解决已知问题。具体任务包括利用不同职业特性及生活中的道理体会社会生活;在自然中通过观察不同的小动物及农作物等不同动植物感受生命的珍贵;在社区、街道进行志愿劳动并看望独居老人,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三个任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走进生活”是要实现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课程中让学生走进不同的职业,如,在空姐这个职业中让学生体验用筷子完成职业微笑,并体验为他人服务的感受;在警察这个职业中,组织学生前往十字路口和交警一起指挥交通,体会不同职业的不同职能。

“走进自然”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打造属于班级的“植物园”,让学生在植物的栽种、养护、收获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价值。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家中养殖动植物,体会生命的可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探索种养殖的技术。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本次任务开展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成长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完成属于自己的观察日记。教师可以在此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延伸,向学生科普我国的农耕文明及传统农事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收获学习的乐趣。

“走进社区”主要将家庭和社区进行双向联动,以学生平时在家为家里的长辈服务的标准为社区养老院进行志愿活动。以此定期开展小小志愿者义务劳动服务。经过手工制作礼物、打扫庭院、讲故事、表演节目、捶背按摩、帮助老人洗头、剪指甲、整理房间、收拾厨房等活动,在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实践过后学校可精心设计假期实践作业、学科拓展类作业和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感恩。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中的所想所感所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进行家校社联动的劳动课程,对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