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2023-03-11吴丹丹
●吴丹丹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会计核算与管理内容发生较大变化,需要管理人员结合管理实践分析现存问题、开展全面分析,以便高效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发挥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同时,事业单位要明确实行新制度管理固定资产的意义,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通过优化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后续工作稳定落实做好准备。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与新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有三:一是保持物质原有形态;二是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三是单位价值超过1000元。其中,专业设备在1500元以上,也属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此外,大批同类物资需要分析其单位价值与使用时间,若未达到标准金额,但使用时间达到固定标准,也可以纳入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针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管理直接影响其发展的稳定性,是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因此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意义
立足新形势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行,需要固定资产管理及时突破,摒弃旧有制度,以此应对新型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效能。同时,旧有制度无法严格保障资产的真实性,而实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可以优化资产核算过程、提升管理规范性,借助新制度统一规定核算方式,有效加强资产信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立足表面而言,实行新制度改变了外部结构与管理形式;而深入分析可以得知,新制度对事业单位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帮助,既能增强内部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还能提高资产利用率,助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变化分析
(一)固定资产含义变化
旧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单位持有与使用。而实行新制度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有所变化,重点突出了“控制”二字,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更为严格与精准,特别针对权责发生制而言,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使用情况,如资产收益、成本等,对高效开展核算工作具有重要帮助,使事业单位能够准确掌握资产现状。
(二)资产折旧与方法变化
尽管以往的会计制度包含资产折旧,但没有清晰划分具体区域。对此,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针对这一内容明确界定,同时补充了原有制度中有关资产折旧缺少的内容。同时,旧制度下实行资产折旧为虚提法,此种方法相对落后,无法高效应用新型管理需求,而新制度加强了资产折旧的完整性,且充分反映出核算固定资产成本的必要性,既能全面凸显固定资产的根本作用,还能增强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能力与效率。
(三)管理需求变化
现阶段,实行新会计制度拓展了资产管理需求,管理人员除了负责资产报告编制,还需立足整体汇总与分析,在整理后进行报送,有助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真实性,这是旧有制度不具备的管理优势。在此形式下,既能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效能,还能帮助政府尽快掌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三、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流失
新会计制度的实行显著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严格的责任意识,影响了资产核算的精准性。同时,在管理固定资产时,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入,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浪费问题。此外,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未能尽快入账或缺乏实物,不具备资产管理依据,严重时导致一部分资产报废,加上没有审批与处置方法,最终造成资产流失。
(二)制度尚未健全
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目标即增强资产使用效率。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成为重要问题。其中,一些工作人员未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导致资产权责不明晰,不执行资产调拨制度,在工作中只遵循领导意愿,未能尽快补足相关手续。同时,事业单位在购入固定资产后,相关人员因工作积极性较差、责任心不强,没有及时入账固定资产,加上管理人员较多,没有定期开展沟通,影响了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有效落实。此外,部分单位开始实行卡片登记制,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没有尽快录入相关信息,缺乏熟练的管理经验,不能严格保障资产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整体管理不够规范。
(三)缺乏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需要通过两大部门开展:一是资产管理部门,二是资产使用部门,两大部门共同承担管理责任。但在实际管理中,各类因素影响了管理部门的实际地位,使得后续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不能高效管理固定资产。此外,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健全的监督机制,在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也影响着资产管理的高效开展。
(四)缺乏信息化管理
旧有管理系统相对落后,不能全面应对新制度资产管理的各项需求。同时,资产管理环节相较过去更为细致、科学,这对管理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其中,针对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不同事业单位的管理口径存在一定差异,而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不具备针对性的管理系统,导致资产管理缺乏全面性,不能高效掌握各个管理流程。此外,尽管许多单位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模式,但结合管理现状来看,许多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积极应用、开发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资源分布、管理者工作效率与资金合理使用。
四、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提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中,要加强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重视,明确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除了重视物资购置,还要优化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为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全面落实做好准备。一是,管理人员要强化管理意识,内部管理者要完善工作考核内容,将固定资产管理成果纳入其中,全面加强相关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二是,资产管理要结合新制度细化各个流程,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各部门、各人员明确职责,全方位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工作内容,加强管理方案的设计工作,持续优化各个流程,特别针对资产购入、资产支出等情况,详细保留相关数据,遵循相应规定开展各项工作,如采购、验收等环节,在根本上保障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帮助其充分了解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明确变化内容与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专题讲座,重点剖析新制度条例,要求相关管理者明确最新管理形势,保障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最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年度审核与年终总结。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内控体系是强化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分发挥内控体系的作用,要全过程监控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部门、配备相应岗位。同时,应结合管理内容针对性制定管理方案,做好业务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定期对账,避免账实不符。此外,事业单位要优化物资采购流程,严格落实管理工作,增强控制力度,细致分析监控成果,确保资产管理更为科学。其中,针对会计信息监督,应重点关注网络交易,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相关部门高效约束事业单位的各项信息。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管理效果。对此,事业单位自身要加强法律意识,持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严格保障核算数据的真实精准。
(三)优化管理信息系统
立足新形势,为了更好地践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建设,加强联网核验,实时共享管理数据,增强信息传递、互通效率,保障资产使用、调配信息更为及时。在此方式下,可以有效减少人为管理、记录的失误风险。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系统可以高效整合会计核算工作,既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还能增强会计核算的效率。
选择信息管理软件时,要保证软件的安全性,对各项数据进行全面监控,定期检查软件的适用性,及时升级系统,保障管理工作稳定运行。期间,计算机使用者要掌握有效方法,定期杀毒、检查计算机功能,避免影响工作。最后,事业单位要同时完善软硬件设施,持续强化安全管理,避免病毒入侵系统影响信息安全。
(四)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业务培训,结合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资产盘点工作,避免会计制度流于形式。其中,资产使用与管理部门要加强合作,统一参与工作流程,强化监督力度。针对公共固定资产,要给予同样重视,严格落实资产登记工作,可以采取一物一签的方法,全面审核固定资产,加强内控体系,形成良好的约束监督风气。此外,内部人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多方面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能力。事业单位要结合人才现状,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确保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最后,事业单位要定期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
五、结束语
总结上文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发展。在践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掌握管理中出现的新变化,针对性完善管理模式,以此实现革新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变化使管理实践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固定资产流失、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影响着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对此,事业单位要重点完善内控体系、优化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