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3-03-10王宇琦
王宇琦
摘 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入手,以挖掘史料、史料实证和运用史料为重点,阐述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联系教学需要,与学生一起在课前挖掘史料,课中进行史料实证,课后运用史料,借此使学生与史料互动,探究历史内容,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同时,《标准》指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对所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众所周知,认识历史的过程是挖掘史料证据并做出历史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蕴含着史料实证素养,便于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地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呈现历史的多样方式,增强阅读、观察历史的能力,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认识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的价值,发展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发现、提出历史问题,尝试搜集资料,深入探究,分析、评价历史事物。这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助力学生求真、求实。因此,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
一、课前:挖掘史料
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支撑,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把握课前时机,与学生一起挖掘史料。
1. 教师整合内容,挖掘史料
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史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课前,教师要先依据《标准》的要求,研读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据此挖掘相关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内容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教材”)必修(上)“两次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标准》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展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结合《标准》要求,教师可以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置三大模块:文明的差异、文明的碰撞和文明的重生。围绕这三大模块,教师挖掘相关史料。围绕文明的差异模块,教师可以以“鸦片战争可以避免吗?”这一问题为切入点,从《全球通史》《世界文明论研究》《中国:传统与变迁》《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挖掘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寻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围绕文明的碰撞模块,教师可以以“鸦片战争中谁胜、谁负?”这一问题为切入点,从《中国近现代史》《天朝的崩溃》《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挖掘相关内容,驱动学生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围绕文明的重生模块,教师可以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了哪些进步?”这一问题入手,从《鸦片战争档案史料》《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中选取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思想等方面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发展。
2. 学生借助任务,挖掘史料
学生是挖掘史料的主体之一。在挖掘史料的过程中,学生会与史料“互动”,夯实发展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初步建构历史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任务,驅动学生挖掘史料。
例如,教材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商业贸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和世界的商业贸易。丰富的史料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和世界商业贸易发展情况的依据。教师布置史料挖掘任务——搜集不同国家的古代商业贸易资料。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搜集隋唐到两宋时期的商业贸易发展史料——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货币制度的演变资料等。还有学生翻阅《汉谟拉比法典》,寻找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条文。在搜集史料后,学生发挥自主性,共享史料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和世界商业贸易发展情况,由此进行深入探究。
二、课中:史料实证
课中是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应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由此建构历史认知,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1. 以史料为根基,辨析史料
史料是历史的组织细胞。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史料。教师要以史料为根基,灵活运用史料。辨析史料是运用史料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简单地呈现史料,而应该在呈现史料时引导学生辨析,针对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上)“辛亥革命”这节课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孙中山先生。为此,教师可以呈现史料:“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选自孙中山《孙文学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选自孙中山《遗嘱》)“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选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面对如此史料,学生认真阅读,自主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如创建共和、拯救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等,由此建构个性认知,积极表达。例如,有的学生提到:“孙中山先生为创建共和奔走一生。在这一生当中,他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肝脑涂地,抛洒热血。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但是,从《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中我们也应看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局限性,导致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 以问题为核心,分析史料
分析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实,发展史料实证素养。分析史料是一项思维活动。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起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既要围绕教学内容呈现史料,又要据此提出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解决问题,建构历史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下)“全球航路的开辟”这节课时,教师呈现史料:“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立足史料,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欧洲人当时在疯狂追求什么?学生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可能产生疑问:为什么欧洲人对黄金如此疯狂?教师继续呈现史料:“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扩充资本……”(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教师继续引导: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用大量的黄金来扩充资本,借此扩大生产。那么,在欧洲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他们会到哪里寻找黄金呢?据此问题,教师呈现史料:“东方是金瓦盖顶……冒险家的乐园。”(选自《马可·波罗游记》)在史料的作用下,学生了解到西方人开启了到东方寻找黄金的热潮。学生还可能提出问题:为什么西方人不沿着老路到东方探寻黄金,而是要开辟新航路呢?同理,教师继续呈现相关史料。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呈现史料,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多种原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 以探究为手段,实证史料
实证史料是指借助史料形成实证精神。实证精神的形成路径为:围绕教学关键—搜集整理史料—探究生成问题—辨析论证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形成实证精神。在这一路径中,学生的探究不可或缺。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整理史料、辨析史料、论证史料、阐述历史观点,由此建构良好的历史认知,同时感受到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切实发展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探究能力。对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沿着如上路径引导学生以探究为手段,进行史料实证。
例如,教材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围绕此重点,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三组:秦汉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提出史料搜集任务:小组成员合作搜集特定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整理史料,制作PPT。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史料,并主动与同学交流,迁移已有认知,辨析、论证史料,由此选择有价值的史料,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各组派出代表汇报展示,进行历史解释。
在各组代表展示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有的代表展示了隋朝疆域圖、唐朝疆域图。基于此,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如“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故其皆依朕如父母”(选自《唐太宗五事治天下》)。结合诸多史料,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材料中提到,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国内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请依据材料,分析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促使该局面的出现?在提出问题后,各组学生认真分析史料,选取关键信息,就此进行解释。
通过体验搜集史料、探究问题、论证史料、历史解释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了解了历史知识点,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发展了实证精神,有利于提高史料实证素养水平。
三、课后:运用史料
课后运用史料,主要指锻炼学生自主运用史料书写历史论文的能力。历史论文由论据、论点、推理过程和结果构成。“论从史出”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其历史认知,提高历史学习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写历史论文。
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商业贸易”这节课时,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等知识点。教师可以据此在课后布置论文作业:以“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对当今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为论题,写一篇历史论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多样方式,大量搜集相关史料,借此了解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当今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建构个性认知。在个性认知的支撑下,学生提出论点,展现论据,呈现推理过程,由此形成结果。有的学生提出“现代企业要重视商业道德”这一论点,并介绍清朝时期各商派的特点:山西商帮讲究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讲究贾而好儒,财自道生。还有的学生提出:社会政治安定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并论述唐朝的政治发展情况及其经济发展情况。
在学生完成论文后,教师鼓励其与其他学生分享,辨析论据是否充分论证了论点,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有说服力等,从而完善论文。借此,学生不仅灵活地应用了史料,增强了历史认知,还有效地发展了史料实证素养。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标准》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挖掘史料、史料实证、运用史料,从而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发展史料实证素养,进而推动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上落地生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GS[2020]GHBZ158)。
参考文献:
[1]孙冬卿. 如何运用史料实证增加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味”[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
[2]陈伟民.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
[3]郑梦迪. 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开展策略探究[J]. 智力,2021(23).
[4]郑学俭.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2).
[5]董延梅.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王顺利.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J]. 名师在线,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