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研究
2023-03-09曾强,刘菁,刘猛
曾 强,刘 菁,刘 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一直以来,论文的写作水平已成为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倡综合评价学者学术水平,但终究没有较好的评价方法而未能成行。2020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探索高校教师学术、科研长周期评价。图书作为最具系统性、完整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理应成为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代表。目前,由于图书学术评价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所以图书学术质量仍然没有较好地体现在学者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之中。因此,开展科学、全面、客观的图书学术评价对于学者学术水平评价、学术交流以及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1 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概述
图书学术评价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评价视角也较多,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就是指从图书阅读用户主观角度对于图书学术质量的评价,广泛概念包括对图书搜索查询、浏览阅读和引用等用户对图书的使用痕迹及评价;狭义概念仅指阅读用户的评价。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无论从“用户至上”角度,还是从“书尽其用”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用户评价不仅能全面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还有助于破解科研评价对象单一的问题[1]。
图书学术评价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主要是定性评价。评价用户可分为专家用户和普通用户。专家用户仅指同行专家,普通用户包括一般学者、购书学者和其他学者,而其他无志于阅读该图书的用户均不在评价用户范围内。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实质是确定了评价主体范围的图书学术评价,强调阅读用户的主观感受,这在国内图书评价中涉猎较少。
2 我国图书学术评价现状
2.1 实践评价活动
我国图书学术评价实践活动主要杂糅在政府相关部门、出版发行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图情机构以及网络传媒等指导或组织的图书评价活动之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指导的图书评价、图书情报机构主导的图书评价、新闻媒体及网络媒体主导的图书评价。此外,还有出版发行机构和大学、研究机构等组织的图书评价活动。总体看来,我国实践评价主体众多,出发点各不相同,评价标准也不统一。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图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并且,面对数十万的年度图书出版量,能够进入评价视野的图书相对较少[2]。而当下的图书评价实践还缺少最广泛的图书阅读及以使用用户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实践。因此,目前我国图书评价实践对图书学术评价来说,在覆盖面、信服力和准确程度等方面还远远不够。
2.2 理论评价研究
本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所得文献综合分析可知,从20 世纪80 年代至2006 年关于“图书评价”主题的论文多是单纯理论论述,共发文17 篇,自2007 年后发文数量呈现波浪式递增。总体看来,我国图书评价理论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学术评价寓于其中,主要包括关于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本文从图书评价研究方法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馆藏图书评价法、引文分析图书评价法、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 评价法等图书评价方法。
馆藏图书评价法主要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评价,对于馆藏图书的学术评价则主要以馆藏图书满足读者需求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评价。这种图书学术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读者用户调查和利用各种文献流通统计来进行。读者用户调查可获得关于图书学术水平的定性评价。
引文分析图书评价法是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中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3]。2011 年汤森路透对外宣布在Web of Science 平台中推出图书引文索引(简称BKCI)。BKCI 通过整合学术书籍的引文数据,从而可以获得某一图书的被引用数据[4]。国内学术图书数据库建设较晚,南京大学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合作建设的中文图书引文索引(CBKCI)是国内中文学术出版研究、评价的重要协同创新平台。
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 评价法强调研究视角的变化,即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替代传统片面依靠引文指标的定量科研评价体系,同时促进开放科学和在线交流的全面发展[5]。新兴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 被广泛地应用于论文、期刊与图书评价之中。如网络平台中的评论数、下载量、浏览量等均成为图书评价新指标[6]。
综上所述,现有图书学术评价方法主要由期刊论文评价方法迁移而来,没有充分考虑评价方法是否适合图书学术评价注重内容的特性,且在评价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通常是某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少数新型评价方法虽可对图书质量评价研究提供某种启发,但其实用性和准确性有待实践检验。因此,理论学术界仍需深入探讨学术图书质量评价问题[7]。
3 图书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学术评价混淆于图书评价之中
