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心道与不忘初心
2023-03-09王蓉燕齐杨芳
王蓉燕齐 杨芳
中华文化自古就提出“心”的概念,不仅包括其生理结构、特征,更通过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司外揣内等哲学思维进一步认识心的功能和意象。至春秋时期,在《黄帝内经》[1]中,已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心”字在《素问》中出现306次,《灵枢》中出现256次[2],从多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医学对心的认识,心为人体生命之本、脏腑之首、精神之源、修身养生之道。如今,强调“不忘初心”,融合中国历史文明和哲学思想对“初”“心”的认识[3],凝练成今时今日最纯粹的回归本心、尊重本心、坚守本心、发扬本心,符合《黄帝内经》中养心、明心、修心、正心、用心的认识,对《黄帝内经》之心道与“不忘初心”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作为现代人生命生活、养生修身、为人处世的“心道”[4,5]。
1 何谓《黄帝内经》之心道
《黄帝内经》中从心的生理结构、病理表现、功能作用、调理养护等多方面论述了对心的认识。
关于心的性质和属性,首先心属阳,《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应于自然,其主火、生热、应夏、司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又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玉机真脏论》也论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6]。
心对应人体,《素问·五运行大论》论其合之于人“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这也是心于万物之生化。面部舌、耳、目、鼻均与之相关,《灵枢·五阅五使》曰:“舌者,心之官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使也”。《素问·解精微论》云:“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素问·五藏别论》云:“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7]。
进一步辨其特性,在味,《素问·宣明五气》曰:“苦入心”、《灵枢·五味》曰:“谷味苦,先走心”、《灵枢·九针论》曰:“苦走血”。《素问·藏气法时论》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在季节气候,《素问·咳论》则辨脏腑传变“乘夏则心先受之”。在色,《素问·五藏生成》言“生于心,如以稿裹朱”。从而综合体现气候时节、饮食起居等因素对心的影响,从而强调对心的重视以及养心修心之道[8]。
心主神明,主导精神活动,与情志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和《素问·刺论》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调经论》中论“五脏所藏”提出“心藏神”,《灵枢·本神》中解释“心藏脉,脉舍神”,在情志方面,心主喜,与悲忧相关。如《素问·宣明五气》中“精气并于心则喜,心气衰则悲忧”。如《灵枢·天年》言“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灵枢·五邪》中有“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灵枢·本神》中有“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及“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9]。
心在功能方面,心生血、心藏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心生血,血生脾”。《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心藏神如《素问·调经论》言:“夫心藏神……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心主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灵枢·五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素问·痿论》有“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心藏血脉之气 ”。心统帅五脏六腑,《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10]。
心在经脉循行中,《灵枢·邪客》言“手少阴之脉独无腧”。而《灵枢·经脉》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以及“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两经脉的循行和关联,很好的体现心包代心受邪的特性,《灵枢·脉论》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卫护心君,故为臣使之官。心若受邪气干扰,则心包代君受邪,《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2 心道与不忘初心
以《黄帝内经》之心道视“不忘初心”,应包含养心、明心、修心、正心、用心5个方面,从而发扬心道,应用心道。
2.1 不忘初心以养心论及如何养心,首先要顺应心的本性、本质、本真,这也是“不忘初心”最基本的体现。“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即心是气血源泉,其他脏腑受心的统领,气血依赖于心的气正血足,故“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是五脏六腑之首,主宰脏腑人体,因为心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充足,对于人体的运行、生命的前行,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生血舍神主脉,是五脏六腑之首,统帅十二脏,是气血生化、调动的源泉,故不忘初心即顺应心的本质本真,以心为先、为主、为本,以维护生命运行的基础[11]。
同时要有所持、有所克制,正如“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所说,随欲望而至看似“快”—快乐、快得、快感,但是这是忘了真正的心,逆于人体生长的本质与规律,失本心而心不得养心,进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伤于其他脏腑危害身体。故不忘心之根本,顺应心之气性,以心为本、以心为首,即不忘初心,才能养心,而拥有生命的良好运行[12]。
2.2 不忘初心以明心《黄帝内经》中强调“心”与“神”的关系,心是精神生发、神明所藏之处,所以要通过不忘初心,合理生发精神、孕育情志,对内对外传达积极的能量从而明心。
心内藏神明,《黄帝内经》中“神明”一词共出现19次[13]。心对神明的主宰首先体现在它的君主之官,主宰五脏六腑的地位上,“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荀子》中也曾论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同时通过心血脉的生化、藏纳作用而产生、维系神明。“心藏脉,脉舍神”,“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当从气血到五脏六腑,形体毕具,最终孕育精神。所以不忘初心,珍守本源,心中有神,魂魄得明,才成为万物之主的人[14]。
