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3-03-10

关键词: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金 刚 李 超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消除绝对贫困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成为党的新时代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缺少坚实持久的强大支撑。一百多年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把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这些深刻论述把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时代,必须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共同富裕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更加有效汇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推进共同富裕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各族人民共建共有精神家园、共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推进共同富裕,对实现以上这些关键之“共”不可或缺,对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效能至关重要。

1.共同富裕能够更广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调动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团结奋斗。只有激活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携手并肩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党和国家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成果结晶,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能够更广泛引领各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在一百多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各个阶段的胜利和成就,关键在于始终把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始终推动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始终坚持以团结奋斗促胜利,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其中,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广泛而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和思想引领力。以共同富裕为基点,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把党的初心转化为亿万群众之心,“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团结奋斗,愈挫愈奋,砥砺前行,汇集起无往而不胜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前进。

2.共同富裕能够更突出彰显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进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不断深化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而共同富裕能够更突出彰显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导向。随着生活的富裕,各族人民群众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平等、温暖和自豪,彼此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会更加密切和深入,这对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必然要进一步深化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多次入侵和封建统治的极度腐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劫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崩离析的严峻局面。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彻底结束了“百年魔怪舞翩跹”的黑暗局面,开启了中华民族“兄弟姊妹舞翩跹”的光明前景。在统一稳定的大环境下,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共同富裕事业不断推进,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和顺,中华民族共同体益发牢固。

3.共同富裕能够更深入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没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缺少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基础。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难以建成。推进共同富裕,能够更深入地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回首党的艰难和光辉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深深感悟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和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的过程中,共有物质家园建设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并重,在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不断深化,始终凝心聚力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对于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的认识,以及对于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的认识,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突出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重视文化文明的力量放在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强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助推共同富裕,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4.共同富裕能够更真切共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把共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使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这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才能发自内心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历史上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朴素愿景,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大同社会理想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幸福和谐安康生活的不变渴望。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压迫欺凌和剥削奴役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毅然决然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神圣使命,持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是共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关键途径。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和国家把促进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切实防止两极分化对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损害。

二、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

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推进共同富裕,进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更加深入把握新时代新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相关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要一体推进,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可协同赋能,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需双管齐下,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应同步治理。这也更加需要我们不但要始终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领,还要始终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丰富营养。

1.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022年8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第七部分专门聚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强调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4]这些论断使得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发挥作用的新时代趋势更加明朗。新时代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强调和持续推进的两项同等重要的重大工程,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对各项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在地要求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有很强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宝贵的共同富裕思想,在许多重要典籍中都有体现,对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周易·谦卦》中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5]138《管子·小问》中说:“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6]《管子·霸言》中说:“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7]352《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说:“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8]100《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说:“损有余而补不足。”[9]《孔子家语·弟子行》中说:“独贵独富,君子耻之。”[10]《论语·季氏》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170《礼记·祭法》中说:“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12]750《荀子·富国》中说:“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13]162《淮南子·齐俗》中说:“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14]《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说:“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15]363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观点表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极高的境界,其对培养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尤为重要,只追求一部分人的富裕是可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和国家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可谓正当其时。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和贫富差距的同步逐渐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不断增强,就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和谐美丽的大家庭,同心协力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现实当中,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注重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要善于吸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共同富裕的双重营养和智慧,更加有效地解决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更加迫切的切身利益问题,落实好兜底政策,避免两极分化,使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中显著增强。

2.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6],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在地要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体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对于共同富裕来说缺一不可。只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重,才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加卓有成效。中国共产党重视物质富足和精神高尚,不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而且与我国自古就注重精神境界提升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重的思想。《诗经·小雅·绵蛮》中说:“饮之食之,教之诲之。”[17]《国语·周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中说:“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18]《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说:“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8]88《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1]69《论语·子路》中说:“富之……教之。”[11]135《大学·第十一章》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19]《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0]114《荀子·大略》中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13]479《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说:“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15]311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观点表明:只有物质和精神并重,富教共进,义利兼顾,才能塑造和凝聚人心,实现社会良性发展。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共同富裕,还是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都能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形成牢固共同体。在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增强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随着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就会不断深入,彼此更加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就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当中,以推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更加注重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一体推进。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现各族群众心灵契合,进一步挖掘好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资源,助推物质和精神双富裕,口袋和脑袋双富裕,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体推进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3.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1]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22]这些论断彰显出,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突出亮点。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同步发力,取得重大成效,对共同富裕产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在地要求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党对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重视,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而且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宝贵的生态环保思想。《周易·乾卦》中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5]21《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7]192《论语·述而》中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1]72《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20]298《礼记·祭义》中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12]768《孟子·梁惠王上》中说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0]5《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13]134《庄子·天下》中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23]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观点表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综合体,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为了永续发展,应当爱护自然万物,遵守规律和时令,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对自然过度索取,任何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只能使人类面临更多更大困境,得不偿失。除了对于生态环保观念的推崇,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数学、化学、天文学、航海、地学和医药等方面都为人类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是重要支撑点。抓好科技富民,能够更有效促进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抓好生态富民,能够更有效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发展,为全体人民创造更优美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现实当中,以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自豪感、自信心、自觉性,在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中不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质增效。

