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专题论

2023-03-11本刊编者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本刊编者 李 雪

编者按: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是链接和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方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山东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要地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发展阶段,山东应注重与“一带一路”国家构建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合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国内价值链相互衔接,进一步提高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点。在2021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四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探讨了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本刊将郝宪印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郝书记,您好!请您谈谈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

郝宪印:山东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

第一,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挥山东海陆交汇的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加强港口、机场以及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一方面,强化东西双向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做强西向开放通道,强化西向海陆联运通道和中转基地建设,以内陆港为抓手,进一步延伸港口功能,加快推进在途监管、运抵发送等多式联运陆港功能落地,打造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做优东向开放通道,以港口和口岸为支点,以国际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等为载体,推动加密与日韩之间的海运航班航线,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进一步拓展山东联结“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市场的流通纽带功能。另一方面,提升欧亚班列运营水平。推动中欧、中亚班列线路整合优化,不断推出班列新产品,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品牌线路。拓展“班列+供应链金融”“班列+贸易”“班列+产业园区”等业务模式,推动班列延伸服务能力。

第二,促进贸易合作创新发展,聚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促进贸易产品结构优化和模式业态创新,推动贸易合作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贸易结构。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增加对沿线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出口,扩大对沿线国家优质农产品、资源能源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规模。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和物流通道优势,加强青岛港等港口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港口合作,增强对沿线国家及地区转口贸易服务功能。二是推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发展。聚焦“一带一路”市场,加快建设以海外仓为节点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网络;培育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目标细分市场的垂直电商平台,带动优势产品出口。三是务实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促进活动。强化国别指导和产业引导,聚焦“互联网+会展”等创新商业模式,组织面向东盟、中东欧、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贸易促进活动;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一带一路”重点城市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和产品展销中心。

第三,提升双向投资水平,建设产业链“一带一路”。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扩大对外投资机遇,以提升山东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为目标,扩大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产业链“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资力度。深度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资投向“十强产业”,按照“龙头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生态圈”的思路,加快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的重大项目;支持走出去企业回归发展,鼓励赴“一带一路”投资企业将境外获得的资金、技术、资源、营销网络、融资渠道等用于推动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返回山东投资。二是支持优势产业扩大对外投资。聚焦重点领域,分类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布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跨境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领域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三是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省内有实力企业联合日本、韩国等国家跨国公司,在农业、装备制造、能源、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三方市场,组建共同的供应链、设立联合技术中心与人才培养机构等,实现产业链深度合作。四是提高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运营水平。高质量建设好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等国家级境外园区,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提升合作层次;鼓励、支持省内大型企业和国家级开发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为山东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特点,加强农业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第四,抓住RCEP机遇,深化与日韩、东盟经贸合作。

RCEP的达成,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往来,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为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重大机遇。山东应利用好RCEP中的国际经济合作条款,不断挖掘与日韩、东盟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打造与RCEP成员国互动的战略枢纽。一方面,全面深化与日韩经贸合作。推动山东与日韩经贸合作形成新增长点,以威海市与仁川市签署“两市加强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契机,加强中韩服务贸易领域经贸合作,推动双方企业在跨境电商、医疗美容、在线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重点关注鲁日韩三地产业链、供应链运转情况,探索建立山东与日韩相关部门在产业供应链安全信息沟通与协调、联合评估、风险预警等机制建设,以共同维护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重点,推动形成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深入推动合作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烟台片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服务贸易和文化产业合作区,高标准谋划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实体园区;充分发挥中日韩商务理事会青岛联络办公室、东亚博览会等高水平合作平台的作用,为中日韩三国优势产业、前沿技术、高端产品、知名品牌提供对接载体;推动三国口岸建立高效顺畅的合作机制,加强青岛—釜山—川崎等口岸协作和互联互通,在中韩“4+1”港口战略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中日韩港口战略合作联盟,共同发展集装箱联运与国际中转、物流配送等航运物流业务。另一方面,深入推动与东盟经贸合作。以培育竞争优势为重点推动对外贸易发展,顺应东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在现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比重,增强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品出口竞争力,巩固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产品出口优势;同时,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东盟国家矿产品、煤炭、农产品等资源进口,增加对东盟国家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引进。以促进产业链条融合为方向推动产业发展高效连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科技、环保等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制定山东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搭建研发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市场合作联盟、产业链条合作联盟等产业联盟,优化产业协作的环境。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提升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岱银纺织马来西亚工业园等境外园区建设水平,高水平举办面向东盟的东亚博览会、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零配件博览会、世界高端铝业峰会等展会平台。

第五,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加强服务保障与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提供支撑。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和服务。指导企业用好丝路基金、东盟合作基金、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非基金和亚投行等各类资金,支持企业申请国家“两优”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有利于扩大企业可担保物范围、融资渠道、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的产品及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增加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规模。完善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与开行、口行、中信保的“3+1”工作机制,发挥山东走出去银企合作联盟作用,加强信息互通与项目对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动力支撑。二是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全面落实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引导企业用好中俄海关“绿色通道”合作项目;深化与韩国等国家海关间的AEO互认合作;进一步简化商务人员往来出人境手续,对重点商务人员给予办理多次往返有效签证的便利。三是强化风险预警和防控。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动向,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研究组建法律援助团队,为省内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供法律支援;完善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风险保障平台,指导对外投资企业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工作,加强投资咨询、风险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深化与沿黄省份经济合作,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体现了新时代的开放观,黄河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把“一带一路”理念延伸到尚未覆盖的区域,实现整体发展。山东作为“一带一路”和沿黄流域的关键地理坐标,应坚持与沿线省份在产业分工、区域物流、交通基础设施、智力合作等方面实现联动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多元共生、均衡发展。一是加强城市间交流合作。加快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引领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与中原、关中平原、成渝、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合作,全力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加快落实黄河流域省会和胶东经济圈“9+5“地市陆海联动开放合作倡议,联合打造沿黄对外开放新高地。二是推动共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作带。聚焦现代农业、制造业、能源、文旅等优势产业,依托平台型龙头企业和园区,以产业链为纽带,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与沿黄省区共同推动“陇电入鲁”工程落地,支持鲁豫邻边城市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三是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放大青岛、烟台黄河流域港口门户优势,支持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沿黄省(区)继续优先布局发展内陆港无水港,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深度合作,拓展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线路,逐步完善在郑州、西安、西宁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布局,提升郑州、西安等沿黄流域内陆港服务功能,协同内陆腹地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完善国际班列网络,提升航运服务水平,与沿黄流域城市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上合组织国家的物流运输大动脉。四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要深入贯彻落实《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复制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深化开放合作、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提供战略支点。

编者:关于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郝书记从国际物流、贸易、投资、国际合作、服务保障、国内省份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深化与沿黄省份经济合作,提高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经贸合作开创更广阔的空间。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