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的机制*

2023-03-09

光明中医 2023年22期
关键词:灵枢经筋经络

李 勤

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即是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关节、筋肉出现一系列病症的症候群。现代人由于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经筋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为此,经筋疾病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

1 中医对经筋病的认识

1.1 经筋病的起源“经筋”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有对经筋病的详细论述,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这篇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经筋病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奠定了经筋病的基础[1]。

1.2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关于经筋病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亦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痿论》描述了:“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灵枢·经筋》中:“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强调了外感邪气及情志失调为经筋病的发病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补充了湿邪亦是一个重要的发病邪气,“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后世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2]对经筋病的病因进行了论证,“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其对经筋病的病因进行了补充,指出正气虚为发病的内因,外感邪气为发病的外因。

后世医家将经筋病的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3大类[3],包括正气虚弱、劳损过度、外感风寒湿热邪、外力损伤、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因素。各种致病因素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症。经筋本身不是“中空的”,和经络不一样,并无通行气血的作用,正如《黄帝内经太素》[4]所言: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所以经筋正常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经络运行的气血阴阳的滋养,当各种致病因素侵犯经络,经络通行气血功能受阻,经筋失其所养则导致损伤。此外,经络不畅,病态“横络”客于经脉之上,导致经脉气血运行闭阻,即“不通则痛”亦发为经筋病[5]。

1.3 经筋病的症状在经筋病的病候中,主症可分为筋急与筋纵两端,其中以痛症及转筋出现频率较高,有研究者指出《灵枢·经筋》中以“其病……”引出的主要病症,有83.33%以痛症为表现[6]。从现代疾病来看,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神经等病变皆属经筋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腱鞘炎、中风后肌痉挛及肩手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扭挫伤等。

1.4 经筋病的治疗《素问·调经论》曰:“病在筋,调之筋”。《灵枢·卫气失常》描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说明经筋病的治疗以调筋为主,病位之所在进行治疗。《灵枢·经筋》关于十二经筋病的治疗,皆提到“治在燔针劫刺”,说明燔针劫刺为治疗经筋病的常用方法。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傍针刺法用于痹证日久,《灵枢·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齐刺法适用于范围小而局限, 病位相对较深的痹证,《灵枢·官针》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扬刺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此外还有报刺法,根据患者所报痛之处下针,施以针刺手法;关刺法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腱附着处;恢刺法是针刺配合关节屈伸活动的治疗,类似于现代的运动针法[7]。

2 燔针劫刺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燔针劫刺燔针劫刺来源于《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对于“燔针”及“劫刺”的释义历代医家有较多的注解,“燔针”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2种观点,①以明代杨继洲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燔针为火针的别称,《针灸大成》曰:“火针,一名燔针,长四寸,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用此”。②燔针即为温针法,如《类经》曰:“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关于“劫刺”也主要有2种观点,①劫刺为去除邪气的刺法,如《类经》云:“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②劫刺为快进快出的一种针刺方法,指极快刺入并迅速出针,不留针,即疾进疾出,如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8]中:“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

纵观《灵枢·经筋》全篇,结合经筋病的症状和病因病机,笔者认为经筋病的治疗应以温补阳气、通络散结为主,故遵循《类经》的释义,认为燔针应为散寒通络的温针,劫刺应解释为以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

燔针劫刺的治疗原则应遵循“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对于“以知为数”,大多数学者理解为“以患者出现针感为度”,赵汗青等[9]有另一种观点,“知”解释为识别、知觉,“数”解释为规律、规则,因此“以知为数”理解为“以显露(病候)的经筋为准绳”。后世对于“以痛为腧”的解释较为统一,理解为“以压痛点为腧穴(阿是穴)”。笔者认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可以理解为“医者只有清楚地掌握经筋的规律,才能发现显露病候的经筋,在经筋上选取明显的压痛点作为腧穴进行治疗”。

