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研究
2023-03-09郭晶晶
郭晶晶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通识学院, 武汉 430205)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课堂教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将有助于充分挖掘高职学生的潜在能力,是践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1]。当前,以多媒体、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融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2]。
(一) 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交流更加方便
在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逐渐完善,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快速连接校园网络,进入网络课堂学习。网络课程资源也日益丰富,各种精品在线网络课程、云课堂智慧职教,慕课网、人人通等学习网站的兴起,给学生课程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国内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网盘,例如百度云、腾讯微云、阿里云等,使得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料的上传下载与交流互换也更加方便。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给课程内容的师生交流与讨论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将物理空间(教室、课堂)、资源空间(网络课程、网盘)和社区空间(通讯软件、网络论坛)融入课堂教学,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将成为课堂变革的新趋势。
(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移动学习工具进入课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教学新设备、新媒体、新技术进入了课堂,教室的黑板正在从传统黑板、白板、投影仪向交互式一体机、智慧板方向发展,使得课程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雨课堂APP 等改变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形式。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工具进入课堂已成为常态,学生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和教学APP软件参与课堂学习,增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和学习效果。
(三) 教育大数据助力课堂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更加准确及时
手机等移动学习工具进入课堂,实现了网上签到、课堂测验、作业批改、调查问卷等教学管理新方式。获得的教育大数据可用于教学效果的诊断、反馈、评估等功能,为教师精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评价学习成效奠定基础。教育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将为教师有效判定“学生在哪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是否达到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课堂教学改革成效评价提供依据[3]。在多媒体、无线网络和移动学习工具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工具和评价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方向发展。但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们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学习,深入理解了课程内容,实现了高质量课堂和有效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工具(移动通信设备)进入课堂,给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不确定性。
二、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给学生在信息获取、沟通联系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带来无法替代的便利[4]。但手机带入课堂,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不确定性。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手机进入课堂带来的负面效果更为明显。
(一) 高职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身控制力和自律性较差,学习主动性较低,对学业目标要求低的问题[5]。在大学这种需要靠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如果无法有效管控自己,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手机娱乐活动中。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更有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世界,上课心不在焉,对课堂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抵制情绪,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被动学习现象比较严重。对某高职院校1 000多名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发现,该校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大一和大二学业相对重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有78 %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3小时以上,其中有43 %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超过88 %的学生表示课堂上使用了手机,其中37 %的学生会在课堂上长时间使用手机,更有13 %的学生表示无法控制自己上课不使用手机。高职学生在使用手机功能上,“玩手机”人数远远超过“用手机”的人数。玩手机主要是指利用手机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微信或QQ聊天和获得新闻资讯等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用手机主要是指通过手机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辅助学习等方面。根据该调研的数据,在课堂上用手机学习的高职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不到8 %,玩手机人数远远高于用手机学习的人数,这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4]。
(二) 高职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研的结果,影响学生课堂是否使用手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任课教师管理、学生自我约束、社会道德影响等[4]。调查结果显示,任课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约束的作用最大,可以让超过50 %的学生避免课堂上玩手机;而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影响的作用则弱一些,只对约30 %的学生起作用。另外还有10 %左右的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父母多方联动共同努力。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学生自我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等应当相互结合,共同构建更加积极的手机和网络生活方式,其中任课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约束起主体作用。任课教师应该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课堂秩序管理,不能对上课玩手机行为熟视无睹或者听之任之,切实发挥发挥课堂管理作用[4]。任课教师除了提醒学生自我约束以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面下功夫,避免课程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并找到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为践行高质量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持续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2]。
(一) 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合理组织、对课堂秩序进行有效管理,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减少玩手机时间或将手机转化为学习工具。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把握课堂节奏,通过视频、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将学生自己的理解、问题的答案通过手机教学软件反馈给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控制课堂教学秩序,避免学生被其他事情所干扰,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关注课堂内容专心学习。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堂课程内容;上课过程中合理把控教学节奏,严肃课堂秩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内容导入、基础理论介绍、重点案例分析、课堂活动组织、心得体会分享等课程活动,带领学生跟着课堂节奏走。实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发现有学生走神玩手机时,通过点名回答问题或者走到学生面前讲课等方式,重新吸引回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分阶段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案例,并通过PPT课件给学生展示本节内容核心知识点;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6]。
(二)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是否能够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行为有展示行为、提问行为、等待行为、教学组织行为等[7]。
1.教学展示行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展示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时,长时间的相同刺激会造成学生的听课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需要隔一段时间变更不同的刺激方式来吸引学生。例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不同刺激的交替出现,让学生一直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学生玩手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提问行为。提问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提问比较适合发散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疑问、反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查找答案,将玩手机现象转变为用手机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导向性,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
3.教学组织行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普遍增多了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环节,对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有较好的作用。为保证活动的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对教学组织行为进行管控,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分组方法、组长组员确定、任务内容分配、活动开展方式、结论汇报展现等。教师需要根据小组特性合理分配问题,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尽量避免一部分学生热烈讨论而另外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8]。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内容适当控制教学的速度。教学节奏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课程内容的关注,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而使用手机消磨时间。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总体等待时间比传统课堂等待时间会延长,教学过程中提问等待行为占绝对主要地位。合理地把控教学节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三) 不断丰富与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网络和移动学习工具等新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展示更多的课程内容,视频、音频和虚拟仿真模型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形象的内容展示[7]。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教科书作为主要讲解内容,缺乏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快速响应。信息化背景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足够的、大量的、优秀的学习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参考很多教材、课件和视频,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增加最新的热点事件、最新理论、先进技术等内容,可有效避免传统课堂中课程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对学生吸引力的现象。
四、结语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根本,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实践,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进入传统课堂,不仅可以提高授课的速度,更能让知识的输出和输入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得课堂高质量教学得到进一步拓展。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注重互动,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通过任课教师的责任管理、行为管理和课程内容管理,加强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建立高效课堂,从而实现信息化浪潮下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