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谐音词语“夺笋”探析

2023-03-11武业沛李光杰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关谐音主观

●武业沛 李光杰

网络谐音词“夺笋”由网络主播“迷人的郭老师”于2020年3月首次提出,随后在网络上席卷开来,在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也渐趋流行。“夺笋”是由“多损”谐音双关而来,虽然词语基本义一致,但在组合方式、句法功能、色彩义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本文将对以上两词展开比较,同时试分析“夺笋”一词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一、网络谐音词定义

网络谐音词是基于“谐音”在网络上流行的词语。关于“谐音”,学界大多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加以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提到谐音的释义为: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1]现在一般用来说明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以新出现的词语代替原词使用的一种现象。谐音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够使词语的原义发生变化,以委婉、幽默的方式表达出说话人的想法及情感态度。

网络谐音词作为网络流行语,与王仕勇所提到的“在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2]表达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在网络上产生、传播且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词语。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随之到来,网络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同时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原因,网络词汇一经产生,就能够在特定群体中迅速得到传播并日益扩大其影响力,使该词汇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二、“夺笋”探源

“夺笋”一词的蹿红在形式上有谐音双关的原因存在。付胜云、盛爱萍提到:“谐音修辞是原型层级系统,包括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3]“夺笋”即是由“多损”谐音双关而来,通过语音的谐音化使词语的原型产生新的意义,双关则是词语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有更深层的意味。在“夺笋”一词中,原义之外的引申义更多的是由说话者所携带的某种情感决定。所以,“夺笋”的产生是由于谐音双关,而探究谐音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就要提到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也就是说,谐音现象的产生与人类共同的心理认知机制有关。

多损[duo sun]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损”的意义有:1.减少;2.损害;3.损坏;4.<方>用尖刻的话挖苦人;5.<方>刻薄、恶毒。其中1~4是动词,5为形容词。[1]当与“多”搭配时,说明“损”为谓词性词语,而“多”在这里表程度义。“多损”语义大致为“针对某事中,某人的行为不当,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表达说话者对其不赞同的态度。”“多损”一词中“损”义主要指向4。“夺笋[duo sun]”在网络上通过网络主播“迷人的郭老师”迅速蹿红,是“多损”一词谐音转化而来的,与前者基本义相同,其共同语义特征为[—认可],但因其语音重点转向“夺”,使其所表示的色彩义加重,尤其在使用中,当表示对事物的看法时,“夺笋”在表达说话者不认可的观点之余更多呈现出批判义。这是由“夺笋”一词中“夺”的语义决定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夺”的语义为:1.<动>强取,抢;2.<动>争先取到;3.胜过;压倒;4.使失去;5.<书>失去;6.<书>(文字)脱漏。[1]因其1、4的意义在使用频次中共占到67.77%[4],又因“夺笋”中“笋”的意义为<名>竹的嫩芽,味鲜美,可做蔬菜。[1]这一意义使“夺”的抢夺义更为突出,因此“夺笋”虽是由“多损”谐音转化而来,但仍有不同。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多损”到“夺笋”符合隐喻机制的心理导向。也就是说,在“夺笋”的使用中符合概念整合这一理论。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4个心理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整合空间。[5]在这两词上的具体分析为:

由以上图示可知,当语音[duo sun]进入听话者的语言处理系统,由于谐音双关等原因,听话者由“多损”联想到“夺笋”,于是,“多损”与“夺笋”分别进入两个输入空间,再通过概念的整合使两者具有一致性,听话者通过自身的认知经验进行信息整合,词语就由“多损”发展至“夺笋”。

三、“多损”与“夺笋”的比较

“多损”与“夺笋”在形式上语音相近,都是双音节词语,且其基本语义相关。语法范围上,词语的重叠使用形式,否定形式都相同,主要表现为“不‘损/笋’”或者“没‘多损/夺笋’”。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组合方式,句法功能等方面。在语义范围内,两个词语的色彩义也不相同。此外,在语用范围上,两者的使用频率、出现的语境也有不同,下面就具体差异进行分析。

(一)组合方式

两词均为合成词,但组合方式并不相同。“多损”是偏正式,状中结构,中心词是“损”这一谓词,“多”在修饰“损”时,表程度义。此类表达还有“太损、超损、贼损”等,也就是说,在“损”前加表程度义的副词都可表示类似意义,其具体程度由副词决定。此合成词不能拆分使用,只有直接使用时,能有其原有的表态度的功能。“夺笋”是动宾式,中心语在“夺,”强调“夺”这一动作。同时,“夺笋”是离合词,可分开使用,其离合形式主要为网络上频繁出现的“你夺了多少笋”“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也就是说,无论离合形式是怎样的,其语义中心不会因此而转移。因“笋”作为名词有植物义,且这一植物是竹子的嫩芽,竹子又多作为熊猫的食物,又因熊猫在国人心中的“国宝”地位,后又引申为“熊猫都没吃的了”,这成为“夺笋”的另一表达形式。与前者不同,“夺笋”虽是离合词,但不能拆分使用,所以词语没有其他的可替换形式。

(二)句法功能

“多损”与“夺笋”都能作为句子单独使用或后加感叹词成为句子使用。在作为句子出现时,多以感叹句的形式出现,用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而“多损”一词除做单句外,主要以形容词出现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如:

