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教研室视域下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2023-12-02华,饶

船舶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研室思政高职

高 华,饶 屾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1112

0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课程思政是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政治方向的重要途径,相关人员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2]。但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能低下等不足。相关人员对虚拟教研室的研究和探索[3],为高职课程思政的效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课程思政是高职教育应有之义

1.1 时代发展凸显思政教育之紧迫

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我国所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学生更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影响。部分香港青年学生对修例风波的参与,即凸显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高职传统思政教育之不足

思政教育就是养成教育,有赖于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和全方位覆盖,才能达成预期效果。仅靠大学一年级集中的思政课程教学和校园生活期间的零星提醒,难以使思政教育在高职学生中做到入耳、入脑、入心。高职思政亟需从教育内容、开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3 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之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施行,有效提升了高职思政教育的全员参与度,拓宽了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实现了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从思政课程向专业课程的延伸,补齐了高校思政教育拼图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方面的严重缺失。

2 目前高职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师资力量亟需进一步加强

课程思政良好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学师资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需要对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深入把握,以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易接收性;需要对专业课程相应的职业岗位素养需求深入细致了解,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需要具有丰富的课程设计经验,以便将思政教育融合于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着力加强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是当前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职课程思政重点在于能够提炼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4]。受限于课程思政开展时间较短、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观念及个人能力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深度融合思政教育的课程教材和线上教学资源仍十分缺乏,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亟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2.3 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难以开展即期的量化考核和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尚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课程思政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亟需从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融入延伸到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和改进机制的研究及探索上。

3 虚拟教研室可为课程思政开展提供助力

3.1 虚拟教研室及其主要特征

虚拟教研室意指:以教学研究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依托网络线上平台而组建的、无实体办公场地的教学研究共同体。相对于传统的实体教研室和具体课题研究的课题组,虚拟教研室具有如下特性:

3.1.1 组建目的的灵活性和人员组成的广泛性

虚拟教研室组建目的可以是某门课程资源的建设、相应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专业课程教学长期或共性问题的研究等。相对于传统实体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组建目的呈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组建目的的灵活性使虚拟教研室组成人员可有效突破地域、人员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限制,呈现出显著的广泛性。可以是不同学校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相关企业人员和行业专家,甚至包括学校的学管人员、学生家长等需要参与教学研究的相关人员。

3.1.2 运行空间的虚拟性和生存周期的长期性

相对于传统教研室具有固定的实体建筑办公空间,虚拟教研室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不需要实际的物理办公场所。工作场所的虚拟性正是其被称为虚拟教研室的原因所在。

虚拟教研室重点关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长期性问题研究,核心人员组成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性。虚拟教研室一旦组建,其生存周期通常要远长于具体课题项目组的存在时间,甚至可以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长期存在。

3.1.3 功能指向的集中性和研究成果的导向性

虚拟教研室功能聚焦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功能指向呈现较强的集中性。其工作开展以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为导向,不断取得新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是虚拟教研室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最终意义。

3.2 虚拟教研室可为课程思政效能提升提供有效助力

3.2.1 有效弥补课程思政师资力量的不足

组建由校内或校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可有效融合不同参与人员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差异化优势,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有效弥补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课程思政师资力量的不足。以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为平台,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引领者、助力者和把关者作用[5],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把握正确方向,并加深思政课教师对专业和行业的了解和熟悉,使思政课程相对于专业学生更加有温度、接地气,不断提升自身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则可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企业专家发挥对行业发展和岗位素养需求更为熟悉的优势,可协助专业课教师将职业观教育更好地融入课程内容。

3.2.2 有力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螺旋提升

以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为平台,相关人员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常态化、持续性的深入交流,可以更为深入地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具有的共性问题持续深化研究,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构建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实施—效果评价—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循环迭代,推动课程思政效果的螺旋式提升。

4 高职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组建及运行管理

4.1 高职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组建策略

4.1.1 构建广泛参与、层次分明的教研团队

高职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一方面导致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除受到校园课堂思政教育的影响外,越来越多地受到课堂之外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鉴于此,课程思政教育预期效果的取得,需要学生、家庭、企业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与学校课堂教学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为此,高职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可以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为基础,尽可能吸收校内外相关人员广泛参与,并采用层次化的人员组织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层次化结构的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人员构成示意图

整个虚拟教研室团队从里向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团队核心层: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中的党员教师组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确保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并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中间骨干层:主要由专业内非党员教师、合作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院系辅导员代表、班主任代表组成,是整个虚拟教研室的工作骨干。专业内非党员教师主要负责行业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企业专家主要负责为课程思政中学生职业观的培养提供素材和建议;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代表主要负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为专业范围内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建议,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思想工作中,和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思政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外围辅助层:主要由学生干部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其中学生干部代表主要负责收集学生思想情况和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虚拟教研室教师,辅助教师改进教学;学生家长代表主要负责通过班级学生家长群,及时了解并反馈学生家长的思想动态,并就学校思政教育的需求与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以引导学生家长和学校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通过组建由多方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可以协调多个主体、调动多方资源、建构联动机制,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1.2 多途径搭建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

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主要依托相应的网络平台,完成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共享。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网络平台,是课程思政虚拟实训室高效运行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网络平台可以使用通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群、QQ 群等) 和相应的资源共享平台相配合,也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搭建自己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综合网络平台。

4.2 高职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运行管理

4.2.1 以虚拟教研室党建工作为引领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可在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中,创建并不断完善以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党员教师为成员的党小组,不断强化虚拟教研室的党建工作,并以党建工作引领相关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增强开展思政教育的自信,引领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课程思政研究提供方向和组织保障。

4.2.2 以课程思政教学问题为导向

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运行应以问题作为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方法的起点,将工作重心置于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上[6]。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所有工作,应时刻不忘解决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初心,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发挥虚拟教研室对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引领和助力作用。

4.2.3 以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为目标

一致、明确的目标可以对群体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各项研究工作,均应指向具有较大示范意义的研究成果,成果的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库、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完成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课题等。不断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既是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存在的意义所在,也是激励相关教师投身课程思政研究的动力源泉。

5 结语

课程思政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拼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组建多主体广泛参与的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可以极大地助力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更好地达成“育人”和“育才”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教研室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