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3-03-10沈文欣郝生跃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政工程课程

沈文欣,郝生跃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覆盖的铁路、公路、航运、能源等各个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企业、能源企业等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新型多边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铁路为代表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2020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611份,新签合同额1414.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5.4%;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8.4%[3]。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增加,我国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现象,很多学生对国际工程缺乏正确和客观的认知,认为海外工程危险性高、离家远,因而在择业时较少考虑这一方向,不利于解决“一带一路”人才瓶颈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亟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等方式,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国际视野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使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思想,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研究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责任[4-5]。本文主要介绍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的探索。

一、基于思政元素挖掘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立足于学校“面向未来、服务国家、引领行业、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定位。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一门面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基础专业课,也是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结合国家需要及专业特点,运用系统思维对“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构,将之主要分为目标体系、思政元素体系、实施体系三个部分。

(一)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构建“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把价值塑造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当中。通过价值塑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精准结合,使课程的知识点有价值主线、有灵魂。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共分为三层: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提升目标。基础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为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员在海外项目中应体现的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担当,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中做好工程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控制;提升目标是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其坚定“四个自信”,成为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工程管理领军人才。

(二)课程思政元素体系

课程思政体系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元素体系的契合点,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根据“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和课程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按照课程分类的思路,梳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通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设计相匹配与对接,形成系统、精练、一致、连贯的课程思政元素分布体系,充分发挥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而增强育人效果。基于该分布体系,收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挖掘和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三)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教学团队在课程内容改革中,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开发与知识点相融合的思想政治内容、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等措施,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认识和认同度,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

1.建立“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国际工程管理先进人物、国际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实践为两条主线,围绕“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点+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已形成了包括20个案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素材库。素材库不仅包括项目案例等文字素材库,还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开发了视频素材库,深化了本专业信息化教学程度。通过讲述国际工程管理先进人物在海外工程中的感人事迹,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分析国际工程管理项目成功和失败的管理实践,传播科学精神,强化工程伦理教育的建设思路。教师紧密联系我国建筑企业所承担的重大国际工程开发案例教学,结合视频素材、案例讨论等形式,用这些学生所熟知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体会海外工程建设对世界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学习参建人员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报国的热情和信心。

2.加强启发式案例教学。以项目案例分析为载体,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例如,在案例教学环节中,针对我国承包商在巴基斯坦某水电站工程中被迫停工索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阅读材料、查找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前设计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点+思政元素”混合式问题,组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对各类风险的防范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同时,邀请参与该项目的工程管理专家参与学生现场讨论和点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国内外案例比较,培养学生反思式知识迁移能力,激发他们对国际工程管理中涉及的国内外制度、法律、文化差异等问题研究的兴趣。

3.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行业认同度。“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输送、使用等各环节的全面合作[6]。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北京交通大学探索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例如,通过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环节,补充“国际工程管理”课堂教学;对接中国中铁等大型施工企业,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工程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通过体验相关领域前沿科技成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高校“国际工程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许多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重智育、轻德育,培养模式不成熟等问题[7-8],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国际工程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国际化工程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育人行为,通过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形式,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9]。在“国际工程管理”课堂教学中,在教授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仔细辨别西方媒体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观点,坚定树立国家意识。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有利于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引导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传承大国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充分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专业能力是决定研究生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虽然近年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比例大幅增加,但对于“国际工程管理”这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来说,师资队伍不仅应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更应有较强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运用能力。因此,深入推进“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思政,需要通过职业发展培训等各种形式充分激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将最新科研成果和管理实践经验与思想政治内容有机结合后引入课堂和教材。

(三)打造“理论+实践”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国际工程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能综合考量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具有创新思维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国际工程管理涉及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法律等跨文化与跨专业知识,若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并吸收知识,更难以内化为其价值观[10]。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强化案例教学设计与总结,在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基础上,搭建国际工程案例库,通过打造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专业特色教育资源,使课程思政教育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2.运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成为课程思政建设最好的设计人和传播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人文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方式。现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评价维度相对单一,要积极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入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人文内涵评价指标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效果。通过在教学考核机制中加入思政元素,强化过程考核、德育与智育的平衡考核。

4.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增加课后实践环节,对接相关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认识国际工程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培育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作为面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基础专业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不仅应教授学生常规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还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从多维度、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工程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