2.2 燔针劫刺临床应用现状临床上燔针劫刺广泛用于经筋病的治疗,张剑飞等[10]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有效率高达97.6%,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0.7%。景绘涛等[11]应用燔针劫刺配合灸法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吕计宝等[12]采用燔针劫刺法配合拔罐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的疗效,认为毫火针既发挥了针刺的作用,又有温灸的作用,同时配合针眼拔罐治疗可以起到舒筋散结的作用。符小琴[13]采用酒精棉球燃烧针柄的方法在阿是穴行燔针劫刺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潘昊天等[14]研究得出燔针劫刺可明显缓解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此外,有研究者采用燔针射频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膝关节炎,燔针射频术是将中医“燔针劫刺”与西医“射频控温热凝术”2种疗法相结合,以热治寒的一种疗法,可清除经筋节点病灶,疏通经筋,进而缓解疼痛症状[15,16]。

另外燔针劫刺亦可用于中风后的肢体痉挛、疼痛等,陈炜吉等[17]应用燔针劫刺法在痉挛侧肢体阿是穴处行温针灸,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肌痉挛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蔡硕[18]研究得出燔针劫刺可以有效减轻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所带来的进食及饮水吞咽困难。

3 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的机制

3.1 经筋病与阳气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经筋功能的正常发挥和阳气功能的正常输布密不可分。经筋病的主要病候表现以筋急及痛症为主,而《灵枢·经筋》曰:“寒则筋急”,故寒邪为经筋病的主要邪气。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十二经筋,感风寒湿三种之气所生诸病,皆曰筋痹”,进一步论述了外感风寒湿邪为经筋病的主要病因。外邪闭阻经络,阳气不能正常的输布,寒湿之邪亦会耗损阳气,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经筋,经筋失其温养故而出现病症。

3.2 燔针劫刺与阳气的关系前文所述经筋病的病机为阳气不足,经筋失养,而燔针劫刺则为一种温补阳气的治疗方法,它集针刺与灸法为一体,起到散寒通络、温阳舒筋的作用。通过针刺刺激相应的腧穴,激发经气,温通阳气,祛除体内阴邪,使人体阳气得复。灸法具有散寒止痛、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两者结合可以增强疗效,共奏温阳补气、祛邪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3.3 燔针劫刺的现代研究黄韶辉等[19]研究发现燔针劫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液中ESR及CRP水平,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及红肿症状;吕林英等[20]认为燔针劫刺可以调控机体血液流变学水平,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起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作用;王芹等[21]研究证明温针灸可以降低机体炎性因子(血清CRP、TNF-α、IL-1β)水平,促进或刺激骨细胞和结缔组织生长(血清CTX-I、IGF增高,睾酮降低),从而发挥缓解患者疼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燔针劫刺通过针刺与灸法的双重作用,保障濡养经筋的阳气运行通畅,同时也补给了阳气,保证了阳气的充盈,外感之邪得以祛除,内伤之筋络舒解,经筋病故而痊愈。现代研究也证实燔针劫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从而治疗经筋病。

4 典型医案

黄某,女,54岁。2022年7月初诊,主诉:右膝疼痛1周。1周前外出旅游劳累后出现右侧膝关节疼痛,疼痛性质呈冷痛,行走时疼痛明显,休息后疼痛好转,贴敷膏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故来就诊。检查:右侧足阳明经筋下肢循行部位有明显压痛,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诊断:足阳明经筋病,询问有受凉史,辨证为寒邪阻滞。治疗:行燔针劫刺法,在足阳明经筋下肢循行部位选取2个最明显的压痛点,进针得气后取长约2 cm艾条,点燃一端套置于针柄尾部,燃烧的一端靠近皮肤,燃完一炷再更换一炷,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度,留针约30 min,取针后患者诉疼痛较前减轻约七成。相同方法继续治疗2次后,患者诉疼痛基本痊愈。

猜你喜欢

灵枢经筋经络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