4.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1]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24]2021年,他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16]“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16]“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6]“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16]这些论断反映出,实现共同富裕既要防止贫富分化,又要防止平均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治理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双向发力,科学理性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显著成效。以推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迫切需要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中国共产党重视克服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倾向,不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与我国自古就反对极端、倡导均衡的观念思致相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宝贵的强调均衡、反对财富过度集中和绝对平均的思想。《周礼·地官·贾师》中说:“辨其物而均平之。”[25]《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8]100《墨子·尚同中》中说:“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26]《荀子·君道》中说:“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13]212《韩非子·六反》中说:“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27]《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说:“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28]《春秋繁露·度制》中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29]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观点表明:我国自古就有“均平”思想,这种均平思想,既反对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又反对不科学的绝对平均,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原则。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是重要内容。抓好贫富分化治理,能够更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抓好平均主义治理,能够更有效提高社会效率,在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中促进良性发展。现实当中,以促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更加注重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牢固树立共同富裕的崇高社会理想,又要去除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的不切实际幻想,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中把中华民族凝聚成牢固的共同体。

三、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30]实现共同富裕,牵涉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仅从物质文明建设入手和考虑。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从经济和政治等多角度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在强化党建引领、激活文化动能、防止群体返贫、抓好青年培养等多个关键点综合发力,采取切实措施。

1.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更高效推动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1]在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开始奔向“强起来”的新征程。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法宝。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但从整体上宏观上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而且充分发挥了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包括少数民族党员在内的基层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无论是实现共同富裕还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离不开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因此,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更高效推动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用“两个结合”引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两个结合”不断深入发展、彰显磅礴伟力的历史。“两个结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包括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内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深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时代,要进一步用“两个结合”引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为其塑形赋能,打造出更多善于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层干部队伍。二是深入发掘宣传百年历史中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在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他们团结带领本民族广大群众为祖国统一、中华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新时代,要深入发掘宣传这样的人物事迹,引导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反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可耻行为,更好地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建功立业。三是支持民族地区党组织推进共同富裕和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推进共同富裕还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基层。只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地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时代,要支持民族地区党组织广泛开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活动,尤其要鼓励他们依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和特点,把推进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相辅相成。

2.充分激活文化动能,更深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过程中,无论是实现物质富裕还是实现精神富裕,文化建设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动能。《“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进一步彰显了文化振兴在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充分激活文化动能,更深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更加彰显文化振兴在“五个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一环。因此,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更加彰显文化振兴在“五个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使文化振兴更好激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成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二是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工作。激活文化动能,深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要更加深入促进文化认同。不但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更要强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尤其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影响和滋润。三是加强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时代潮流。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资源既有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有众多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注重推进文旅融合,尤其要把传统文化旅游和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更加突出其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联动效应。

3.严密防止群体返贫,更扎实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统计显示,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地区累计减贫3000多万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长达156%。民族八省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3.2倍[31]。面对这一伟大成就,我们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因为,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都会对实现共同富裕产生巨大阻碍作用,尤其是疫情对经济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这是党和国家严密防止群体返贫,更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因此,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严密防止群体返贫,更扎实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16]在民族地区,由于疫情的影响和抗冲击的能力较弱,更需要国家加强帮扶,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帮扶。通过持续帮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使民族地区弱势群体更加深刻持久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二是持续加强对因灾因病返贫的前瞻性工作。因灾因病返贫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为此,要持续加强对因灾因病返贫的前瞻性工作,多深入基层、多加强调研,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把因灾因病返贫率降到最低,把因灾因病返贫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把因灾因病返贫的时间尽可能缩短,把党和国家的温暖更好地带给民族地区弱势群体。三是扶贫、扶志、扶智并重以增强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32]严密防止群体返贫,更加有效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要扶贫、扶志、扶智并重,不断增强内生动力。这就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引导,促使人们摆脱“等靠要”等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更加积极主动追求美好富裕生活,更加自觉树立起依靠顽强意志和勤劳双手创造幸福富裕生活的坚定信念,防止自我返贫。

4.重点抓好青年培养,更精心夯实民族地区各类人才队伍支撑。新时代以来,为了做好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工作,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帮扶力度。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央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15.2亿元用于支持民族八省区,占全国总量的45.5%;累计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支出方向)304亿元。2016年以来,民族八省区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10万户,易地搬迁400万人……截至2020年底,民族八省区共有驻村工作队5.3万个、驻村干部23.3万人[33]。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扶贫、扶志、扶智并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持续发挥,民族地区向共同富裕迈进焕发出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不过,民族地区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面临掣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因此,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重点抓好青年培养,更精心夯实民族地区各类人才队伍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更多的青年人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人才是关键。青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瓶颈。为此,应当加大力度,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更多的青年人才,使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拥有良好的青年人才支撑,更好地补短板、强弱项。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青年人才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历练和磨炼。为使青年人才在促进同富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中更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好的政策措施,为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夯实基础,使他们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发挥。三是加强对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政治引导。“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同样,加强对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政治引导也是一项根本任务。尤其是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但是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如果没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年人才的引领作用,使他们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之中,提升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素质和本领。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