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吊比干墓文》书迹考察

2023-03-10王新利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孝文帝书风书法

王新利

内容提要:平城书迹是“魏碑”书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吊比干墓文》作为平城时期魏碑之精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对此碑刻的研究聚焦于文字考释、姓氏考究与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而对其书法价值的专题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文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该碑产生的时代背景、书风形成、审美特征及书法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吊比干墓文》;时代背景;审美特征;书风成因;价值

引言

《吊比干墓文》(图1)镌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是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途中祭拜比干墓后亲自撰文所立的一块碑刻,内容主要记述孝文帝拓跋宏对殷太师比干忠贞品德的赞颂。北宋年间,原碑已毁。北宋元祐五年(1090),吴处厚依据民间所存拓本重新摹刻上石①,此碑现存于河南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内。此碑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正书28行,满行46字。碑阴刻文4列,前3列刻隨从祭拜的82位官员的官衔、郡望和姓名,最后1列为宋代吴处厚所撰《碑阴记》,林舍书丹,楷书。该碑自问世至今,研究者众多。但这些研究多聚焦于文字考释、姓氏考究与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而对此碑蕴含的书法价值尚欠精细考察,本文试予以抉发。

一、关于《吊比干墓文》的历史语境

《吊比干墓文》,又称《皇帝吊殷比干文》《北魏吊比干墓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书法史称“太和碑”。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在汲县比干庙。”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及《汲县志》《金石文钞》《全后魏文》均收录了该碑的全文。

了解《吊比干墓文》诞生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认识该碑的前提。北魏统一北方后,考虑到维护与巩固其统治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向中原汉族学习,前后共有三代帝王不同程度地推行汉化政策。《吊比干墓文》正诞生于孝文帝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之时。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乙丑,车驾至洛阳。”[1]174《魏书·刘芳传》也有同样的记载:“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为注解,表上之。”[1]1221刘芳亲自为《吊比干文》作注,并奏请孝文帝,由此体现了孝文帝对此文的重视程度。在此前后,孝文帝祭拜比干墓共有三次,具体时间为:太和十八年春戊辰(第一次)、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第二次)和太和十九年九月壬辰(第三次)。比干之死,是中国几千年专制体制下“劝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忠君即等于爱国、爱君。孝文帝执政时期,正值南北强烈对峙,孝文帝在迁都洛阳途中屡次祭拜比干墓并撰文立碑建庙,实属创举,其用意也是很深的。究其心态,孝文帝正是从中意识到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因素的存在,欲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对比干的敬重,希望能得到像比干一样的忠臣辅佐自己,同时也希望赢得世人的赞美、拥护。孝文帝看重的正是比干的忠贞形象对鲜卑族的教化功能,欲以儒家思想影响拓跋贵族的观念和行为。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间并不长,虽然处于风云动荡时期,但他不因循守旧,顶住重重压力锐意改革,不仅迁都洛阳,而且在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革新。就其初衷而言,应予以充分肯定。而该碑正是孝文帝早期“汉化”思想的直接体现,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二、《吊比干墓文》书法审美特征及其书风的形成

(一)书法审美特征

该碑“虽经(宋人)重刻,规模尚存,亦可见书法之递变”(欧阳辅《集古求真》)。同时,该碑刻工精良,尚能反映原碑风貌,所蕴含的风格精神未失,其书法价值非常值得今人研究。笔者试从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对《吊比干墓文》的书法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图2、图3)

1.用笔颇具浓厚的“隶楷”特征

北魏书迹若按时间和行政地域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盛乐、平城时代(386—493)的北魏前期书迹与洛阳时代(493—534)的北魏中晚期书迹。《吊比干墓文》按阶段划分应归属于“盛乐、平城时代”的前期楷书。这种前期魏碑书迹与洛阳时代中晚期魏碑相比,其突出的特征,可以用庄重朴茂、昂扬恢宏、雄浑古拙来概括。从用笔上讲,以方笔为主,点画顿挫分明,横平竖直,锋芒毕露;横画自左上起笔,以偏锋切入为主,收笔上挑;竖画横落

