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9年经济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相似度分析

2023-03-11石伊凡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危机贷款

●石伊凡

一、1929年经济危机成因

(一)“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由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通过贩卖军火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贯彻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调节理论,美国政府对市场实施了“自由放任主义”,即减少管控,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充分运用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但由于市场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固有弊端,导致小微企业被大型企业排挤,形成垄断局面。成功占领市场后,垄断企业便开始大量生产产品,导致供过于求,产能过剩。

(二)次级贷款盛行,股市繁荣

为了消化过剩产能,银行这一主体参与了进来,向人们发放大量贷款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并且此次放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新模式,也就是我们如今随处可见的“按揭还款”模式;二是此次放贷包括了巨额次级贷款,即银行将大量资金借给了没有还款保证的低收入群体,这两个特征的结合为后续还款埋下巨大隐患。不过从短期来看,这样的贷款方式其实还是有力刺激了经济发展,在高产能和高消费的支持下,美国出现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股市一路飞涨,使得很多投资者甚至向银行借款买股票,希望通过买卖价差来还本付息。

讲到这里,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政府和银行解决产能过剩的手段存在着本质问题,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刺激消费应当从反对垄断、解决就业入手,像这样由大量贷款支撑的经济繁荣是不可能长久的,并且当时股票是大多数贷款者的还款保证,股价增速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存在着大量泡沫,一旦股价下跌,低收入群体根本无法足额还本付息。

(三)股市暴雷,引发连锁反应

在1929年10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们就开始大量抛售股票,这一市场信号让纽交所的股指直接跌了13%。道琼斯指数更是暴跌了22%,之后就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人们借来炒股的钱还不上,首当其冲的便是银行业,大量坏账使得美国银行接连倒闭,1930年、1931年、1932年各有6987家、2294家、1456家银行倒闭。消费者失去了贷款来源,产能再次过剩,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进一步使得企业破产,1932年美国倒闭的企业数高达13万家,工业生产指数也相应下降了46%,企业破产又导致员工失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美国失业的人口总数峰值高达1370万。人们没钱购买食物,发生了遍及全美的饥荒,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大概在700万左右,相比之下,截至2021年10月,美国的新冠死亡人数大约为70万,当时危机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当然,此次危机也让各国政府开始思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著名的凯恩斯主义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总而言之,这次经济危机有三个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相比之下,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破坏性似乎没这么严重,持续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

二、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新自由资本主义”政策和《美国梦首付款法案》

首先从政策上来说,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美国联邦政府自21世纪初便奉行“新自由资本主义”,央行一方面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存款利率极低,使得投资者转而将银行存款投入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金融产品供不应求,相应的,它们的价格迅速上涨,为后续金融机构滥发金融产品提供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小布什政府颁布了《美国梦首付款法案》,鼓励房贷机构(主要是两大寡头垄断机构——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发放大量住房贷款,来满足美国人的住房需求。

(二)次级贷款盛行,房价上涨

众所周知,美国征信体系大致将借款人分为优级、次优级和次级,而大部分次级贷款人还款能力都有明显问题,仅依靠其日常收入根本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国际上普遍将2%作为次级贷款的警戒线,如果房贷机构有2%的贷款无法收回,就会产生较高的财务风险,而美国2005年的次贷总额就已高达14000亿美元。并且此次的次级贷款有一个共同特点——贷款者在前几年可以享受到非常低的利息以及住房首付比例,但利率在最后几年将显著增加,造成一开始皆大欢喜、最后捉襟见肘的局面。

既然要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为何胆敢进入这一领域呢?一方面,由于当时大多数中产家庭已办理了优质房贷、次优质房贷,房地美和房利美希望能从“次级贷款”这一新市场中获利;另一方面,这些贷款都是有住房进行抵押的,由于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持续走高,2007年1月的时候均价已达27万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150%。如果出现了坏账损失,房贷机构也可以将抵押房产拍卖,甚至还能赚上一笔差价。到了2006年,次级贷款占比已达全美抵押贷款的20%。

(三)衍生金融产品滥发

当然,房贷机构也意识到了上述做法的致命缺陷——房价一旦开始下跌,房贷机构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为了预防风险,房地美和房利美对债权进行了风险转嫁,将大量次级贷款债权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市场上进行兜售:一方面向投资者转嫁了风险,还收取了手续费,另一方面筹集到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使其能够再次向购房者发放次级贷款。到了2007年,全美CDS总额已达58.24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当年GDP(14万亿美元)的4倍,CDO也在2007年达到顶峰。

如此一来就成功地将风险转嫁给了广大投资者,因为如果没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后续最坏的结果只局限于两大房贷机构倒闭,但在利益驱动下,滥发的CDS和CDO使得这次危机通过金融市场波及到了全美乃至全世界。

(四)房地产行业暴雷

事实上,许多低收入购房者的优惠利率期限在2007年底已经结束,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大量被用于抵押的房产开始流向市场,供给大幅度增加,房价暴跌,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之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环节上的投资者所面临的损失在杠杆的作用下达到了天文数字,导致大量投资机构破产,2008年初,贝尔斯登,也就是华尔街第5大投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2008年9月,第4大投行雷曼兄弟也宣布破产。到了年底,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房地美和房利美也无力回天,被美联储以低价收购。

当然,金融业的萧条只是开端,实体经济受到影响才是民众所担忧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停摆让全球经济陷入停滞,失业率迅速上升,2008年底欧美失业率已达10%,同时由于大量抵押房产被银行收回,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虽然损失严重,但无论是从破坏性还是持久性,此次危机都无法与1929年那次相比,所以此次受创的主要还是全球的金融行业,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远没有之前那次经济危机严重。

三、相似度分析

(一)政策自由,产能过剩

首先从美国政府层面来说,两次危机发生时都推行着自由市场政策,美国政府分别将其名为“自由放任主义”和“新自由资本主义”,在缺乏管控的环境下,市场主体“自发性、盲目性”的弊端显露无疑,企业开始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1929年主要是工业化商品生产过剩,而2008年则是房地产生产过剩。

(二)贫富差距明显,次贷盛行

接着从金融机构来说,两次危机都是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金融机构开始向有资金需求的群体发放贷款。由于美国贫富差距一直较为明显,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由低收入群体所持有的次级贷款,并且以特定资产作为还款保证,第一次是股票,第二次则是房产,这种本身不确定性极高的资产为还款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特定行业作为导火索

接着从危机导火索来看,引发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特定行业的暴雷。前文提到,次级贷款的持有者将股票、房产作为还款保证,而这些资产的价格是会随市场波动的,一旦相关行业暴雷,价格下跌,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毫无疑问,1929年暴雷是从股票市场开始的,而2008年是也从房地产市场开始的。

(四)金融行业首当其冲,实体经济紧随其后

当股价、房价暴跌后,金融机构就出现了大量坏账,破产倒闭,成了危机的第一批受害者。金融机构倒下后,受到波及的就是平民百姓,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是经济停摆的必然后果。

猜你喜欢

危机贷款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迎来境外贷款业务机遇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危机”中的自信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