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3-03-10赵丙阳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交院校政治

赵丙阳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互联网空间是我们所处时代中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社交网络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社交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网络丰富了新时代校园生活,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辩证分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视其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交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一)社交网络的概念

社交网络,是指一种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维护社会关系的网络平台或网络交流工具。用户可以在此创建账户,依据特定互联网协议发布内容,通过文字、视频或者音频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伴随4G 网络的普及和5G 网络的兴起,以及终端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日益强大,功能也呈现多样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延伸。现阶段,国内社交网络主要由微信、QQ、微博、贴吧、抖音、快手等平台构成。[1]国外用户群体较多的社交网络平台有Facebook(平台部分品牌已更名为Mate)、Instagram、Twitter、Messenger 等。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并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形成具有群体特征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规则,其与社交网络的发展呈现双向互动状态。

(二)社交网络的特点

一是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的特点。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社交平台用户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出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通过实名认证、展示用户IP 属地等手段,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实名制,保障了社交网络的真实性。[2]但由于用户间的信息具有非对称性,社交网络依然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特别是在智能媒体背景下,社交网络面临着独特的机器人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平台上的账户的真实性,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而言,社交网络中真实性与虚拟性往往难以区分。

二是社交网络具有平等性和主导性共存的特点。传统的沟通交流的双方常常一方为诉说者,另外一方为倾听者,并以诉说者为中心,话语权过于集中。社交网络则以平等参与为基础,让所有用户都平等地享有话语权,表达真实想法。很大程度上鼓励了用户表达建议和意见,克服了传统社交由身份地位或等级关系造成的沟通障碍。同时,社交网络上的“大V”等意见领袖,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以一定的专业性和较强的活跃度,吸引大量关注,逐渐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共存的特点。社交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文字、音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快捷、互动性更强的沟通平台。在交流形式上,从传统的语言文字发展到图片、短视频的行为沟通,围绕的议题则涵盖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发布自己喜欢的视频,公开展示自己的成就,等等。但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新媒体具备了过滤信息和主动推送的功能,人们习惯性地被自己的爱好引导向固定场域,逐渐失去接触其他信息的机会和了解其他事物的能力,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这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有冲突和矛盾。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是社交网络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社交网络的出现,迎合当代大学扩展视野的需求,使大千世界和海量信息尽收眼底,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新闻资讯,有效提升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在社交网络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充分展现。网络上一批反映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时代模范人物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议题,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夯实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是社交网络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交网络时,可以围绕热点事件共同探讨,较为容易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将议题式教学从传统课堂带入社交网络,借助热点事件将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向学生阐释清楚,用鲜活的事实或案例来讲授。[3]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又能增强话语的说服力,有助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从“规训式”向“情感式”话语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三是社交网络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社交网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社会交往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交网络中,淡化了家庭背景、身体容貌,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社交网络的创造者、收集者、传播者及受用者。在知乎上,大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而且会有众多的爱好者、学者专家参与问题讨论,实现观念和信息的实时交流互动;在抖音上,大学生可以参与、发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视频或是文字内容。这些网络社交行为建立在用户身份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是社交网络容易形成圈层,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日益智能化的社交网络中,大数据支持信息获取定制化,社交网络平台往往对信息资源进行标签化处理,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日常浏览习惯和内容,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内容。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但由于内容同质化严重,营造出的信息空间呈现出狭窄与封闭的特点。此类信息空间催生了“圈层”的出现,形成社交网络圈层化与信息网络圈层化。[4]总体来看,社交圈层内部具有聚合性强、需求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会伴随信息点赞、转发分享等行为不断强化,甚至屏蔽其他有益信息。大学生一旦进入某种社交圈层,自身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在不同圈层之间有效传播。

二是社交网络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社交网络的碎片化信息往往缺少科学思考和理性阐述,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容易误导大学生判断错误或产生形象偏激的思想。良莠不齐的内容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很难甄别内容的真实性。多元信息泥沙俱下,部分意见领袖为博取眼球对时事政治和历史事实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误导舆论,容易滋生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西方普世价值、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错误思潮和观念。

三是社交网络中的不法行为,增加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难度。提升法治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容易成为社交网络中不法行为的受害者,网络犯罪是大学生犯罪的重灾区,涉案人数也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呈现受害与被害身份叠加态势,其中帮信罪占有相当比重,甚至沦为诈骗“引流人”。个别大学生由于与同学在现实交往中产生矛盾,或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满,在社交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对网络秩序、学生合法权益、校方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三、社交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社交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中接纳信息、产生认同。一方面,社交网络从多维度、多方面、多时空实现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从横向上拓展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网络节点,与其他参与人共同形成一个社交网格,实现了对知识和信息的纵向深度挖掘。因此,社交网络不但聚集了数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讯资源共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取决于很多种不同的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社交网络平台不仅提供了教育资源,也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了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平台。因此,通过社交网络,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成长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供的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学习平台,改变传统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新型的主动的共同学习的师生一体的教育模式。

(二)社交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社交网络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弱化了灌输方式的教育效果。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范围广泛、海量信息的信息化平台,相较于传统的报纸、广播或是电视传播来说,社交网络信息更具有时效性。满足青年大学生对新鲜信息的渴望。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能在社交网络中碰撞和交融。面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如何在社交网络“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分析判断,是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5]

社交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新渠道,并对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取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还是书籍或是教材,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养成将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不能适应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交网络,多渠道搜集信息和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过程,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社交网络的兴起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加速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交流范围,也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双重影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特征,迎接社交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提升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有效化解消极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社交院校政治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社交距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