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3-03-11元海军杨琬芳李保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艾滋病医学

贾 璐 元海军 郭 羽 杨琬芳 李保珍 刘 琪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思政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自身修养,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专业课教学中自然辐射、渗透思想品德和政治信念教育,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补充、支持,将教书与育人同步相进行,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还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外延,是实现“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知识,习得精湛的医术,更应该拥有高尚的医德,用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2]。因此,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做好课程思政,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承担着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课程除制定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外,还设置了包括热爱中医事业,提升文化自信,树立崇高医学使命感;树立创新思维,追求科学精神;提高健康防护意识,珍爱生命等在内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有限的教学课时要承载繁多的教学内容,加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到位等,使得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往往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情感目标却大打折扣。为了充分释放课程的德育效能,本文就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进行探讨,旨在提炼课程内涵,充分发挥课程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2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学科对个人、国家和人类的意义,教师需要对专业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政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3]。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医学微生物学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同时也不乏鲜活的思政案例。本文主要从中医药自信、创新精神、辩证思维和健康防护意识4 个方面举例阐述。

2.1 结合中医元素 提升中医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抗争史中,中医药的贡献有目共睹[4]。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发生过321 次疫病流行[5]。在抗击疫情、防治传染病方面,中华民族将积累的宝贵经验写入书中,为后世留下了《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在抗击乙脑、鼠疫、甲流等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 年面对肆虐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医根据《伤寒论》和《温病条辨》等医籍开出了有效的方剂,大大加速了我国抗击SARS的胜利,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 的方案更是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17 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在疫情之初,我国便成立了中医高级专家组,并将中医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优势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医对传染病防治的强大力量。机体自身免疫力对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及降低感染严重性的意义不言而喻,经现代研究[6-9]表明,许多中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将中医的独特地位、贡献、作用、前景契合于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中医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勤于实践,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中医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10]。

2.2 激励勇于创新 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学家通过创新之举推动学科、社会发展的实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勇于突破、渴望求真的典范,如绪论中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为人类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敢于质疑权威,否定“自然发生”学说并开创“巴氏消毒法”,为人类生产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琴纳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为人类战胜天花提供有力武器等[11],这些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成就无一不是创新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这些范例背后科学家的探索创新与求真务实精神,可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因此,思政案例的挖掘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回顾过去”,还要结合学科前沿“展望未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干细胞疗法、“粪菌移植”等新型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前景,引导学生创想未来预防、治疗病原感染的新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给予学生创新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思想基础。

2.3 渗透辩证思维 坚持一分为二与趋利除弊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医学微生物学的许多知识都体现了这一点。病原微生物感染固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但病原的不断刺激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进化,学生只有在学医时学会全面地看待感染这把双刃剑,才能在今后行医时以正确的态度对感染施以治疗。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抗细菌感染进入了抗生素时代,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无数生命,但与此同时,滥用抗生素引发的耐药性变异的“超级细菌”不断出现、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人体微生态失去平衡等健康问题也日趋严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以质量互变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抗生素,从而做到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效果必然一箭双雕。人体拥有交叉抗原是化脓性链球菌引发风湿热的致病机制,但交叉抗原的存在又为某些病原体感染的检测和疫苗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讲授交叉抗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辩证地从正反2 个方面举例,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微生物、利用微生物,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其科学对待事物、趋利避害的能力,从而更加造福人类。

2.4 敬畏珍爱生命 增强自我防护与健康意识 树立良好的健康防护意识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情感目标之一。从病因学角度而言,传染病是一类可预防的疾病,因此依据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理论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原的感染概率。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结合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倡导的“口罩文明”、呼吸道礼仪、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健康防护意识。近年来,艾滋病的“魔爪”正一步步向“象牙塔”侵蚀,青年学生艾滋病人数不断攀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12,13]。教师要利用好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主渠道,在传授艾滋病病原HIV 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爱、洁身自好,鼓励学生自觉投身到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志愿者行动中,关爱艾滋病患者,并以艾滋病的危害和治疗现状激发学生攻克艾滋病的医学使命感和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可以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入课堂,一方面利于学生理解辅助受体在HIV 感染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事件背后的医学伦理与科学道德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道观与生命价值观。

3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教育之本。坚持思想政治培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工程。教师要不断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使思政元素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思政作为课程的情感目标,同样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师生间的教学共振和情感共鸣,从而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15]。然而,课程思政的有意、有机和有效性需要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判断,这个体系既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又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这样才能为教师后续的探索、实践、革新提供准确、全面的一手资料。纵观课程思政全程,教师作为落实主体,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1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要在明道、信道的基础上,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始终,做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17],从而奏响铸魂育人工作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艾滋病医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 世界艾滋病日》
医学的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医学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