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2023-03-11高丽莎隋得志丁宝刚于晓飞于东林胡乃宝王斌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滨州医学院医患

管 桐 高丽莎 隋得志 丁宝刚 于晓飞 于东林 胡乃宝 王斌胜※

(1.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1978 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开展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良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满足用人单位需要,适应现代医学事业发展,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下面基于客户关系理论对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一些探讨与总结。

1 严把招生关

目前,滨州医学院主要招收中西医结合学术类型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中医学、中药学及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受本科教育模式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实验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无法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求知欲望不强,甚至存在少数只为文凭、不为学识的浑水摸鱼者[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故在招生时我们必须严把招生关,做好初试以及复试工作,提高研究生招生标准。

滨州医学院在研究生初试时采用的是学校自主出题的专业课试卷以及国家统考的其他科目试卷。复试时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准备,由学院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导师成立专门的专家复试小组,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英语水平、科研素质、专业兴趣等多方面综合评估考生,提高研究生准入门槛,招收优质研究生。

2 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西医和中医的交叉领域,它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受中西医结合专业发展水平限制,其当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仍较为单一。当前阶段,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未兼顾到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及临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仍按照西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出西医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没有充分显示中医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仅仅体现了西医而已。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需要准确定位,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促使研究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培养精于中医、通于西医、科研能力强、临床技能高、品德高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人才。为达到此目标滨州医学院做了以下努力。

2.1 改善课程设置模式 第1 学年,由于学生刚接触科研,对科研理论尚没有形成一定认识,滨州医学院对研究生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与考核,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和具体情况共同商榷选择课程并制定学习计划。在研究生培养计划方面,均衡中医、西医课程学分硬性要求,促使学生中西医全面发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加大中医课程所占比例,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此外,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特殊性,关于西医的病理、药理、肿瘤等领域的新研究进展也设置了专门课程,在提高中医学习的同时掌握西医新的研究进展。在研一上学期的理论学习阶段,各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其研究生对本课题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整理,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由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商榷决定其今后研究方向,并在开题报告开始之前制定好接下来的理论、临床、实验研究设计。除此之外,学校定期举行学术科研讲座、学术文化节等学术活动,组织研究生集中学习,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并将学术科研讲座设为研究生必修课,覆盖中西医结合专业所有研究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锻炼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2.2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只看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靠科研成果的多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相差甚远。为改变目前的不良现状,滨州医学院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延续本科“贯通式”的培养模式[2]。积极支持引导研究生跟师临床,在积极引导学生跟师临床的同时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大于临床研究兴趣,鼓励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促使研究生在临床上发现新的科研思路,进一步结合科研与临床,促使科研成果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2.3 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与周围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方式,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人际沟通包括2 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医患沟通,现在医患关系的过度紧张,使得医患沟通变得更为重要[3]。作为从医者要从学医之日起就要学习如何进行医患沟通,研究生教育是医学生从课本学习走向临床的关键阶段,也是进行医患沟通学习的重要阶段。滨州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贯彻“仁心妙术”的校训,增强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在理论学习阶段,增加医患沟通情景教学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临床学习阶段,学生积极和带教老师学习并掌握医患沟通技巧,逐步实践于临床。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增强医生和患者信任度的重要方式,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环节。

二是团队沟通。团队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滨州医学院研究生社会竞争力的强有力保障,现阶段,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包括科研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科研实验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良好的团队沟通有利于研究生消除对科研实验的胆怯,增强对科研实验的信心,勇于面对实验挫折,推动实验进行。

2.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医学研究生学习任务繁重、学制长、课程多,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4]。当前时期,许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滨州医学院对研究生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必修课程,每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网络门诊、心理沟通校医院门诊,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予以重视,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反复沟通,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联系,多方位关注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滨州医学院致力于培养积极乐观、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研究生。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导师的指导能力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5]。研究生及其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方面,既要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又要增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提升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水平,滨州医学院完善了导师的选聘和考核制度[6],从源头把控导师质量,定期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评选和培训,每月按时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水平等方面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考核,保障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导师质量,组建高质量导师队伍。

此外,滨州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施导师团队负责制[7],是与多途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一个全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中医、西医、科研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对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上的指导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的需要[8]。滨州医学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团队负责制,由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经验丰富的导师组成导师团队,使每位研究生可以和多位导师互动,汲取各家之所长,全面发展。

4 严把毕业考核关

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学位论文是否合格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关键因素,由于规定研究生所做学位课题不能出现阴性结果,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要花2/3 以上的时间从事学位课题研究工作,为了出现理想的实验结果,甚至出现掺杂水分的虚假科研。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选择学位论文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导师现有研究课题、科研项目以及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时间,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课题。课题拟定之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相关领域文献查阅并整理总结,撰写综述,制定详细实验计划,做好实验准备。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与导师和同组师哥、师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更改实验不当之处。滨州医学院要求导师随时对研究生实验数据进行检查,防止实验数据掺假。对于有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学位申请人员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

5 结语

受就业环境和医疗卫生环境的影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解决当前医疗卫生环境下人才紧缺以及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之策。随着社会医疗纠纷事件的曝光,用人单位对新入职员工的临床操作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要求已明显提高。基于客户关系理论,围绕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各用人单位所需的全面发展型医疗卫生人才才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环境压力大的根本方式。本文围绕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导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毕业考核等方面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滨州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为其他高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猜你喜欢

滨州医学院医患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医学院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必须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
滨州学院插画作品选登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