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分析及举措
2023-03-09梁峰岗周璐瑶
白 珺 梁峰岗 秦 楠 周璐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业的稳健发展步伐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贯彻“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的总方针路线,是中国现阶段深入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底蕴深厚,具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加之以治疗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大健康观念的提出,社会对中医药学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质量取得长足提高,同时毕业生的资格准入和门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再加上“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出现的重大变化;“疫情大考”背景下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和岗位供给骤减等诸多阻碍,加剧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背景
1.1 就业总量压力大2022年中国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高达1600万人,其中1076万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到了原来的9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市场转型升级尚未完成,“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的现象已然凸显,也就是说,博硕士生和技校生最抢手,本科生处于中间学历,就业期待高但理想岗位少,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步伴随的还有中国城镇就业总量压力的持续上升。中国在逐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仍然有超过其相当规模数量的富余年轻劳动力需要进城就业、转移就业。2022年1月—2022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仍然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这也是影响和制约本科生就业的社会现象和因素。
同时,因国外卫生体制模式和疫情扩散,出国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大量减少,准备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也需要在国内直接就业;另一方面,大量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海外归国毕业生人数分为51.9万人、58.03万、80万人,数量增加非常迅速。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沉积下来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加剧烈。
1.3 维稳维保就业国家立足根本,稳中求进,提出的六保六稳中,明确将保就业、稳就业放在了首位。有了就业就有了基本民生、市场主体,才能创造财富、稳住民心。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衔接期”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得到重视并不断付诸实践。切实强化高校应届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全国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对应政策,开展了多样化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培训体系、直播带货等拓宽了就业渠道、健全了就业帮扶政策、发放了求职补贴等,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体化及全方位就业服务支撑结构,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稳定巩固了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用行动践行了“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政策。
2 中医药院校促就业 保就业的现状分析
2.1 上热 深度落实一把手工程当前,随着应届毕业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就业压力增大,全国多所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开始了建设性的创新举措,全校上下围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个中心,坚持就业导向,打造多维立体的促就业工作体系。
深度落实“一把手”工程,校、院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包班包联制度,访企拓岗促就业,建立校、院与企业的定期交互联系及互访机制,进一步发现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实现产学研互惠共赢,采取联合重点专业推荐、一对一专业指导结业等方式,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尤其解决好经济困难家庭、学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
学校就业部门积极找准高校学生与医疗用人企业单位的合作切入点,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大力筛选用人单位,挖掘岗位资源,整理收集推送好就业信息,邀请用人单位进校交流并开展招聘活动,保证招聘活动不断线;线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的网络优势,利用其广泛、高效的特点,通过直播带岗、直播探岗、直播送岗的方式,配合就业指导课堂、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挖掘就业岗位。二者合力有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2 中阻 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差
2.2.1 专业系统性指导能力差中医药院校专业性强、操作性强,就业率的提升不能只在毕业季、就业季做功课,而是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条生命线来贯穿始终,既要提高专业操作硬技能,又要提高就业意愿软实力。目前,本科阶段专业课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医疗行业技术与革新研究和医疗单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两领域的知识理论储备不足或涉及较少[1]。加之,中医药院校教师多为临床医院大夫兼任,来校完成授课后大多很快返回临床岗位,坐班较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更少。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较难全面承担系统性、专业化的就业培训指导工作。
“钯”在C—C键形成的偶联反应中显示出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多种形式和价态的钯络合物已应用于催化杂环C—H键的直接官能化,然而,绝大多数钯催化反应需要各种复杂的有机膦或胺为配体以使反应在均相体系中进行,而这类配体对空气和水极不稳定,并具有高毒性和高污染性.本文成功开发了无任何配体存在下钯铜双金属共催化唑类杂环与芳基碘的直接芳基化反应,避免了高毒性和高污染性配体的使用,使催化反应更简洁,更具有开发应用价值.
