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思考
2023-03-09王潇敏
王潇敏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 晋中 030619)
近年来,在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全新技术支撑下产生了新兴媒体业态,如微博、直播平台与微信等,全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愈发明显,尤其是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影响愈发突出,多元化新媒介现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传统信息接收及认知模式被不断重塑,这对学生思维模态与言谈举止等均带来重大影响。在此环境下,以全媒体为支撑,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有助于拓宽高校资助育人平台、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实效,也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形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效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一) 有助于拓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平台
一直以来,育人都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关键落脚点与最终目的,而资助育人对象普遍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国内各所高校借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困难补助以及勤工助学等诸多途径,资助贫困学生群体,并把资助工作和育人充分融合,使学生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教育引导。全媒体特别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是其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其思维模态、生活方式与行为举止等均带来深远影响。而在高校资助育人中引入全媒体,有助于拓宽其资助育人平台。在评选奖学金过程当中,学校通过媒体平台实时公布具体评选指标,全方位宣传校内获奖学生真实事迹,可以有效引导并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积极提升个体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在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时,深入挖掘助学贷款诚信、奖学金奖优以及助学金助困等丰富的育人内涵,借助全媒体有效且迅速传播积极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群体道德品质,进而落实资助工作所具备的育人作用。
(二) 有助于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实效
全媒体时代,高校做好各项资助政策和资助育人的宣传工作,有益于校内师生甚至社会各领域及时关注和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形势,并掌握与参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而推动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推动资助育人全面实现,以此创建全员育人的和谐环境。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在宣传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宣传力度欠缺、宣传形式单一化以及宣传成效不足等问题。高校普遍采取在校内张贴宣传海报、在校园官网发布图文等形式展开资助宣传工作,宣传形式较为单一,且宣传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宣传力度也有所不足,缺乏创新性的宣传形式,无法有效吸引当代大学生们关注和注意,也难以引起学生们共鸣。对此,高校若利用全媒体进行宣传,借助互联网和校报校刊等新旧媒体,通过征文、微视频、绘画以及微新闻等学生们喜闻乐见且丰富多样的形式,不仅能够提升资助育人宣传速度与学生群体对于资助育人活动的关注程度,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群体积极参加资助育人工作,从而提升资助育人宣传实际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全媒体应用未获得学校高度重视
现阶段,高校愈发重视和关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并持续贯彻落实政府机关推出的资助政策,旨在精准识别在经济方面有困难的大学生,规范涵盖各类勤工助学、奖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诸多资助工作组织和评审等工作流程,面向贫困生及时发放资助款项。与此同时,高校在实施各项资助工作中逐渐明确发展型资助模式,确定资助工作重心由传统的扶贫济困朝着学生发展方向转化,资助工作终极目的也由传统的缓解学生们经济负担转变为让学生们成才和成长。在资助育人工作领域,各所高校持续尝试并努力探索。然而,还有少数高校对全媒体应用于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重视度不足的问题。鲜少有高校开发建设资助工作主题网站,校内资助工作普遍是学生处网站当中的某个板块。除此之外,也鲜少有高校可以最大化发挥微信、QQ和微博等大学生群体常用的媒体平台,构建资助信息交互平台,难以为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实时的线上育人服务,进而无法充分体现全媒体所具有的资助育人效能。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不高
一般来说,高校资助育人事业发展实效在较大程度上由育人队伍综合水平及能力决定,即是否有人干、干的质量如何以及能否发展。首先,育人队伍人员数量仍需丰富。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根据不少于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的2500∶1的占比配备足够的资助育人工作者,现阶段部分高校还难以满足该要求。并且,部分高校所建设的资助管理中心普遍归属学生处,而这便标志着其在完成各项资助工作的基础上,也需要把承担大学生群体日常思政教育任务,导致人员力量又被分散。其次,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具备思政教育和经济等专业学历背景的工作人员在队伍中总体占比偏低,高校内部专业化资助育人人才力量匮乏。在提高专业能力层面,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训与外部交流学习偏少,成功经验和方法无法实现共鉴与共享,资助育人队伍总体专业能力无法获得全面提高。最后,队伍发展缺乏夯实保障。部分高校内部资助工作者职称和行政双轨制发展欠缺完善的机制保障,还有部分高校在资助育人层面的绩效考核被纳入学生日常工作考核机制中,专门、单独的考核机制缺位,即便有部分高校构建了专门且单独的考核机制,其考核重点也普遍集中在资助工作方面,并未侧重资助育人,设置的育人考核指标内容较少,并且欠缺过程性动态考评和监督,并未构建优势胜出、良性发展和协同成长的良好氛围,该现象对于资助育人队伍创造性和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
(三) 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体制保障不完善
