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防治中青年项痹
2023-03-09杨本德徐胜军
杨本德 王 恒 徐胜军
项痹,西医称颈椎病,是由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致颈项部肌肉、韧带、关节等平衡失调,出现颈肩背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电子产品、电气化设备等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该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青年群体中因伏案工作、低头操作等占比较高,且该群体多伴有姿势不良、工作持续时间长、体育锻炼少等多种负面影响因素,易致颈项部慢性劳损,从而使项痹发病率、复发率不断升高[1,2]。中青年患病群体以颈型颈椎病多见,为颈椎病的初发阶段,其中医辨证分型以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为主,该阶段是临床治疗的最佳阶段,愈后较好[3,4],但是临床上对于该病多在症状明显时给予针对性治疗,缺乏系统的防治方案,短期疗效尚可,但易复发,长期疗效欠佳,整体防治效果不理想。临床观察发现,中医治疗该病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尤其是“治未病”思想将预防、治疗、防复发结合在一起,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对于该病的系统防治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5]。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结合临床中的诊治体会,从中青年项痹的发病特点、辨证分型及临床诊治等方面探讨该病的系统防治策略,以期为临床从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进行该病的系统防治提供参考。
1 中医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精髓,是中医防病治病所遵循的原则,这种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先进医学思想是在古代避祸防患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殷商时代《左传》中记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时《管子》亦有“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故祸不萌”之说;这些思想均促进了“治未病”思想发展[6]。“治未病”的论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黄帝内经》,其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论述是治未病思想的雏形,后来在东汉的《伤寒杂病论》、明清的《温热论》《瘟疫论》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内涵丰富、阐述全面、治法多样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7,8]。近年来,随着医学重心转向预防医学,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实用性及特色化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该思想对中青年项痹的系统防治同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2 中青年项痹病的病因 特点 辨证分型
项痹(颈椎病)属于中医“筋骨病”范畴,又可称为“项强、颈筋急、项肩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习惯和工作方法的不断革新,中青年群体中项痹发病率、复发率越来越高,原因与该群体在生活及工作中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更多、时间更长,慢性劳损导致颈部筋骨肌肉平衡失调、生物力学异常有关[9]。不同于老年患者,中青年项痹患者以颈型颈椎病多见,临床表现以头颈肩背等部位的肌肉紧张、僵硬、疼痛或自觉沉重不适,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主,医学影像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或轻度的颈椎椎间隙变窄,少有骨赘形成。中青年项痹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为主[4]。中青年项痹患者因外感六淫或过喜冷风充足的空调房、过喜冷饮等,易受风寒湿气侵袭致经筋骨节拘急,脉络不通而发病致项强而僵痛;亦或因外伤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不节制娱乐等,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缺乏,久坐少动,姿势不良,致颈椎慢性劳损,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气滞血瘀,颈部筋滞骨错,筋骨关系失衡而发病。研究认为,中青年项痹虽然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大都处于颈椎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尚浅,多为筋伤,未达骨病,临床症状表现多不严重,该阶段是治疗的最佳时期,若治疗得当可痊愈或避免传变[10]。但目前对于该病多在发病后给予针对性治疗,症状缓解后缺乏后续的干预措施,短期疗效确切,但易复发,长期疗效不佳,缺乏系统防治策略,久而久之易致疾病进展,出现神经压迫或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故该病的系统防治亟待规范。
3 治未病思想在中青年项痹防治中的应用
3.1 未病先防 欲病救萌《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未病的核心是防病于未发,扼病于萌芽,是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和预防,重点是注意养生。治未病思想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高危患病人群更应重点关注,中青年群体是项痹的高危患病群体,应早期给予预防性干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加强对该群体的健康宣教,让他们充分了解该病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致病因素,便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尽量增加保护因素的作用,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1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了风寒湿邪易侵机体,侵袭颈部易致项痹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不欲过极,防伤形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染风寒,注意保暖,不要过食生冷,尤其是夏天不要贪凉,不要在空调房停留过久,防止颈部受凉受寒等。劳损和不良体位易致气血循行不畅,筋骨平衡失调,致项痹发生,故平素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习惯,纠正不良姿势,低头伏案工作或操作电子产品一段时间后需适当活动,以维持颈椎的顺应性和力学平衡。同时要坚持做到每天有一定时间、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防病于未发,扼病于萌芽[12]。