1.因为一些矛盾就到处诋毁别人,嘴有多损!(谓语)

2.多损的人啊,居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诋毁自己朋友。(定语)

“夺笋”虽然与前词相当,但“夺笋”作为感叹句独立出现的频率更高,同时,在一些句子中仅可充当谓语。如:

3.张三因为看不惯李四,就到处说人坏话,这人夺笋啊。(谓语)

4.夺笋啊!游客公园私挖竹笋被罚!(句子)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多损”与“夺笋”两者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在于“夺笋”不能够充当定语成分,这是由“夺笋”的词类决定的。“多损”是形容词,“夺笋”是动词。因此,其句法功能不完全一致。

(三)色彩义差异

上文提到,“多损”与“夺笋”的语义特征有[—认可],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能够表达说话者对某一现象、事件或者人的看法,其色彩义为贬义,常代表一种批判的态度,但因两词的语音重点不同以及“夺”的抢夺义使得“夺笋”贬义色彩加深。试比较:

1.夺笋呐!这麻雀把田里的假人都打翻了。多损呐!这麻雀把田里的假人都打翻了。

2.这人夺笋呐,一点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人多损呐,一点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从上面两例可以感受到,两个词在相同语境下因其词语的选择、语音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在语用中,就是使用“夺笋”的说话者态度表现更为明显,所表达的主观色彩更为强烈,即贬义色彩更深。

(四)使用频率与出现语境

“损”在一般语用条件下表达4、5义时,多做口语在方言中出现,在前两例中,即是如此。在语用范围内,“多损”可作为规范化用语在作品中出现,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它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且出现的语境较为单一。但从“夺笋”风靡始,使用频率日益增加,使用的语境也不断增多。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表达观点或是为显示幽默,都能以“夺笋”一词贯之,且“夺笋”一词由在网络上使用逐渐发展到线下,可见其与前词的区别。

四、“夺笋”的流行归因

“夺笋”一词的流行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除却词语自身特点之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环境的影响、说话人的心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等。下面将展开论述。

(一)内部因素

词语的内部因素,也就是词语自身的特点。汉语普通话中有大量的同音、近音、多义词语,其现有的“音节结构”又非常有限,全部只有414个,再加上声调区别产生的音节,总共不到1300个,而且绝大多数的音节都是有意义的。有限的音节结构能够产出无限量的词,构成大量的同音或近音语素,这就为谐音词的产生奠定了语音基础。

另一方面,从词语自身结构上看,“夺笋”一词符合我国“音节整齐简洁”的音节特点、“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词汇特点,也符合现代汉语关于语法方面“句法成分关系复杂”[6]的特点;同时,该词由“多损”隐喻双关而来,在与其他词语同样表达主观态度的同时更能突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因此,使用“夺笋”符合提出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二)外部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除却语言自身的特点之外,还有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本文中主要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说话者个人的心理,客观因素则是网络媒介与社会环境。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即说话人个人的心理、态度等。一方面是传播群体的求异以及追求流行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使用“夺笋”更能凸显说话者的态度。

(1)传播群体的心理。网络词汇的兴起与广大青年息息相关。广大青年也就成为了这一特定言语社区的主力。作为网络传播的主体,青年的求异、跟风心理使得“夺笋”一词迅速传播,且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此外,以网络词汇表达、传播个人的观点也是说话者幽默的体现,如用“碉堡了”来表示感叹、用“柠檬”表示艳羡等都与用“夺笋”来表达不认可义相同,能够用简单的词汇展示个人幽默的特点是“夺笋”能够快速蹿红的另一原因。

(2)凸显主观态度。闫海芳提到:“因为网络谐音词在复制原词信息内容的同时,传达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主观态度和主观认识,还可以体现交互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表达是网络谐音词语流行的内在动因。”[7]因“夺笋”的色彩义更为突出,使得说话者的主观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主观态度更为突出,其[—认可]的语义特征更为明显,这是“夺笋”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使用“夺笋”是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看法之余照顾听话人的感受,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也是交互主观性的一种体现。

2.客观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作为重要的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词汇的流行离不开网络媒介的支持,更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1)网络普及因素。因网络成为当今社会人际往来的重要媒介,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人们对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流行语频繁产出,在网络上广泛流行,这导致了词语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影响日益深远。由“夺笋”一词从线上发展至线下,深入人民的生活便可看到网络的普及对词语流行的影响。

(2)社会因素。由于网络环境的年轻化,使社会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人民的接受能力更强,从而导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加快,这是“夺笋”流行的一重要因素。同时,“言语社区是同一种方言区内人们进行频繁交往而形成的,其特征是拥有共同的社会规范,语言的使用自成体系,且区别于其他类似的言语社区。”[8]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网络文化的“言语社区”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甚至低龄化的一种状态,青年人作为传播、使用的主力自然也使得网络流行语快速发展。

五、结语

随着科技创新进程的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日益兴起,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网红”文化的兴起使得词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出大量新鲜词汇,这词语丰富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包括新词的无逻辑性、词语的不规范性以及语言使用的杂乱化等。虽然随着网络词语的自我淘汰,大批不符合语言使用规范的词语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之中,但网络语言要想长足发展,须立足实际,加以规范。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的文化、年龄、职业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规范难度过大,因此,网络用语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双关谐音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勇闯长龙阵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绝妙的数字灯谜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