心生发精神,《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灵枢·邪客》中“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 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文子·九守》中也说“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提出了心是精神居所,要维护心结构的坚实以及生理功能的正常,不忘初心才可以抵御邪气,不令神明受到邪气干扰,从而完成心与神明的各项功能。明代张介宾在《类经》论“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而“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人体不只是简单的基因操控下的蛋白质机器,有了“心”,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因认识而超越存在得以生发神明。
心主宰情志,“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所以明心是为情志可安,有所主宰、有所控制,从而避免五志过极产生不良反应,但亦不可过度思忖,否则“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不忘初心以明心,心神明亮,可以使五脏六腑“明”,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必得明,才能指导自身维持良好生活寻求更好发展,所以心要有所明。“不忘初心”即是安守精神、调养情志,以此明心,可以守本真护本源从而明自身、明所行、明所为。明心神定情志,才能有思、有想、有神、有情,更因“明”而有所控有所节,行有度思有量。
2.3 不忘初心以正心心是后天情志变化、行动之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思安正,人即安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所以要正心、专心、真心,否则“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则“外内相失”。《黄帝内经太素·五脏命分》曰:“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灵枢·本脏》对此进一步解释:“脏小则神不敢自宽,故常安,邪不入也。脏大则神气宣纵,故忧不能伤,邪入不安也”。可见心正、心安的重要性[15]。
有正心于内,才有外化的生长壮老。“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对生活最质朴的向往,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每一位中国人民都有的初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就有正心,不为外物所扰,不为邪气侵害。《礼记》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凡事“决以度,察以心”,手有所持,心有所感,才能去决断去前进;学习的最佳境界“学熟”即是“审察于物而心生之”,外界的所见所感,都要内化于心去思考领悟。
2.4 不忘初心以修心孙思邈说:“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黄帝内经》提倡,已病医心、医身,不如先养心、常修心,人体心正气正,则邪不可干。所以修心是为自身的健康与状态,也为学习与发展。
首先,修心在于“持”,《黄帝内经》条文:“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即“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如《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见心正在从决定要做到付诸行动中的关键作用,所以必要修心为正。
同时,修心也是为了更好的外在体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心受承于五脏六腑,开窍于目,外显于色,故人之德行、心情或身体状态,皆可总和于心,传达于外,就像现在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外在好的体现,不是单纯外表的修饰,更是内在的修心[16]。
修心首先要顺天地之道,尊重自身生长、活动、行为规律,即前文所论述的“不忘初心以养心”;同时要调节情志,前文论述了情志和心的关系,维持良好情志可以让心保持好的状态,“独立守神,积精全神,无患慎之心”即心有好的状态也可以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有推动性的情志,“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修心情成为恬淡愉快的心境;也要兼顾以劳修心,“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强调锻炼修行强健体魄,肌肉紧筋骨密,心有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以文修心,重修《灵枢》时,史崧在序中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甚至说“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所以不只为医需要精读医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修身修心读书必不可少。读书籍,阅经典,明传统,修身心;“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将“德”比作一个人生命存在的起点,可见“德”的重要性,《劝学》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做好事、做正事、做善事,以德修心。
2.5 不忘初心以用心《黄帝内经》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楞严经》论:“一切法从心生”“不忘初心”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作用,所行无惧,所做皆成。
《灵枢·本神》论:“任物者谓之心”,在学习中,心主导思考领悟,即先用心学习、记忆“心有所忆谓之意”,而后汲取知识“藏”于心中,思考领悟合于精,“藏之心意,合心于精”。在诊病中“决以度,察以心“;在思考时,心明事思理,“积神于心, 以知往今”;在工作中,定心专心用心,有目标有方法有力度,所做皆成所求皆达。对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需要用心,用心感受用心牢记用心领悟,用心才能在博古通今中以史为鉴[17]。
毛泽东在《心之力》中写:“心为万力之本”“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所以养心、明心、修心、正心是为固护本心本身,从而更好地用心。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以中医青年之心为用,送万家健康,造国民福祉,创中华强国,兴神州盛世,开天下太平。
3 总结
希望通过笔者的论述,再次从《黄帝内经》认识“心”而行“心道”。心为人体生命之本、脏腑之首、精神之源、修身养生之道,“不忘初心”即从养心、明心、修心、正心、用心开始,回归本心、尊重本心、坚守本心、发扬本心,面对所思所行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精神,养生从养心开始,医道从心道开始,坚持“不忘初心”则思有所悟、行有所得、事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