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三维考察
2023-03-10武文豪周向军
武文豪,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4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当代中国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进入人们的认识视域,成为人们认识和评价的对象,继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命题。深入探讨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层理论意蕴,充分认识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对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学理内涵,更自信地走中国道路,更科学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理论释义
作为认识主体的一种认识或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这一概念具有鲜明而深刻的认识论意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剖析,作出理论释义,厘清其基本意涵、内在逻辑和一般特征,是科学把握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具有明确意涵
“观”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观察、观看;二是看到的景象或样子;三是对事物的观点或看法。显而易见,“观”在现代汉语中的三种基本含义具有明显的认识论意蕴。第一种含义主要指涉人的认识活动;第二种和第三种含义主要指涉人在经过认识活动后所形成的认识结果,而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又是前后衔接、密不可分的。更进一步地说,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语境下,“观”,即认识主体在对认识对象进行认知与判断后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对此,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相较于思想、理论和学说,“观”更具有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可以说,在思想、理论和学说当中,“观”更具本源意义,起到基础作用,占据内核地位。认识主体有什么样的“观”,决定了其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和学说。“马克思主义者的观,首先讲的是世界观、宇宙观”(3)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在世界观、宇宙观的统摄下,人们可以对诸多具体认识对象进行认知判断,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观”。譬如,对历史进行认知判断,形成相应的历史观;对阶级进行认知判断,形成相应的阶级观;对社会主义进行认知判断,形成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循此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即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进行认知和判断后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些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既涵括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知与判断,也涵括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领域中的具体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人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大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回答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因而,在狭义语境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领域中的具体问题作出的认知与判断就不能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了。作为本文论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在狭义上使用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具有严谨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视域看,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作出的一切认知与判断无外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实践判断三大部分。其中,事实判断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由来、演变、性质、形态、状态、结构、特征等反映事物基本面相的问题作出的判断;价值判断是“立足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判断对象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与评估,进而对其作出相应的价值定位”(4)武文豪、周向军:《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内容·特色·价值》,《邓小平研究》2020年第3期。;实践判断是认识主体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在行为上应当如何对待认识对象的问题作出的判断。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一切认知判断、形成的一切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同样主要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实践判断。这些判断分别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衍生的,都是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展开与深化。对这三大基本问题作出的探索和回答,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逻辑框架。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事实判断。这一判断,主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具体涵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制、发展进程、历史方位、结构形态、根本性质、鲜明特色等“子问题”,意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价值判断。这一判断,主要回答“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意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好在哪里”。在哲学上,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5)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87页。。因而,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必须着眼相应的主体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价值判断,同样需要着眼相应的主体维度。譬如,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之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之维、人类现代化路径探索及人类文明形态塑造之维等,继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重价值意义。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实践判断。这一判断,主要回答“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具体涵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根本任务、依靠力量、布局设计、条件保障等“子问题”,意在说明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做”“不怎样做”,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导规律,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需要明确的是,这三大判断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相互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其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和实践判断的根本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逻辑框架中居于逻辑起点的位置;价值判断既是事实判断的逻辑延伸,又是实践判断的逻辑起点,是连结事实判断与实践判断的桥梁与纽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逻辑框架中居于逻辑中介的位置;实践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必然结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逻辑框架中居于逻辑归宿的位置。三大判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严谨内在逻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呈现复杂多样性、动态发展性和实践指导性
作为一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必然会带上认识的一般特征,往往具有复杂多样性、动态发展性和实践指导性。一是复杂多样性。在认识活动中,由于不同认识主体认识事物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不同,认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途径和认识能力等具体认识条件不同,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其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由此,“观”的复杂多样性就呈现出来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当代中国的思想舆论场域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从性质上看,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从认知层次上看,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从内容上看,有从属事实判断的,也有从属价值判断和实践判断的;从认知主体上看,有普通大众的观点,也有理论家和党的领袖人物的观点。这生动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复杂多样性。二是动态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但是,在事物发展的漫长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事物变化和发展的量变质变的情况往往不同,矛盾演化的具体情况也就相互区别,因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就呈现出来了。事物发展的这种永无止境性和复杂多变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善于科学研判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事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会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暴露出不同的矛盾,显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要始终着眼于不断变化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对其作出符合客观情况的正确判断。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动态发展性就呈现出来了。三是实践指导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那些能够准确揭示社会存在的内部联系、科学反映社会存在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或科学的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指导作用,能够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增强自觉性、遵循规律性、减少盲目性、体现科学性,可以使人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反之,那些错误的社会意识,必然会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陷入困境,起到消极指导作用。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存在进行能动反映之后形成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深刻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影响和支配。
二、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考量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但不少人对它处于一种熟知而非真知、知其言而难解其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一个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启迪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之上,而是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矛盾的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般的和总的看法。众所周知,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预测的由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演化而来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的国度上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时空情境的巨大反差,必然要求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束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本国社会主义进行科学认识。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成就的取得,无不与相应阶段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密切相关,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种曲折、失误和错误的产生,无不与相应阶段形成的对社会主义非科学、特别是错误的认识密切相关。譬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在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等问题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在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取得的;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些曲折和失误的发生,同党在相应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等基本问题的误判不无关系。对此,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由此观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要求,对社会主义形成合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进这一伟大事业,同样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启迪。
