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构建研究
2023-03-10张慧
张 慧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开放教育是落实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形式、学生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放教育中要落到实处,就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来具体操作和实施落实。教师是全面推进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开放教育的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实施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课程资源丰富,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开放教育教师政治素养好、综合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建设一支育人意识强、育人角度准、育人水平高的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对思政教育在开放教育的落实并达到良好效果,为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现状与特点
(一)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现状
开放教育是针对社会人员开展的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参考普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政治理论课程。在授课形式上主要采取碎片化视频教学和单元测试,教师借助现代化远程设备进行授课和问题解答。开放教育的学生数量比普通高校多,一门课程的教师指导团队也相对庞大。学生基本处于在职状态,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课程学习。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后,开放教育主要对在线视频课程进行了提升和加工,并在各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
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与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向传导为主的课程教学特点。开放教育主要采取网络视频教学的形式,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相关课程的教学,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以及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种单向传导方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相关思政元素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二是在职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开放教育的主体基本是在职学生,学生基本都已经走入社会,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已经形成。有利的一面是学生对于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不利的一面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很难改变。三是教师团队相对松散导致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教师,由于开放教育主要是预先录制好视频,主讲老师在专业课程中通过讲授、案例等形式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课程导师由省开放大学和市县开放学校教师组成,虽然他们按照教学大纲中要求落实课程思政任务,但是团队相对松散,集中讨论的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四位一体”教师团队,落实开放教育的具体任务
课程思政的落实主体是教师,开放教育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其课程思政任务的落实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开放教育的教师包含了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四种类型,需要统一思想、分工协作,针对在职学生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团队来落实开放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
(一)“四位一体”的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任务分工
开放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与学生的线下交流机会较少,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在职特点,更需要强化“四位一体”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任务分工。公共课教师按照国家思政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的相关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从思政内容讲授到人文素养课程讲授等环节,结合学生在职的特点,更加强调基本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在课程内容讲授上,要结合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从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加强教育。课程导师通过在线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和相关测试结果,结合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讲解,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和交流中彼此渗透。学务导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现状和实际问题,帮助其在职成长,通过与学生交流建立的感情将思政教育内容逐步传导给学生。
(二)“四位一体”的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任务协同
由于“四位一体”的开放教育教师团队在平时的工作中相互交流机会较少,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分别在省开放大学各个部门和市县开放学校,就需要开放教育的专业建立交流机制,通过每学期的课程教学交流和专业建设等相关形式,在进行开放大学的学生教育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导入与反馈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学务导师是与学生线下交流相对多的角色,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对学生在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困惑,在交流时可以进行总结汇报,让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课程导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整个教师团队相互协同,各自发挥作用,把握好自己在开放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通过精细化课程内容,深入的专业教育交流让课程思政元素以多种形式传导至学生层面,帮助开放大学的学生在工作中技能得到提升、知识得到扩展、素质得到培养。
三、明定位、强责任、提素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
(一)明确开放教育中教师团队的角色定位
开放教育中的教师结构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开放教育中课程导师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授课形式不同,开放教育中的课程是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聘请相关知名教授担任课程主讲人。而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直接参与授课。
所以,在开放教育中需要强调教师团队的角色定位。公共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将授课内容与职业特点有机结合,避免空泛说教,通过思政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观。课程导师中,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在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上要把握好课程思政元素的源头导入,其他课程导师更关注的是在问题回答和课程测试中与学生交流时,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专业课教师要按照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提供的教学安排,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灌输,从而能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强化开放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意识
要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根本目的是针对学生在教育中实现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价值引领的统一。[1]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光荣使命,要推进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责任意识。开放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导致部分教师认为成人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认为在职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开放教育中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认同感偏低。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不仅仅是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终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教育的教师团队就承担着终身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要落实好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任务就需要强化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三)提升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政治素养
开放教育的教师团队和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学校会对教师强调课程思政要求,并实时开展思政教育培训。在全媒体时代,教师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理念的冲击,开放教育的教师也是高校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主要任务是实施终身教育,面对的学生对象也主要是在职人员,但是要提升开放教师的政治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团队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在教学科研等基本任务之外,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除了正常的业务和思想政治学习之外,还要读经典、学原著,要真学、真信、真懂,才能在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中引导和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2]
(四)开放教育教师团队要“全过程、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全过程”是指开放教育的教师团队从学生入学、基础课教育到专业课教育、毕业论文等环节全部参与,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按照开放教育教师团队的角色定位和具体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在全过程中根据在职学生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比如在考试环节,由于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原因,参加统一考试有一定的困难,在疫情防控期间,参加考试又增加了一些不可控因素,教师团队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通过考试地点的多样化选择、考核方式的改变、增加日常互动与交流等方式,在增加人文关心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开放教育育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答辩环节,要考虑学生的工作和家庭状况,设置多种灵活方式让学生参加答辩,在取得教学效果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对贫困生、学困生要倾注一定的精力,主动解决他们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全方位”一是指开放教育的教师团队要从学生的学习反馈、问题回答、工作状况等多角度去思考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融入;二是指针对开放教育的学科特点要区别对待,尤其在工科教育中要更加关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开放大学的学生大多数都已经成家,在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要参与工作、照顾家庭,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相比,其压力要大很多。开放教育在课程学习中,要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注重碎片化的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设置相关的价值观传导,引导学生多参与问题讨论。开放大学的学生基本都具有工作经验,对问题的看法要比普通高校在校生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在针对开放大学的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多元化、多层次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
四、结束语
开放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力加强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在开放大学的学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针对开放大学的学生普遍有工作单位的状况,要构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四位一体”的教师团队来落实开放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教师团队要按照角色分工,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彼此间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还要强调开放教育中思政教师的主体责任,从学生入学开始全过程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并提升开放教育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