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3-11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思想大学生

●罗 媛

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意义深远。厘清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宏观把握和微观探析文化自信理论价值和深刻意义,更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培育大学生素养。

1.文化自信中“文化”的概念界定。对文化自信科学内涵的把握建立在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上,概念界定的是否清晰直接影响着对文化自信含义的精确阐释。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读,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学术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出发,给出了众多的定义,但“文化”最终都可归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这两种类型。广义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主要是指物质、精神文化,狭义文化内涵则较为单一,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相较于适用范围受限的广义文化而言,狭义文化的使用则更为普遍。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其原因在于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物质生活的反映和说明,将其理解为精神文化是较为合理的。

2.文化自信的概念。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云杉关于文化自信概念的定义,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就是坚定自身文化信仰,认为文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

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自信的提升,始终关联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特有的革命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融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骨血之中,滋养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经过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增强大学生志气的精神指引,是涵养大学生骨气的不竭之源,是大学生底气的重要根基,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依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以文育人的目的。

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可和情感归依。只有理清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才能找到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扎根于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之中得以蓬勃发展,高校应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可中华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今世界不同社会思潮激流涌入,相互交流碰撞,大学生只有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正确分辨多元文化、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站位。

2.培育与践行大学生价值观的精神基石。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起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最容易被影响和改造的阶段,因此,高校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对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价值观的自信[3]。在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高校应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中将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建立起来,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很有必要。

3.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精神支撑。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而人才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即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提供了精神沃土。优秀文化的认可接受与传播更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搭建了一条隐形的快速通道,使得教育主体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够积淀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追求,在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同时更有利于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校应充分重视文化自信的作用,发挥其以文育人的功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认同,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丰富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发挥网络平台优势4个路径进行融入。

1.丰富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构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创设文化体验情景并运用多样手段丰富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实时讨论、社会调研、情景短剧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交流互动、有效性和吸引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将教与学、知识和情感、思想和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理解、认同文化,从而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其次,可以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圆桌会议、智慧课堂、学术沙龙等形式,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问答思考中深化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在教学内容上,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文化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程,高校要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发挥思想政治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同时也要挖掘其他专业课中的文化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如教师应根据每个单元中文化主题的不同,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去挖掘文化元素,选择开放的文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拉近文化生活与学生的距离,弱化学生对文化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育人目标,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助力。教师是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思想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高校教师要以自身为表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首先,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之基。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非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理论功底扎实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最佳视角去解析中华文化及其独特优势,发掘中华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认同中华文化并将其融于自身日常活动中。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关学术会议,搭建教师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发展;高校也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夯实教师理论基础。其次,重视实践作用,扩展学习途径。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教师能更深层次地感悟文化,多角度了解文化从而真正地理解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比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线下茶话会,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讨论文化心得的机会;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与文化相关的学术讲座活动,提升教师对文化的认知力。最后,教师应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更应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应树立文化创新的意识,不断开阔视野、积极实践。

首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主要是靠后天培养形成的,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重视对其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要跳出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实现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运用编程技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理论还原为具体生动的动态画面,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其次,开阔大学生视野,引导其了解国外文化,积累文化自信的“底气”。[4]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更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彰显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高校应让大学生多了解国外良性文化,结合自身文化的独特优势,在日常创作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呈现既新颖又有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最后,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社会实践,高校要有效利用这一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比如陕西高校应依托地方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生活实际,寻找创作灵感。

4.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网络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和网络信息质量不对称性使得学生容易获取信息却难以分辨信息。获取正确而有效的信息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的基础,高校应以网络载体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优势。

首先,优化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时代加速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肆输出其文化与价值观,这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心提供支撑。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文化辨别力,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其次,丰富文化传播途径。高校可以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公众号、学术论坛、微博、B站等平台拓宽传播途径,从而可以使大学生扩展视野,深入了解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定期推送与文化相关的故事,大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媒质能快速接入校园网,发表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高校组织学生拍摄关于中华文化的微电影、微视频等,将这些可以投放在学校的各类网络平台上以及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扩展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文化。最后,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作文化作品。如在微博、慕课等发布优秀的文化作品或者阐述自己的文化观,在与网友的探讨交流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和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标识。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重视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认同。总之,高校应不断探索融入路径,发挥文化自信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思想大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