笔,收笔多用藏锋,厚重含蓄。具体来讲,起笔、收笔常带明显的隶书笔意,如撇捺尾重而上挑,折笔有顿无转或无顿无转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平城时期用笔的特征。与洛阳时代中晚期相比,这种风格的书法线条瘦劲峻拔、灵动华美、明丽豪健,但同时似乎少了些许精巧与简约之态。这种书体多用于北魏前期官方正式场合,充满积极进取的盛世气象与庙堂之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生机与昂扬向上的精神。其雄强沉稳的书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蓬勃向上的北魏王朝。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有“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2]134-135之语,正可谓对这方墓志最贴切的描述。

2.结体庄重稚拙

《吊比干墓文》的字形方正紧密,稚拙朴茂,生动有趣。笔画处理虽偏细,但不失厚重、雄强。一般而言,在外轮廓不变的情况下,线条变细,其字内空间就大,字内横向空间大则结体宽结,从而促使结体稳妥,更显庄重。孝文帝镌立《吊比干墓文》,是欲通过宣扬比干的忠贞精神以实现政治巩固之目标。这就决定了其字体风格的庄重性。同时,为解决篇幅过长与碑大小的矛盾,也为了减少拥挤,书写者便有意使线条“瘦劲纤细”。这种“瘦劲纤细”的线条形态在北魏书法中可谓独树一帜。另外,《吊比干墓文》因未能摆脱分书结体遗法的某些特征,面貌未能完全楷化,因此结体显露出楷化未成熟的稚拙气。这种稚拙气与明代傅山提倡的“宁拙毋巧”的观点如出一辙,已成为后世书家主动追求的艺术风尚之一。

3.章法颇具整体性与和谐性

《吊比干墓文》全篇气象博大,章法布局井然有序,横成行,竖成列,行列旷达疏朗;结字宽博开张,字与字大小统一,排列均匀对称,其字距紧凑且略大于行距,颇具整体性。单个字虽独立存在,但血脉相通,精神契合,可谓和谐中求生动,多变中求统一。紧凑的章法与疏朗的结体形成了明显反差。这种章法使整幅作品显得空灵萧散、雄阔疏宕、气势磅礴。可以看出,《吊比干墓文》无论结体还是章法都明显承袭了汉碑余绪,以稚拙、凝重、朴茂为主要特征,以追古为主要基调,这种早期“隶楷”基调与中后期求新求变的“魏楷”大不相同。与同时期其他碑刻相比较,《吊比干墓文》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透着一股雄强沉稳的气息。

4.“程式化”与“装饰性”特征明显

至东汉末年,隶书发展越发追求严谨规整,装饰意味亦越发明显,显得板滞而缺少生机。其中以官样隶书《熹平石经》最为典型。由于《吊比干墓文》笔画排列均匀对称,收笔下按后上挑,极具汉末隶书的程式化特征。作为北魏前期的碑刻,它的审美特征不但受到鲜卑民族自身风格与书写习惯的影响,而且较大比例地吸收了同时期“铭石书”的某些特点,如起笔方势明显,横画起笔上翘,呈折刀头状,凿刻味较浓,等等。“铭石书”在东汉是典型的“八分”书,为当时碑刻的通用书体。汉魏之际“铭石书”有《受禅表》《三体石经》等代表碑刻,它们实际上是对《熹平石经》的继承与发展。“铭石书”的庄重性使《吊比干墓文》有极强的装饰意味,与今人书写的美术字颇为相似。其原因既与书写者的主观意图相关,也与刀工的夸张刻写不可分割。

(二)书风形成原因

《吊比干墓文》的书风形成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至东汉末年,汉字演变体式、法度日趋完备,如《熹平石经》的文字趋于工稳、规范化。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趋势在向隶书程式化的路径上继续发展。艺术是文化形式之一种,其变化自然受文化演变的影响。由于南北文化发展不平衡,书法发展进程必定存在差异。按照沙孟海的观点,北碑结体大致可分为“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两种类型。西晋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随着大批书家迁居南方,南方楷书演进较快,几乎剔除了早期楷书的隶笔,体式以“斜结”为主。与南方相比,北方因长期战乱,书风演变较慢,楷书的分书意味仍然较浓,无论笔画还是结构均保留了大量的隶书遗韵。此典型的“隶楷”书风既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朴拙粗犷的性格,也是当时政治面貌的整体反映。可以说,《吊比干墓文》是北方地域与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吊比干墓文》的价值

该碑诞生于大动荡、大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云洗礼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价值之高,举世公认。

