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3-03-10程诚
程 诚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处于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之下,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是教育者主要职责,也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处于思想和意识形态完善的重要时期,英语专业课程有西方意识形态熏陶强、价值观侵染深的特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传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际视野,为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内容,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彰显英语专业的育人价值,完成新时期育人使命。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原则,就是将教育内容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保持事物的变化处于适合的变化范围之内,然后以正确的方法引领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时需要融合专业教学内容,由教师梳理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之间关联,按照适度原则,恰到好处地完成教育过程。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时候,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不同教学环节有效渗透思政内容,避免机械式说教或者空洞教学,恰如其分地将思政内容引进课堂,才能体现教育的整体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除此之外,适度原则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根据英语专业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让学生情感和行为方面受到熏陶和影响,体现专业教学春风化雨之效。[1]
(二)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指的是英语课堂教学引入的思政内容要契合实际,保证教育过程有的放矢,切勿出现形式主义。英语教师需要加大力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将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堂。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各类文化相互碰撞,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接触西方文化之时,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思想道德和观念方面发生变化。日常生活当中,也会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此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注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具备辨别优劣的能力,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经过教师访谈与课程观察可知,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外语教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度注重英语语言技巧与外国文化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很多高校教师有留学经历,长期受外国文化熏陶,导致他们更加熟悉外国文化,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所以在课堂中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对英语专业课的价值存在错误认知。很多教师只是向学生单纯地传授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一味向学生“倾倒”知识,这种教学只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与能力的考量,从根本上否定了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弘扬民族文化充实英语专业课堂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以学生TEM4 和TEM8 考试通过作为目标,在课堂教学内容讲解方面,也局限于英语语法、词汇等知识点。在英语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知识当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挖掘不足,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事实上,在专业教学阶段,关注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将英语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于其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师需要深度挖掘英语内容蕴含的思政资源,兼顾教书和育人工作的开展,全方位达到育人目的。因为英语专业教学过程选择的教材内容丰富,题材也相对较多,能够体现西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但是部分内容蕴含的文化知识相对深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在课堂上,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思想,然后在课堂中适度融入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教学单纯讲解语法的桎梏,帮助学生将阅读障碍扫除,引领其学习课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阶段,教师还可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内容,恰当引入社会热点素材,将英语教学和社会热点相结合,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达到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但是部分教育内容难以直接进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对于其中的思政内容全面挖掘,融合国家政策、社会时事等,将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考虑其中,让英语课堂能够和思政教育紧密融合。英语专业知识涉及的文化内容相对较多,部分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可能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借助英语课堂,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当将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其中,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第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引入社会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丰富,是立德树人目标完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学习需要依托文化而展开,面临多元化的西方意识,大学生可能陷入心理迷茫和思想困惑。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其能够了解英语文化,同时,还能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思想辨别能力。经过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产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英语教学将民族文化渗透其中,主要目的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观念,自觉传播我国优秀文化。
第三,在教学过程,还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部分大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语言知识讲解过程,需要教师关注西方文化的讲解,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引领学生利用唯物辩证法对于西方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勿盲目追从。因为西方节日大多和宗教相关。所以,在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并进行综合对比,去除糟粕、留其精华,不断强化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牢记本国文化,用包容之心看待他国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自信心。[2]
(二)挖掘专业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的时候要发挥语言教学中思想情感文化交流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全面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人才。下面将英语专业内容分解,分别讨论不同内容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听力教学中渗透政治观
如今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开始重视听力教学,并能够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英语学科涉及西方文化与政治观,所以教师在开展听力教学的时候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西方国家新闻内容中涉及的政治观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提升英语听力水平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能够正确认知中西方政治立场。
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教学时渗透思想政治内容的意识,在听力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讲解背景与展现影视资料等,分析中西方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的差异,如政治立场的差异与社会关系的差异等。高校英语专业考试中涉及较多的时事政治热议话题、国际政治事件等,所以英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带领学生进行听力的学习,如以BBC、VOC中的国际新闻摘要结合国际情势与社会国情,让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不同的政治观点。
2.阅读教学中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热衷追求新奇的知识,基于此,在英语专业课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课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可以渗透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但是平时因为学生缺少阅读学习规划,对于如何选择阅读材料,从哪部分着手阅读感到迷茫,当然也难以总结出情感或者人生经验。基于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阅读心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生身心特点与思想政治问题,为学生推荐有利于健全人格成长、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英语读物,通过学生阅读大量的英文作品,与作者创作时的人生态度产生共情,产生积极的思想效应,促使学生陶冶情操。例如:教师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推荐《草叶集》,让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作品中强烈的爱国情怀,进而树立爱国主义观。教师还可推荐《心灵鸡汤》系列丛书,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获得心灵的洗礼,可以鼓起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冷静并客观处理难题,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总之,教师为学生推送与职场、人生、生命有关的书籍,帮助学生在面临人生选择时,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围绕学生素质提升全方位育人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就难以利用专业知识隐含的德育要素和思政教育内容,发挥教育效果。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校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将思政内容渗透其中,借助课外实践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思政修养也能得到不断提升,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英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考虑到传统英语课堂可能受到应试教育方面的影响,教学目标设定相对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传统语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教师需要运用人本理念,以学生作为课堂核心,注重学生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培养,利用启发式教学找到思政内容渗透出发点,围绕教学过程,深度挖掘教材内涵,融合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设计,达到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情境表演以及辩论比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其能够对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在寓教于乐的环境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平台,选择优质的微课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转变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3]
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参与和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活动为载体,对于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领。因为课外活动同样属于英语教学关键组成部分,能够为大学生搭建语言学习平台,营造优良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学生思政教育重要渠道,所以,实践活动设计极为重要。比如:在高校内部开设“英语角”,呼吁英语专业学生到其中参与交流;高校还可利用校内网站,开设英语专栏,便于英语专业学生交流学习内容;利用校园艺术节,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参与话剧表演;定期组织英语辩论和演讲比赛。利用以上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引入社会热点,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在参与讨论活动过程当中,能够顺利表达自身观点,学会利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和思考问题,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当中,添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既能丰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又能开阔其学习视野,让英语学习过程趣味性十足,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当中受到思政教育熏陶,做到知行合一。
综上分析,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民族文化的弘扬,用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为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