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体会*
2023-03-10谢莉莹姜可园梁绵杰
谢莉莹 姜可园 梁绵杰 刘 伟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为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类型哮喘,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症状或体征,但存在气道高反应性,部分CVA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典型哮喘,目前其西医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等为主,与典型哮喘治疗方式一致[1,2]。但使用激素治疗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在停止用药后存在复发可能,同时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存在抵触心理,依从性较差[3]。CVA属于中医“咳嗽”“风咳”“久咳”“顽咳”等范畴,在治疗方面包括中药、针刺、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治疗方式,对改善CVA患者咳嗽症状与防止复发均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中医角度对CVA疾病特点及中药治疗体会进行总结论述,并附验案一则,为临床诊疗CVA提供思路。
1 风邪为患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侵扰是咳嗽患者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CVA患者多有咽痒,常因冷空气、油烟、异常气味、致敏物等刺激诱发或加重咽痒症状而使咳嗽发作或加重,咳嗽以剧烈、刺激性干咳多见,夜间及凌晨为甚。“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患者感受风邪则出现鼻塞、流涕、咽痒等症状,风邪犯肺,则出现气道挛急,剧烈咳嗽,以上均符合“无风不作痒”“风盛则挛急”的风邪致病特点。因此以晁恩祥[4]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在《诸病源候论》基础上提出将“风咳”作为CVA的中医病名。一项中药治疗成人CVA用药规律分析研究发现,现代中医药治疗CVA应用温性药物最多,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尤其重视使用虫类药如蝉蜕、地龙、僵蚕等以祛风通络[5]。在中医药理论中辛温发散之品有助于祛除外感风邪,虫类药物则长于搜风通络,《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搜剔经络之风……莫如虫类”。临床研究证实以“风咳”论治CVA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6,7]。相关证候学调查分析也认为,风邪犯肺是CVA的核心证型,可见临床治疗CVA不可忽视风邪,疏风须贯穿疾病治疗始终[8]。
2 脏腑功能失调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医学三字经·咳嗽》曰:“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杂病源流犀烛》提到:“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说明咳嗽主病位虽在肺,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同样影响肺正常宣发肃降,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其中又以肝、脾、肾为要。
肺气上逆是咳嗽的主要病机,咳嗽与肺的功能失调直接相关。CVA疾病初期患者多属外感风邪犯肺,包括外感六淫邪气、过敏体质患者接触过敏原后的咳嗽发作,宣肺疏风为此阶段的主要治则。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人体正气亏虚,机体则更易感受风邪,《素问·风论》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若患者久病、素体正虚或是失治误治则可使风邪留伏沦为内风[9]。从中医体质考虑,阳虚质、气虚质、特禀质可能为CVA患者的主要体质,以玉屏风散联合西药治疗CVA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能更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益肺扶正应在治疗中有所体现[10, 11]。CVA属慢性咳嗽,《景岳全书》曰:“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肺喜润恶燥,肺阴易伤而致咳嗽经久不愈,久咳亦伤肺阴,加之祛风化痰药中不乏辛散化燥之品,因此在用药方面应适当予以润燥之药。
CVA患者发病的另一诱因为情志刺激。异常情志变化往往与肝较为密切。肝为风脏,亦是内风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而肺属金,金克木,肺虚不能制肝木则木反侮金;在经络中,肝经与肺经相连,气血相沟通;从气机角度考虑,肝主升发而肺主肃降,情志不畅则肝主生发功能受到影响,肝气不舒肺气难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少阳为气机枢纽,三焦、胆腑同属少阳,胆与肝表里相连,临床亦有不少从少阳论治者,如以加味小柴胡汤治疗CVA效果显著[12]。因此在治疗CVA尤其是以情绪刺激为诱因的CVA患者常需注意配伍疏肝之品。
《素问·咳论》提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饮食不节亦能导致CVA的诱发,另外先天禀赋不足在CVA患者中也不少见,尤以小儿为甚。脾属土,为肺金之母,肾属水为金之子,子病犯母、母病及子。在气机方面,“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气的生成有赖于脾的运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相交,呼吸乃和”,肾不纳气则肺失宣降。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胃运化输布水液,肾为主水之脏,二者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则生痰、生湿,为饮、为肿,影响肺之宣降。且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在CVA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健脾益肾、燥湿化痰的作用,在CVA缓解期,咳嗽、气道挛急症状减轻后,须考虑补益肺、脾、肾三脏,缓则治其本[13-15]。
3 医案举隅
患者男,33岁。2021年5月31日初诊。因“间断咳嗽10年,加重伴气短2 d”来诊。患者自诉10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持续数月未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CVA。患者间断咳嗽,每因感冒或闻及异味诱发或加重咳嗽,平素未系统规律服用药物治疗,仅在咳嗽加重时自行服用“孟鲁斯特钠片、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等药物以缓解症状。2 d前患者因闻及刺激性气味后再次出现咳嗽症状伴气短,遂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刻下:阵发性咳嗽,夜间加重,伴气短,咽痒,偶咳少量白色黏痰,打喷嚏,无鼻塞、流涕,纳可,寐欠安,二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小滑。既往咽炎病史。查体: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咽喉部稍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心律齐无杂音。辅助检查:肺功能检查示大致正常,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为 35 ppb。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风咳,风邪犯肺证。治当祛风宣肺,止咳化痰。处方:桑白皮20 g,苦杏仁10 g,紫苏叶10 g,前胡 10 g,黄芩15 g,浙贝母10 g,百部20 g,紫菀20 g,桔梗10 g,蝉蜕 10 g,僵蚕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麦冬10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021年6月7日二诊:服上方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偶有气短,咽痒,偶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喷嚏、鼻塞、流涕,纳可,寐安,二便可,舌脉同前。继予前方7剂。
6月14日三诊:患者诸证均明显减轻,未诉其他不适,继以上方去紫菀、浙贝母,加黄芪15 g,白术 10 g。治疗2周。
按语:患者每因感冒或闻及异常气味诱发或加重咳嗽,咳嗽以夜间为甚,咽痒,符合“风咳”之疾病特点。患者间断咳嗽10年,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此次发病因异常气味刺激所诱发,“外风”引动“内风”,气机升降失常,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为咳。药用桑白皮、苦杏仁降气止咳,苦杏仁又兼宣发壅闭之肺气,配合桔梗,降中兼宣;以紫苏叶、前胡宣散脏腑伏风;百部、紫菀轻宣温润,下气化痰止咳;黄芩、浙贝母苦寒以降泄肺气、燥湿化痰。患者脉细弦小滑,肺失肃降、肝升太过,以蝉蜕、僵蚕发散肝经郁火,且此虫类药多有祛风解痉止咳之效,在缓解支气管痉挛、舒张气道方面疗效颇佳[16,17],配合陈皮、法半夏顾护中焦脾胃,调节气机。患者久咳易耗损肺气肺阴,予以乌梅、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麦冬补肺气、肺阴;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咳嗽减轻,效不更方。三诊诸证均明显减轻,加黄芪、白术益肺固表、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