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在特发性肺纤维化领域取得科研突破的理论思考*

2023-03-11刘泽宇崔瑞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肺纤维化科研成果中医药

范 锐 刘泽宇 崔瑞兰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属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常表现为运动性呼吸困难、慢性干咳等[1]。一项研究[2]显示,2000 年以来IPF 患病率为3~9 例/10 万人。IPF 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影像学特征为双下肺近胸膜处蜂窝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其诊断依赖于高分辨CT 与病理组织学的特定组合方式[3]。IPF 一般预后较差,诊断后平均存活时间仅3~5 年,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被医学界广泛关注[4]。

中医药在IPF 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中医方法治疗IPF 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如补肺汤、人参平肺汤等对IPF 均有实验成果报导[6,7],对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等经典方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8,9]。在IPF 治疗领域,中医药取得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这是中医药治疗IPF 取得科研成果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因。同时,还需要中医药工作者立足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吸纳现代科学技术,一个个科研硕果便会涌现,最终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服务于人民健康。本文将从国家扶持、立足经典、结合临床、吸纳现代科技以及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思考中医药在IPF 领域取得科研突破的必要原因。

1 国家扶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了中医药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20 世纪50 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医学界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10]。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是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肯定中医药的价值和地位,并多次在治国理政讲话中引用“活血化瘀”“刮骨疗毒”等中医论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的出台,为中医药近15 年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为中医药的规范化提供了长期制度保障[11]。

在中医药治疗IPF 领域,单纯依靠某个医家的能力很难有所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显示了党领导下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持续的资金支持,使得IPF 的中医药诊疗体系愈发完善。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整理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9 版)》[12]出台,标志着IPF 的中医药诊疗规范化模式正在逐步建立,这也是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金支持。笔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特发性肺纤维化”为检索策略,共得到65 个项目,并且近年来资助力度持续加大。可以说,没有国家强大的后盾,便没有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更没有在IPF 领域的科研突破。

2 立足经典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经典的传承,便没有科研的创新。中医经典文献是取得科研突破的根基,是产出科研成果的沃土。在IPF 领域,中医学虽无对应病名,但依据其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特征,一般参考“肺痿”“肺痹”论治。肺痿首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书中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表明肺痿是一种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疾病,病因可能与热在上焦有关。《素问·五脏生成》曰:“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描述了肺痹临床可表现为喘息、气虚等,表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肺痹为“气积胸中”。

古代中医学者在肺痿治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现代中医人探索IPF 的治疗提供了灵感源泉,有学者从“肺气受于肾”理论,从肾经循行、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元阴元阳4 个方面论证了肾与IPF 的相关性,为本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借鉴[13];笔者从“气血关系”探讨IPF 之弥散功能障碍,认为IPF 病程中呼吸膜两侧VA/Q 比值失衡,造成气血分离的结局,是发生弥散功能障碍的中医原理[14],而补气活血类的经典方剂如补阳还五汤治疗IPF 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收到良效。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不断发掘。

3 紧密结合临床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有紧密结合临床治疗IPF 的实际,才能使中医药在该领域永葆活力。20 世纪70 年代,我国曾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光明日报》刊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锤定音,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维范式[15]。中医文献卷帙浩繁,宛如烟海,针对肺痿、肺痹的论述更是难以计数,如果将这些理论束之高阁,不仅理论研究将失去活力,也更加难以将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健康。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各地民族医学体系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难以持续发展,甚至已不再应用于临床,逐步走向消逝[16],而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IPF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每个患者症状表现不一。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每个IPF 患者都是可供学习的知识库,切实搞好临床,并以此寻求科研突破,以解决IPF 临床实际问题为宗旨,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7]。

4 结合现代科技

在生命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将医学推向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意识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医药学也是如此,需要大胆拥抱现代科学,吸纳最新医学成果,只要是有利于本学科发展的,都应视为中西医结合的优秀成果。

在IPF 的治疗领域,中医药的治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时期,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的最重要的实力支撑,中医药科技攻关也已经列入国家战略,中医药在IPF 治疗领域也会踏快船、借东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本领域内科研突破。若一味故步自封,拒绝甚至排斥现代文明,则不利于IPF 的中医治疗方案的探索。

5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从科研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临床疗效,让人民享受到医学科研带来的实惠,反过来又会促进医学科研产生新一轮的突破。一项对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2011 年—2019 年科研成果转化数据分析显示,该医院的专利申请数量虽呈逐年上升态,但成果转化率较低,9 年来仅有3 项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说明成果转化率低是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8]。

在IPF 治疗领域,我们团队基于中药汤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密切接触者预防作用的相关研究[19],研制出“肺维康颗粒”,批准文号:鲁药制备(应急)字Z20200002,功效为补肺益肾、健脾活血,作为COVID-19 相关肺纤维化的预防与治疗方药应用于临床,先后被写入《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山东省中医药调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专家共识》,临床还发现肺维康颗粒对IPF 的患者亦显示出一定疗效,相关研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可见,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力,为中医药在IPF 领域继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注入一针强心剂。

6 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

中医药取得科研突破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辛勤劳动的中医药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员,还是临床一线的医生,或是从事药品栽培、炮制、鉴定等工作的药师,或是从事中医针灸、康复、护理等技术的中医药工作者等等,每一位中医人的付出都值得肯定,都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

7 跨文化传播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会极大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科研具有助推作用。科研成果展现在世界舞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中医药治疗IPF 的效果逐步为世界所接纳。

8 小结

中医药的繁荣发展,国家政策和制度支持是其先决条件。此外,经典与临床并重,结合现代科技,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中医药在IPF 治疗领域内,很好地诠释了科研成果取得的必要条件。IPF 是呼吸科疾病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亟待我们给出中医方案、提供中医智慧、拿出中医的科研突破。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都对中医药在IPF 领域取得科研突破翘首以盼。笔者愚钝,仅对专业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论中医药专业人士或其他领域内科研人员,若看到本文后偶有一得,那么本文的努力便不会是无用的。

猜你喜欢

肺纤维化科研成果中医药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科研成果转化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