(一)文学价值

该碑碑文仿骚体写就,文辞华美,气息浪漫,既有对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行为的鞭挞,又有对比干“谏而烬躯”“宁溘死而不移”高洁品行的赞美,是典型的悼古伤贤之作。

(二)书法价值

《吊比干墓文》为盛乐、平城时代魏碑书法画上了句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评价此碑“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吊比干墓文》为瘦硬书风之代表,以“筋骨瘦硬”“瘦硬峻峭”“瘦硬峻拔之宗”“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瘦硬无匹”等语来评价《吊比干墓文》。另外,《吊比干墓文》对瘦硬风格流派的形成有开创之功。康有为认为:“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遗法。……薛稷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2]140按康有为的说法,《吊比干墓文》的瘦硬风格成为书家效仿的风尚,后世书法大家多受其影响。康有为所言雖有主观与牵强的成分,但如果不受该碑瘦硬风格的影响,则唐代书法风格多样化不会出现却是事实。清代以降,受此碑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自成面目者不胜枚举,如伊秉绶瘦劲独绝、笔力雄健的书风即受此碑影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汀洲(伊秉绶)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另外,现代大书法家沈尹默以《吊比干墓文》强其笔力。

(三)史学与文献价值

《吊比干墓文》为后人了解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该碑的碑阴保存完好,碑阴前三列文字书各官姓名,第四列宋吴处厚撰《碑阴记》,记录了82位从吊官员的姓名、官职、郡望。《吊比干墓文》是孝文帝早期“汉化”思想的直接体现,对北魏史、民族文化交流史乃至我们民族大家庭形成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北魏改胡姓为汉姓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吊比干墓文》创作于太和十八年,其时尚未改姓,碑阴82位从吊官员的资料就保留了改姓前的“原始风貌”,更显弥足珍贵,对于研究姓氏变迁、北魏职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吊比干墓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料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人们对《吊比干墓文》的认识将会越发深刻。

(四)汉文化与鲜卑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

《吊比干墓文》书刻俱佳,是隶、楷技法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吊比干墓文》作为北魏墓志中的精品,从其用笔或结字均可窥见隶书向楷书演变的痕迹。研究《吊比干墓文》有助于后人更清楚地理解魏碑与汉隶、唐楷之间的承继关系。它是平城时期“隶楷”的一面旗帜,也是后世书家学习和研究北魏楷书的绝佳范本。

四、关于《吊比干墓文》的书丹者

《吊比干墓文》虽未署书丹人姓名,但从其高古超迈的书风来看,绝非普通书手为之。清代中期有人认为此碑为北魏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崔浩所书。崔浩(381—450),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空崔宏长子,官至司徒,工书,少好文学,博览经史,有“帝王之师”之称。其书被认为是北朝书法的正宗,对时人书风影响较大,后世亦多宝其迹。史载,崔浩因“国史之狱”惨遭杀身之祸,事件发生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而《吊比干墓文》的立碑时间在太和十八年,即公元494年,崔浩卒年与立碑时间相差较大,故不可采信。另有学者根据史料推测,刘芳是该碑的书丹者,因为他最有可能知道《吊比干墓文》的原貌。这些学者将《吊比干墓文》与当时的《司马金龙墓表、墓志》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笔迹如出一辙。刘芳,字伯文,彭城人,孝文帝朝的重臣,文采出众,精通书法和乐律。据《魏书·刘芳传》:“芳为注解,表上之。”由此可知,刘芳曾注解过《吊比干墓文》,并且给孝文帝上表奏明此事。但此推断仍没有确切的证据,尚有待于专家及学者的进一步论证。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古籍、古文字、文物资料等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会不断出现,人们对《吊比干墓文》的认识亦会更系统、全面,无疑这些都会为我们正确解读《吊比干墓文》提供有利的条件。

注释

①关于重刻经过,碑阴如是记载:“……汲郡比干墓旧有元魏高祖吊文一篇,摸镂在石,其体类骚,其字类隶,久已为乡人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距今元祐之庚午几十周甲子矣,五百九十七年,历西魏、后周、隋唐五代,丧乱多矣,幸遇圣辰,再获刊勒,固知兴废自有数也……”

参考文献

[1]魏收. 魏书:全8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M]. 崔尔平,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孝文帝书风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书法欣赏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孝文帝的宽容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