一直以来,机制体制建设都是国内高校开展资助育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亦是资助育人质量有效提高的关键内容。国内高校资助育人通过不断探究现已生成政府机关主导、学校和社会组织广泛参加的三位一体格局,构建了复合型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普惠、引导、助困与奖优四项内容,开辟了集解困、教育、成才和回馈于一体的良性通道,即便如此,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依旧面临部分突出问题。首先,动力转换有所不足,具体呈现在支撑高校内部资助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有所欠缺。全方位的支撑系统尚未完善建成,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资金管理、绩效考评与信息反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亦亟待完善,在培训资助育人队伍力度层面也亟待提高,以此持续增强其创新精神、精准意识与责任意识。其次,潜力并未充分释放,具体表现在现如今资助育人潜能仍亟待挖掘。例如,社会力量资助在解决高校贫困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仍需加强,社会力量资助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亟待开发。部分资助项目总体资助周期通常较短,稳定性与连续性不足。最后,相关工作机制并未充分创新,具体体现在并未完善落实由传统资助工作模式转换成资助育人机制体制。党委领导、地方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加、学生家庭协同以及个体自为的综合性管理机制体制仍待完善,高校精准育人管理体系建设也亟待深入探究与有效创新,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具体运行当中诸多要素与各环节所具备的衔接关系和关联作用仍有待探索。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 积极开发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平台
现如今,各所高校应高度重视全媒体所具有的鲜明资助育人作用,全面彰显全媒体特殊优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整合、线下和线上充分融合的形式,构建资助育人媒介合力,积极开发健全的资助育人平台,创设健康和谐的资助育人氛围。一方面,开发并建设资助育人主题网站,构建覆盖面更广的资助宣传平台。全媒体时代,高校要体现网站传播信息速度较快、信息检索及时便捷与信息传播范围广等特殊优势,借助构建资助育人主题网站,面向全校师生及时公布政府最新资助政策、本校资助信息以及资助工作实况等资讯,从而为校内师生及校外社会人士及时掌握政府最新资助政策与资助工作搭建重要窗口,以此吸引校内失衡和校外社会各领域人士关心、支持并参加高校内部资助育人工作。另一方面,注册官方资助育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等师生交互平台。诚然,交互平台不但能够及时分享政府各项最新资助政策和勤工助学相关岗位招聘讯息等,而且还能借助深入交流互动,掌握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的具体诉求,进而为开展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打下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收录获助、获奖学生的感恩及励志成长事迹,打造励志教育优秀与典型榜样,进而实现榜样示范与感恩励志的育人成效。
(二)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团队专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国内高校资助育人有序发展,育人队伍要牢抓是否有人干、干的质量如何以及能否发展这三个维度的问题,依托队伍建设有效带动资助育人目标充分完成。一方面,要基于数量与结构层面着手,充分解决是否有人干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要重视核定与解决内部资助育人团队编制问题,推行专岗专编与专编专用的政策,全面优化校内师生数量比例,改善各地域和院校资助工作者数量配备比例,健全高校内部资助育人团队年龄、性别、学历、学缘、学科、职称以及岗位结构。另一方面,就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业务能力以及规范职业道德层面着手,重视干的质量如何这一专业化问题。在专业理论知识层面,既要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政教育和管理学等诸多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知识、文艺类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教育。在能力结构层面,重点加强资助育人团队的政策宣讲、问题分析与解决、交流协调等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全媒体应用能力,以此为后续资助育人工作中全媒体的应用奠定基础。在职业道德层面,要将师德教育渗透到高校资助育人团队培育始终,把民族团结、职业理想与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与法治等教育全面渗透到其职前培训与准入、职后管理与培训始终。除此之外,要积极规范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入职流程、确定选聘标准、制定严格且合理的选聘流程、延伸选聘视野,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人员选拔和反馈机制体系,全面优化与创新培训机制,探究构建专门的资助工作人员研修中心,实施短期和长期、专题和上岗等多样化培训研修。构建资助工作人员针对性课程体系,构建规范化和系统化于一体的岗前培训、科研培训以及专题培训课程。全面加强考核评价工作,遵循分级分责、统一规范与分类指导原则,基于国家、省市与高校方面分维度、分层和分级实施资助工作人员考核工作,保证考评工作获得实际效果。
(三) 建设健全的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全媒体时代,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是加强与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保障。首先,优化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养成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紧贴高校资助育人实际状况、紧贴现实生活以及紧贴学生群体,以多样化育人活动为依托,让受资助对象在实践参加汇总不断增长本领、加强才干。一是,依托全媒体构建交互学习中心,构建集教育引导、交流互动以及效能评价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助学平台。二是,构建企业见习、领袖讲座以及技能培训等综合素质培养和训练平台,建设评选“自强之星”等主题鲜明的精神激励平台,激励受资助对象积极参加多样性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其次,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信息追踪机制,有机整合校内资助育人基础信息内容、资助标准、具体使用状况和效益等等,便于有关人员及时调取和监测资助经费走向和育人实际效果。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面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受助经费具体流向和消费状况等实施追踪管理,从而落实即时资助育人目标。高校可引进面部识别技术手段,面向受资助对象在校状况展开实时监控,比如,关注受资助对象在校园餐厅的消费状况等,并实时上传平台监测数据信息,由专门人员加以分类汇总,生成体系庞大与框架完善的监测数据。最后,健全资助育人工作考评机制,应基于核心目标、具体内容、主要方法和队伍等层面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考评指标体系;重视面向资助育人实效展开实时评价管理与跟踪评估。具体考核方式要涵盖自评、相关专家组实地抽检与复查等,最终考核结果要依托媒体平台进行发文通报,对于考核获得优秀成绩的个人要予以表彰,并进行经验分享,而对于存在的问题要限定期限进行整改,同时将其纳入着重检查范畴中。
四、结语
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有序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现有条件与以往育人经验,高校应树立全媒体资助育人观念,以实践为主导,依托专业的资助育人力量,健全长效机制,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实现精准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