2.2.2 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实际上,在中医药院校当中,这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任课教师多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受到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停留在宣传国家政策、讲授基本概念为主,全校授课无差别,课堂呈现度较低,缺乏实践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差。
2.3 下冷 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烈
2.3.1 岗位条件少 限制精准择业受到历史发展和人力条件的制约,中医药医疗机构相对缺乏。在一个省份内,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内,省级中医医疗机构有3~5所;在地级市内有2~3所;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连中医院都没有。因此,岗位少、需求少,无法达到广大学子们“毕业即就业”的需求。
2.3.2 现实影响因素多 影响积极就业由于医药学生成才之路较为漫长、职业发展起步阶段较为困难、医患关系紧张,再加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好转的情况下,家长不舍学生从事较为辛苦的医药护工作。在行业特性、患者反馈、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的多重原因下,部分毕业生们急于求成,对中医药学的认知不足、耐心不足。最后导致了中医药专业成为社会上典型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偏离医学工作者社会职能的趋势,权衡之下,仍有部分同学选择考公、弃医从商、继承家业,以岗位经济收益衡量某个工作是否值得投入精力去竞争[2],舍弃了医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命。
2.3.3 本科就业率受限 无法熟悉行业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历来严格。医学生“四证合一 ”、硕士研究生起点的要求, 直接导致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在本科实习阶段,学生多辅助医生进行写病历、整理医案的基础工作,得到的真正上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护理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多,但长久以来社会对于护士职业的偏见,让很多本科学生失去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多偏向于进一步深造直接进入护理部。对于药、管毕业生,执业药师、职称药师也是限制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主要因素;学生对于进入药品企业从事生产的积极性较差,等同于车间工人;从事药品研发又有硕士起步的要求;面向本科毕业生较多的药品销售、推广岗位,学生又受到了错误观念的误导,排斥进入药品经营领域。以上多种因素作用下,都使得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低。
3 提高就业工作实效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将导师请进来高校要同步推进实施“五个一”计划:即挂牌一批就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聘任一批校外职业生涯导师/就业辅导员、申报一批中医药文化产学研融合科研项目、开设一门新课程(例如:中医信息数字化、中医药战略化发展)、建设一个产业学院。选择优秀校友(西部、基层)、企业经理、人力资源讲师、基层优秀干部等担任职业规划老师或者就业班主任,争取实现毕业班每班配备1名带班辅导员参与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定期输送或协商约定将优秀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得以解决。
3.2 制定职业发展育人方案 将观念扭过来在影响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中,大城市医院等级高、劳动薪酬高、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相对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往往是年轻人求职就业的主要考虑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回乡创业、基层就业、医疗资源下沉、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区域性集团医院的发展等,都为毕业生寻找新的落脚点提供了无限可能[3]。
辅导员要了解制约、影响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做好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不盲目地追求“三高”单位;开好就业主题班会,充分激发学生就业热情,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积极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尤其是到艰苦西部、高寒边远地区去,有利于中国藏、蒙等中医药特色事业的传承创新,也利于更好促进与基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良性协调与发展、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二级学院团委要分阶段、分年级开展阶段性的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体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职业获得感,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4]。
3.3 建立健全实习模式 让学院走出去见习、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近距离了解职场的窗口,能够为将来正式进入职场打下一定基础,高校应在传统实习模式下加以突破。
3.3.1 助力推进三习模式的开展开展带薪实习,连贯互认实习,校企双导师实习,从学校到企业再到毕业生,全方位辐射。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教师党员要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基础上,持续维持与实习地点、基地的联系;鼓励学生在企业或合作单位完成毕业课题设计、考取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荐进入实习基地工作。研究表明,当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有前瞻性的认识、了解,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规划,则会更加愿意从事本领域行业[5]。
3.3.2 打开实习 就业通道建设多元化医、药、护、管的实习平台,通过见习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体验,促进学生就地、就企就业工作的成功率。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第3~7学期执行,以学科或学系为单位带领学生外出进入医院、制药企业、食品企业、医药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社会生产的过程,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转化,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境况和工作环境,开展专业教育、进行就业推荐工作。由各专业依托某一门课程安排不低于8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教育,各学系负责人负责联系企业、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参观实践。
3.3.3 提高考研促就业的引擎作用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各专业考研成功率平均值在40%,而考研失利的同学有80%选择二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就业率的提升。因此,要健全完善“培养-就业”育人体系,将就业提前贯穿至培养阶段,加大对学生的实习考核,让实习和见习学习效果真正落地生根,真正起到实践反过来能动理论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考研成功率。在考研阶段,倡导学生做好就业、考研双打算、双保险,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3.4 多育并举促就业 让思维活起来
3.4.1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中国近年来大力扶持推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创新型人才。中医药院校开展的再就业及创业系列教育受到专业本身的限制,面临着不小挑战[6]。学校要依托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就业/创业工作室,在长期开展毕业生就业选择指导、咨询、推荐就业和后续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收集了解社会动态信息,积累第一手资料。
3.4.2 共融并举劳育教育随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的提出,劳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促进劳动教育与就业能力相结合,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可有效激发、提高学生的就业意愿,触及活跃细胞。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其充分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成立美食协会,定期开展美食烹饪课堂教学和美食制作实践操作;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的时间节点,制作融合中医药特色和药食同源文化的传统美食,让学生学会产品配方设计、制作技术、后期包装,了解社会生产流水线,掌握生产、销售技能。结合学生在各专业课中需要学习掌握的重要操作,举办中药技能操作大赛(例如,中药炮制技能、中药饮片鉴别技能、中药调剂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金针杯”技能大赛等,比拼专业劳动技能、展示专业劳动成果,增强专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体验并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使命感,坚定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4 小结
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发的高地,承担着为祖国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的伟大使命。因此,做好中医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输送优秀毕业生是落实抓好人才教育工作、实施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