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探索

2023-03-09许红华吕雪晴丁志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教研人力

许红华,吕雪晴,丁志华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全球各行各业正经历着深刻且广泛的变革。煤炭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关键的领域,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的交汇点,尤其是在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方面。在这一关键时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推动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面对行业挑战的创新能力。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挑战,高校必须与煤炭行业加强合作,通过产教研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不仅涉及高校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包括高校与行业实体的紧密协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产教研融合育人的现状

1.国外的产教研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国外主要表现为行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其主要策略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将学生的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有效结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索尔佳(Solga Heike)等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从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挑战的角度讨论了德国VET 系统的机构设置和演变[1]。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协会(CTE)则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确保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斯特林费尔德(Stringfield Sam)等肯定了CTE 在将年轻人与工作场所联系起来方面的历史作用,并对未来劳动市场的走向及CTE 的角色进行了预测[2]。

国外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欧洲的一些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在教育中融入科研项目,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加强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科教融合,虽然其育人模式在实施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这些模式对我国构建产教研育人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国内产教研育人模式

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高校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将企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文化及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之中。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推广新技术和技能,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课程的技术含量和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3]。霍丽娟分析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合作的“课证共生共长”模式,认为该模式较好地服务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需求[4]。还有一些学者从校企合作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产教融合问题[5-7]。

为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多维度思考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高校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培养理念、效用与模式等,并结合国情探讨了我国高校科教融合育人的路径[8-9]。黄少钦等认为,当前我国的高校应推广“科教融合”理念并按照资源共享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和内部反馈模式等因地制宜地探讨育人工作[10]。

相较而言,产教融合更侧重于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强调校企合作;而科教融合则因着重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其实,“产教”与“科教”是完全可以融合成“产教研”的,这是因为高校的育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产”需要“研”来获得不断创新的竞争力,而“研”需要为“产”服务来验证与获得动力。两者完全可以围绕“教”这个中心,从而使高校的育人职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可能会更加注重这“产教”与“科教”这两种模式在不同教育层次和专业领域中的相互结合与具体应用,从而寻求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更有效的对接途径。

二、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同时还需要人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以便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企业环境。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包括摆脱过时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技能拓展,也必将影响他们未来在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编制工作方案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沟通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不相符。许多高校的相关课程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理论和概念,却没有涵盖数字化转型、远程工作等领域,没有关注多元化和包容性等现代企业日益重视的品质。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工作时可能缺乏必要的素养而使发展路径受阻。

2.实践教学不足

尽管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关键环节,但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仍过度侧重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不足。例如,很多课程的实践安排过于简单和程式化,缺乏企业运作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导致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显著脱节,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由于缺少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亲身接触,学生往往无法充分理解煤炭行业的具体运作方式、行业文化及其面临的独特挑战。这不仅限制了他们在关键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也影响了他们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层次理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不到培养。总之,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还可能限制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3.创新能力培养不力

当前的课程设计往往固守传统的框架和方法,未能有效融入创新思维和现代管理技术,如数据分析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这就限制了学生探索和实践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的机会。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方法,不愿意或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工具。其次,教师缺乏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背景,对于新兴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了解不足,无法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最后,高校对于具有创新导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导致教师缺乏动力和资源去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同时,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在很多高校中是分开的,学生参与实际研究项目的机会很少,他们难以运用科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人力资源问题。总之,这种科研与教学的脱节教育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术探索空间,也不利于他们在实际环境中去应用理论和创新技能。

三、产教研融合育人的价值

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这一机制的作用尤为显著。这种融合机制的核心是协同,企业的生产活动与高校的科研活动围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

1.紧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在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紧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是构建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的前提。这一策略的目标是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缩小高校学术教育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之间的鸿沟。首先,这种结合需要对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以及未来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家的合作,高校能够获取第一手的行业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反映这些动态变化。例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能源的兴起,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环境意识、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的课程设计还意味着要将实际的业务挑战和案例引入课堂。例如,高校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授课、进行案例研究、模拟企业决策过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业务情景中学习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最后,课程设计还应包含跨学科元素,因为现代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涉及经济和管理学,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为解决复杂的人力资源问题做好准备。

2.增强学生的实习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实践教学及学生实习经验的获得至关重要。首先,强化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决策思维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环境,让学生在类似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决策模拟等活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团队项目,鼓励学生围绕真实的行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其次,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对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积累工作经验至关重要。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事沟通、处理紧急情况以及团队协作等知识与经验;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互动,学生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职业发展机会,从而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确立方向。最后,实践教学反馈和评估机制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通过实习报告不断总结经验;教师和企业导师也应提供详细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领域。

3.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协同发展

在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协同发展是构建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的关键。这种协同不仅能增强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还能为行业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新。首先,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结合需要建立在深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和挑战的基础之上。高校可以与煤炭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如劳动力市场动态研究、人才流动趋势分析、工作满意度调查等。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还能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研究经验和学习机会。其次,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可以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养成。通过实际参与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撰写,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提出并验证假设、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等内容。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应被鼓励思考非传统的解决方案,探索新的方法和工具来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新问题。最后,为了促进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更好结合,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集中资源和专业知识,支持与行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些机构可以成为学生、教师和行业专家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更好地推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四、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研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人力资源管理亦日新月异,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不应只传授理论知识,更需深入探索行业特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在此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江苏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合作,建构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四大关键改革与创新策略,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的教育机制,为煤炭行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图1 产教研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1.思政课程协同建设

依据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首先坚持“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的原则,主动建设了“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并将其与煤炭行业企业、校外导师团队等合并在一起搭建了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立足协同育人平台,进行国情教育”“设立政府-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课题素材库”“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文化价值观展示”“企业家精神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培育与提升”等。该平台不仅强调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融合作用,而且特别重视行业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其主要做法有:通过深入分析煤炭行业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该行业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定期举办研讨活动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分享经验,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热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产教研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注重教育策略的前瞻性,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促进产教研融合发展。其主要策略有:通过融入移动课堂和数字化教学增强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还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实际管理案例和劳动仲裁案例融入课程,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保持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课程内容定期更新,以反映煤炭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趋势;特别设立的课程,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一步增强课程与行业的相关性,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产教研融合的实践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两个方面。在江苏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支持下,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精心打造了一套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涵了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允许学生深入体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确保学生能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全面学习和锻炼,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职业规划积累、发展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其主要措施有:其一,与煤炭企业积极合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和实际案例,还能让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二,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增强实战经验和工作能力。其三,利用产业园拥有众多小企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多样化的业务案例及行业专家的指导,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其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竞赛,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总之,认知实习让学生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生产实习则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实战”能力。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既训练了基本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4.产教研融合的教师成长平台建设

为提高教学实效性和质量,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主要措施有: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教师教研基地;引入创新的“大智移云”技术,增强教师在数据治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强化教师对煤炭行业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和实地考察,提高教学内容的行业针对性;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平台,让教师们通过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来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综合来看,这些措施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产教研融合机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结语

煤炭行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振兴煤炭行业的重大使命。在日益复杂的行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使命、新技术革命、新经济模式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为宗旨,构建煤炭行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一套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科学严谨、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探索的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仍需要不断拓展与深化,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方案、教学管理经验等,为煤炭行业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教研人力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煤炭行业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