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导入的可视化教学法研究
2023-03-10谭俊
谭 俊
(吉利学院,四川 成都 641423)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上课时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对导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学一直在做教学改革和基于教学改革的学术研究,可视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中运用的一种方式,可视化教学是立体式的,能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将思政课教学导入可视化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为进一步做思政课教学导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一、思政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难点及成因
理论性较强的高校思政课,要想提高教学效能,必须在上课前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思政课的教学导入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进行思政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点。
1.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结合实际可以发现,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思政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且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与中学思政课程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内容更加丰富,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难度,主要表现为理解难度大且容易出现知识盲点等情况,[1]而教学“导入”时间相对有限,在传统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方面学科内容导入工作。
2.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欠缺
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因学习模式存在有明显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且学科内容上存在有明显的可选择性。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学生在进行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自身专业技术、学科的学习,而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则相对较低。加上思政课具备较高的抽象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习兴趣低或者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导入的效果。[2]
3.学生对教学导入缺乏认识
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因教学导入和正式课程内容存在有一定层面的重叠。部分学生在面对该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的情况。未能准确认识到教学导入对于后续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教学导入的效果。[3]
4.传统教学导入与当代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匹配
在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均存在有明显的转变。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导入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导入方式进行科学选择。常规教学导入无法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行为契合度较低。[4]
5.学生背景差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其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5-6]
二、可视化教学法用于思政课教学“导入”的重要作用
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立即能感受到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在导入环节用的教学时间虽然比较少,但是它的灵活性、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纵观既有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时政课教学导入方法着手,比如新闻播报法研究、课程体验室导入研究和问题导入式教学研究。[7-8]其中通过研究梳理发现,问题导入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很多研究热衷于分析问题,导入教学的设计原则、教学实效性和教学困境等方面。当然,有涉及教学逻辑和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可视化教学法为当前教学过程中最为常用且实施率较高的教学方式,将该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导入”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可视化教学法用于思政课教学“导入”的优势
一是视觉化呈现:可视化教学法通过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认知速度和理解程度;二是交互性:可视化教学法注重师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三是个性化教学:可视化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9]四是情境化学习:可视化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将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或任务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五是技术整合:可视化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六是学生中心:可视化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可视化教学的价值
何红杏、叶湘虹指出,可以从重要意义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表征方式。[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恰当运用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进行教学,需要从以下维度入手:选择表征方式的三关联,运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则,实现表征效果的三路径。要做到表征的三原则,可视化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知识可视化表征的多学科理论基础,提高知识可视化表征教学设计能力,拓宽知识可视化表征途径。
(三)可视化教学导入可以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
李发立具体分析了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情况,基于这些现状,讲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论述了思政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并结合当下形势,进一步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云端可视化教学方面的可行路径,以期利用从业经验以及网络科技,把思政课教学改革从传统课堂带入云端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11]寇晓燕认为,图像社会和视觉文化时代的全面来临,重塑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使得与人们“图像化”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兴盛。[12]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可视化教学,应注重在教学设计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科学、巧妙、智慧地用可视化技术来表达思想、传递知识。
三、可视化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导入中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可视化教学方法
1.运用智能化教学设备,快速引入学习情境
高校的思政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地点均在教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教室的设施也随之更新。高校的教室大多数配备了智能化设备或者是智能教学一体机。在做教学导入时,可以运用智慧教室,设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导入内容,给学生营造学习环境。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带入教学氛围中,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教学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2.运用大数据,准确有效地分析学情
在每节课开课前设置问题或者问卷,导入环节后再设置问题或者问卷,运用智慧教室的技术平台,利用数据的方式快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学生每次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也能根据数据不断提升教学导入的设计,还能够依托实际数据和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导入的学术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又能看到同班级同学的个性,同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运用大数据的结论,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新兴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可视化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设计有助于教学的可视化材料。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联系。将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通过新兴技术手段以多种生动的形式简洁地呈现出来。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可视化教学导入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高校思政课教学导入的主要内容是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教学导入的时间短,一般在五分钟左右,但是在整个教学中地位很高,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高校思政课导入中的旧知识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大,它不仅仅是面对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还面对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政治知识,同时还要涵盖学生每天从互联网、电视台、报纸等平台接触到的政治知识。大学生通过老师在做教学导入时回顾的旧知识,回忆起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储备。当学生跟随老师回顾旧知识来开展回忆和思考,就在开始探索新知识了,导入的温故知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作为导图呈现的知识构架,结合可视化教学导入的灵活生动的展示,使教学知识点更加系统化、直观化、逻辑化,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导图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了每节课学生需要学习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高校思政课教学导入时,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绘制思维导图,以旧知识为铺垫,引出新知识的框架图。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回忆旧知识的路径分析、新知识的延展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延展性,激励学生对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性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需要把思维导图的多种类型列举出来。例如树状图、流程图、气泡图等;教师还需要把制作思维导图所需要的图形、符号、文字等元素告知学生。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就准备清晰的思维框架图,用语言巧妙地引导,让学生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将做思维导图需要的元素和学习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选用一种或者多种图形方式表示出来,形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且去发现每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