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以主政浙江的实践为例

2023-03-09石洪斌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浙江战略经济

石洪斌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2]。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过去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就包括了“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等重大发展成就[3]。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创造性贡献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其长期工作和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发展起来的[4]。在省级政权平台上治国理政,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历练,为在更高层面上治国理政奠定了基础[5]。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对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意义。习近平同志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同年11月20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开启了在省级区域主政的经历。直至2007年3月24日调任上海市委书记,他在浙江工作了近5年时间。他主政浙江这一时期,正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后矛盾凸显、后劲不足,亟须转型升级,开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关头。习近平同志初到浙江,就马不停蹄地探访老同志、听汇报、跑部门、下基层、访农家、上海岛、进企业,一头扎进调查研究,并在深刻洞悉发展大势、深邃思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基础上,谋篇布局、开篇破题,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布署,为浙江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后,又以“八八战略”为抓手,全面谋划浙江创新发展大局,持续作出建设“经济强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和“文化大省”等重大决策,不断推进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及全面均衡发展。“八八战略”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大战略,是引领浙江新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二十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大地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历史性的变化。2022年浙江经济总量达到7.77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市;地区协调发展,设区市人均GDP最高市与最低市倍差缩小至2.2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倍差缩小至1.58;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提前实现小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半;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正向着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目标奋力前行[6]。可以说,以“八八战略”为核心的一系列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浙江的发展脉络,在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指导下的浙江发展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省域层面的全面实践,也在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重要原创性贡献。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思想与实践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经济工作也一样,党的领导要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与水平,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13-19。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完善党委的领导体制、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提升干部工作能力与水平作出了思考和实践。2003年初,浙江省委办公厅拟定《中共浙江省委议事规则》时,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省委对全局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省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以后的实践中,浙江省委常委会通过发挥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和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经济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需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在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他就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04年初,浙江省在全省县以上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为内容的“三树一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执政能力。2004年10月,召开浙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他又明确提出要“巩固八个方面基础,增加八个方面的本领”,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对伍[7]398-399。这个当时被称为“小八八战略”的党建部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23-27。从政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浙江后不久,他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文《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要求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8]3。习近平同志认为,“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8]116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9]23。更具体的例子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他们感到建设新农村有奔头、有干头,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明天日子会更美好,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爆发出无穷的力量”[9]117。习近平同志还对领导干部“为谁树政绩、怎样树政绩”进行了平实而科学的阐述,他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8]34这充分体现了他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

三、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思想与实践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40-49。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率先进入新常态所反映出来的种种“先成长先烦恼”的挑战,作出了以“八八战略”为主战略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八八战略”在全面总结浙江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反思浙江模式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浙江下一步发展进行了总体谋划。“八八战略”是浙江第一次从区域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对推进整个浙江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习近平同志在研究、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围绕“推进浙江新发展”,已经相当自觉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视角,就开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在较短的时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浙江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上都稳步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正是“八八战略”成功实践的理论升华,为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引领经济新常态,从战略高度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撑和思想理论来源。

四、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思想与实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61-6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的阶段,正是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速发展阶段,也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表现得极为突出。浙江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率先遭遇的种种“成长中的烦恼”,说明浙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也比全国其他大部分省份更早地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如果说浙江的经济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的话,那么,浙江在21世纪以来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同样深刻地反映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共性问题,特别是发展方式转型及其体制性障碍,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结构性、素质性挑战都具有重要的预示意义。浙江发展模式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先天性局限,决定了浙江已经进入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深入调研浙江面临的发展困难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我们在发展中又遇到许多困难,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成长的烦恼’,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矛盾又在产生。浙江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结构需要优化,产业需要升级,企业需要扩张,要素需要保障,环境需要保护,市场需要更大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转变。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空间。”[9]111这一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浙江,实际上已经率先进入了经济新常态。这是“八八战略”决策最直接的发展背景,也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供了先行实践和理论准备。

五、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与实践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2-80。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了体制机制的优势。200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会上指出:“随着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省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先发性体制优势,必须从率先突破转变为率先规范,即率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符合世贸规则的经济管理体制规范。”[9]83-84因此,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八八战略”中居于首位。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期,浙江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化程度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微观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优势不断巩固,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与实践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1]6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轻小集加”为产业特色的经济格局,虽然充分调动了民众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智慧,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惠民效应,但这一模式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经营方式上存在的种种“先天不足”,也使浙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格局迟迟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人多地少、资源紧缺,能源、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力制约不断加大。进入21世纪的浙江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型,培育经济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已经成为浙江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宏观上,“八八战略”就推动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部署。从微观上来说其实质就是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和企业更新换代,优胜劣汰。习近平同志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养好“两只鸟”,即“腾笼换鸟”与“凤凰涅槃”,“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8]184-185。浙江养好“两只鸟”的探索实践,从浙江实际出发,推动、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发展方式转型,以此进一步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使浙江在供给侧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与实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1]52-60。21世纪初以内源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浙江不仅遇到了日益严峻的发展空间限制,而且已经出现了发展层次低的不利局面。县域经济以中小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形成了过于分散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格局,导致了“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遍地开花、见缝插针的粗放增长方式,也使土地资源本就极度稀缺的浙江越来越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内源式发展还普遍造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受到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等的严重制约。因此,浙江迫切需要通过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习近平同志指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要以战略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务实的态度,鼓励浙江人走出去投资创业,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浙投资,吸引在外企业回来投资。”[8]124-125可以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正是省域层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实践。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思想及实践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羸的方向发展;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1]126-13621。本世纪初,浙江经济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使习近平同志在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浙江开放发展的整体思路。在2004年3月19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提高全面实施对外开放的责任感;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做好开放工作的主动性。”[9]104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审视区域之间关系时,习近平同志也十分强调开放、合作、共羸。初到浙江在湖州市调研时他就指出,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十分紧迫,浙江要积极发挥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9]106。2003年1月,他在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7]136。2003年3月,他在沪浙两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必须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和前提”,“着力消除市场壁垒,打破部门垄断,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和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并就完善长三角合作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9]110。关于浙江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仅为我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也交给我们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9]111。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八八战略”为核心的系列发展战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新世纪之初中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现实挑战,着眼于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浙江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设计和整体布局,对于浙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活动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好内外资源及时推动区域全面平衡发展的系统思考,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全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作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浙江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战略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