(二)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和接续推进,日益彰显蓬勃旺盛的强大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巨大优越性,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需要充分明确的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续推进,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具备强大的主体依靠,需要全体人民为之付出持久艰辛的努力。思想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只有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和坚定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才能凝聚起全体人民同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对此,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信仰、信念和信心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视作“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39页。。然而,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强烈认同和坚定信仰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必须建立在对认识对象的科学认知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这是信仰信念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凝聚团结奋斗力量的必经环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9)《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1-202页。因而,只有引导中国人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从而引导中国人民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切实巩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充分提振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继而把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此意义上,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尤为重要了。
(三)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观念是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那些透过事物表象揭示事物本质进而反映事物规律的观念,亦即科学的观念,具有很强的预见功能,能够对实践发展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进而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减少盲目性、提升自觉性,从而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坚持理论强党,注重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突出优势。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实践指导规律,能够科学预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趋向,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并且,这一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在新时代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0)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推进这一伟大社会革命,是一项十分复杂且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进程中,伴随国内外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层出不穷、亟待破解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将接续登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实践指导规律将以更为复杂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推进这一伟大社会革命,不能简单延续“母版”、机械套用“模板”,也不能进行教条式的“再版”和盲目性的“翻版”(11)习近平:《论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32页。,必须充分发挥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作用,坚持以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导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如果我们认识模糊,思想滞后于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情况,或者受到各种改旗易帜、封闭僵化的非科学的、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干扰,我们就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就很有可能会犯下无法弥补、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三、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确立路径
在业已存在的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创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中概括提炼,同各种非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作斗争,着力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着重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批判与建设、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等重大关系,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确立路径。
(一)在业已存在的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创新
科学的思想理论一般不会凭空而生,必须建立在前人创立的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9页。因而,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能数典忘祖、另起炉灶,必须对前人创立的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承继。一是要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3)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命题,党的十七大对这一重大理论命题进行深刻强调。200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以“八个必须”的重要论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阐释,深刻揭示了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具体所指。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51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能够反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经过历史检验并得到锤炼和丰富的理论珍品”(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49页。。这些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年,第6页。的深邃洞察和科学预见,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我们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的理论基础。二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最权威的发言权、解释权和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当代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1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28页。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这些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些业已存在的科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理论宝库中深度提炼、充分开掘宝贵理论资源。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中概括提炼
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永不停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永无止境。正如毛泽东所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7)《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因而,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譬如,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先后提出“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科学判断;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认识,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又相继作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等崭新判断;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设计的认识,我们党在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结构的认识,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旗帜引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这一“四位一体”的重要判断;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义的认识,我们党不断拓展价值判断的时空视域,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重价值意蕴。这些重要判断的逐渐拓展和延伸,并非我们党心血来潮的凭空创造,而是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在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认识上的集中体现,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我们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必须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和思想僵化的藩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为依据,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审视不断变化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努力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三)同各种非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作斗争
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1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同样要在批判各种歪曲和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论调的斗争中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理论焦点。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赢得赞誉和认同的同时,也招致一些曲解质疑甚至诋毁抹黑。譬如,20世纪末,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别有用心的奇谈谬论大肆泛滥、喧嚣一时,一度造成人们的思想迷惘和信念动摇。近些年来,国内外部分思想舆论借由中国发展出现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属性(19)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鲜明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参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6页。。这些错误论调,其本质是一种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极大歪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真意涵和本来面貌,其政治图谋在于“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2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7页。。在思想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错误论调的传播和泛滥,极易造成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严重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思想障碍。我们必须同这些错误论调作坚决斗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批判,深刻揭露错误思潮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本质,深刻批驳其别有用心的政治图谋,勇于面对各种思想纷争和理论诘问,在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中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四)着力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必要支撑。在问题导向的驱动下,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深刻揭示问题的本源与实质,科学提出问题的破解之道,从而为理论创新提供重要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肩负的重要使命。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确立,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学术支撑。自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以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学术界一直潜心钻研的学术重点、热点问题。“任何科学都有它的元问题”“研究元问题,是研究各门科学的基础”(21)周向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研究它的元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从微观层面,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一或某些具体领域进行研究。而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相对欠缺,特别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元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十分鲜见。这些元问题,恰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指向。应当说,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着力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作用,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赖以确立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认识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认识。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问题。要科学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最基本的就是要正确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问题。需要充分明确的是,这三大基本问题,涵括相当丰富的理论面向,具有十分厚重的理论意蕴,绝非一句简单的教科书式的定义能够回答和破解的。引导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认识,换言之,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绝非一件易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应当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深层理论意蕴,充分提升确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着力探寻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赖以确立的有效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作出合乎实际情况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实践判断,从而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