图书评价是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而图书学术评价则是对图书内容的思想倾向、学术价值、艺术水平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正确判断与分析并得出客观结论。两者均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都可以鞭策作者和编者自觉提高书稿质量。从概念界定来讲图书学术评价是图书评价的一部分,图书评价内容和范围更广泛。但是,两者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适用性等方面有一定区别,图书学术评价除兼顾内容思想性外,更侧重于关注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新颖性,以及作者对其规律性的掌握和论证程度。因此,简单地将图书评价等同于图书学术评价是不合适的。
3.2 图书学术评价指标选用的非适用性普遍存在
图书的作者、发行量以及出版社等因素不能直接反映其内容思想倾向、学术价值、艺术水平等质量情况。然而这些因素却在实践评价活动及理论研究中被作为评价图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另外,图书发行量与其自身营销策略直接相关,图书学术质量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类型图书评价不具有可比性,仅在少量同类型图书中具有一些参考价值,但其对图书学术评价影响所占比重较小。至于获奖情况、受资金资助情况等因素更是与图书的学术评价毫不相干。所以,图书学术评价指标的选用应该是科学且适用的。
3.3 缺乏科学分类及其评价结果的合理权重赋值
不同评价用户认知视角、价值参照系、评价目的等都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图书内容,评价者不仅会依据当前的内容进行分析,还会依据自己的价值参照系对其进行价值的界定和评判。而且,由于评价用户在知识背景、领悟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对图书内容评价的结果会大不相同。然而很多评价活动和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评价用户存在的个体差异,常常把各种评价结果混同在一起嵌入同一评价体系之中。但实际上,如果能够清楚评价用户对于图书评价能力的不同,就会发现对于不同评价用户的评价结果只能是分类统计,否则,会严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还应结合图书所属学科专业、评价用户分类情况和参评人数情况对各类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权重赋分。
4 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策略
4.1 采用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学术评价原则
图书学术评价工作是为反映作者学术水平、学者引用图书、读者利用图书、图书馆采购图书以及出版社发展服务的,因此图书学术评价应当明确评价目的,并采用与其相适应的评价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易操作等。一是图书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必须客观真实,这是评价活动的前提条件;二是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尽可能的客观公正,用户在评价时要确保中立立场,避免主观情感判断影响评价工作;三是评价指标的资源要易于获得,不会给评价工作造成太大的成本障碍;四是要合理地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做好全面多角度的评价与过于冗余庞大的指标体系之间的平衡[8]。
4.2 坚持内容评价的唯一性
图书学术评价有别于图书评价,因为无论形式评价(包括外观设计、装帧、纸张、销量等),还是效用评价(包括用户借阅数量、浏览图书页面次数、书评数量、注释数量、问答数量等),对于图书的学术评价均不具备证明的充分性。因此,图书学术评价指标的选用应该在图书内容方面进行解读分析,要体现图书的创新性、逻辑性、预判性、思辨性以及系统性等。
4.3 建立以专家用户评价与其他用户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应该是纯粹的,其他与图书所述内容无关或相距甚远的专家、学者都应排除在评价主体范围之外,包括编辑出版、其他行业知名人士、行政领导等。专家用户可以直接确定,普通用户则需通过身份验证和评论语义分析进行筛选。通过分析图书用户的评论数据,形成创新性、逻辑性、预判性、思辨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最终得出评价结果。
4.4 加强图书学术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
图书学术评价工作不是简单的图书学术评价问题,还包括评价机构体制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机制建设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应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学术评价明显滞后于期刊论文评价。因此,全方位图书学术评价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方可施行。可考虑文旅部主管,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地方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等其他图书馆参与负责实施,因其作为各级图书馆,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图书评价工作由专业人员组织开展的原则,摒弃非学术人员或单位组织开展图书学术评价的现象[9]。
4.5 进行分层次、分学科、分类型的科学评价
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图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分学科、分类型的科学评价。早在1988 年王克强就曾指出图书评价应遵循多层次评价标准[10]。叶继元也提出对评价图书应适当分类。要对学术图书,“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专业参考书、学术随笔、科普书籍等适当分类。”
4.6 共建全国范围专家用户评价和普通用户评价智慧化平台
专家用户组建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全国范围遴选确定。专家用户审读文本、参阅有关数据和其他评价信息,独立得出评价结论。普通用户组建较为复杂,一是自行注册经平台审核分类形成;二是平台要广泛地对接其他网络资源平台,通过一定条件筛选形成普通用户。平台对普通用户的图书评论数据语义分析,结合学术评价指标得出评价结果。专家用户评价结果与普通用户评价结果应科学赋权得出最终评价结果。而且本平台评价应是实时动态评价,在不同评价阶段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目前,我国的图书学术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相互推动。构建以学术批评为主的、开放的学术图书评价体系需要不懈努力。本文不足之处是基于狭义的用户评价视角研究,未对网络用户浏览、收藏及分享等数据深入探讨;最广泛的用户评论与图书版权所有者的版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还有待解决;另外,图书阅读使用用户结构复杂,层次较多,对于他们的评论赋分权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