3.2 既病防变 尽早干预疾病发生后应尽早干预治疗,使疾病治愈于“浅而未深,微而未甚”的阶段,取得最佳疗效,有效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与传变。中青年项痹临床多为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多以颈项部、肩背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若治疗不及时,疾病进展,由表入里累及神经、血管、脊髓可致头晕,肢体麻木、放射痛、无力,甚至步行不稳等临床不适,故患病后应尽早干预,针对中青年项痹的特点,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的特色优势,辨证施治,给予精准有效的干预治疗[13]。临床上治疗该病获得国内外认可的中医特色技术首推针灸推拿,其均为中医外治绿色疗法,该技术已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不良作用极少、简单易接受、花费少、疗效好[14,15],且有效避免了内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和不良作用。
3.2.1 从经络论治中青年项痹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肩背部疼痛、酸胀不适,循行此处的经络主要有:手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督脉[16,17]。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到达腰中;本经一侧67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背腰部,可见该经与项痹有密切相关性,该经受侵易致项痹,故可循经取穴选择天柱、玉枕、大杼、风门等穴针刺、艾灸或点按治疗。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外眦部的支脉下走大迎,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该经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风寒湿邪侵袭易致颈部气机不利,导致项痹发生,故可循经取穴选择风池、肩井、率谷等穴位针刺、艾灸或点按推拿治疗。手太阳小肠经沿前臂后内侧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致颈项部,故受邪侵袭易致颈肩背部不适,严重者可致上臂、前臂疼痛不适,故可循经取穴选择后溪、养老、肩外腧、天宗、肩贞等穴位进行治疗。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脊柱正中,与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督脉“总督诸阳”,阳气充盛则邪不可干,气血调和濡养筋脉,使骨正筋柔;若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全身之阳皆衰,气血失畅,筋脉失养,易受邪侵袭致项痹,治疗上可循经取穴选择大椎、风府、哑门等针刺、推拿或艾灸治疗以提升阳气、活血通络、养筋通痹。
3.2.2 从筋骨论治中医筋骨学说认为筋骨相依、刚柔并存、动静结合,它们互为根本、相互约束,调和则顺,失衡则病,筋骨学说对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极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青年项痹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气侵袭,经筋骨节拘急或劳损后气血循行不畅,筋肉骨节平衡失调,筋不束骨、骨不张筋,从而导致“骨错缝、筋出槽”,其本质是骨不正、筋不柔、动静平衡失调;治疗上当遵循中医整体观、系统观思想,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先通过系统体格检查明确痛点及病变位置,用柔和的揉点按推拿弹拨等理筋手法作用于受累部位,缓解肌肉紧张、松解粘连、行气活血,注意推拿用力宜由轻到重,作用点宜由浅到深,逐渐使病变累及范围紧张痉挛的软组织整体放松,然后用提拉旋转斜扳手法纠正错位的关节,最后再用拍等手法放松局部受累组织,环环相扣,理筋正骨,气血得畅,滑利关节,使颈项部筋骨动静态平衡得复,“松则通,通则不痛”,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18-20]。
3.3 瘥后防复 预防为主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有言:“凡得毒病愈后,百日之内,禁食猪,犬,羊肉……食此多致复发则难治,又令到他年数发也,治笃病新起早劳……若瘥后,病男接女,病女接男。安者阴易,病者发复”[21],充分阐述了瘥后防复的观点。中青年项痹患者多病位尚浅,病变多在筋肉、未达骨节,经过针对性治疗大都会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基本情况,尽早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控制方案,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颈椎米字操、耸肩扩胸运动、项臂争力抗阻锻炼等以求祛邪务尽,治病求本。疾病痊愈后应继续坚持上述头颈肩背运动训练以改善颈项部肌肉强度及耐力,同时要格外注重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工作习惯,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条件允许的可配合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导引术练习。中医特色技术导引术亦为绿色、健康功法,对筋骨肌肉、慢性劳损综合征、免疫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尤其对筋骨肌肉的动/静态平衡调节作用最明显。其中,五禽戏有调运气血、疏通经络、舒展筋骨、填精益髓、增强体力之效,练习时要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有静、刚柔并济、内外兼练;八段锦则简单易学,有强身健体、怡心养神、防治疾病、缓解压力之功效,练习时要遵循“松静自然、准确灵活、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手段并用以调和气血经络,通利关窍筋骨,从而使邪不再干,防病复发、传变[22,23]。
4 总结
中青年是项痹的高危患病群体,其发病率及复发率不断升高,针对该高危患病群体,平时应注重加强相关健康知识的科普宣教,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管理意识,主动行动起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同时,该病的防治应遵循多学科协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重点人群开展问卷调查,掌握该群体常见的高危致病因素及患病情况,及时制定个体化方案,尽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的系统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使中青年群体或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系统防治干预,降低中青年项痹的发病率、复发率及传变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防治策略充分展现了中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与优势,有极强的前瞻性作用,它的推广应用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