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研究

2023-03-09刘竹琴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刘竹琴,田 明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1]。 “四史”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 、深厚的理论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四史”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重要工作。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 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持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面对诱惑时立场坚定,面对大是大非时旗帜鲜明,面对风浪考验时无所畏惧。理想信念越是坚强坚定,就越会在理想信念的召唤之下激发出日益强大的信仰力量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无数英雄事迹,显示出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大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必将越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种坚定的历史自信,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

(二) 为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积蓄精神力量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作风。新中国建立伊始,面对着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大漠铸剑”的“两弹一星”精神、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绝壁天河”的红旗渠精神、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学习新中国史的目的,就是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史的认识,以此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在传承前辈们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积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三) 为大学生勇于自我革命提供历史镜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伟大觉醒、伟大创造的历史,体现在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的思想观念,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担当作为,不畏艰险、迎难直上的精神面貌。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系统把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过程,学习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带领人民勇于开辟新路、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感悟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和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从而在汲取理论营养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坚守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践行勇于自我革命的誓言,从而更好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 为大学生传播真理提供道义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制度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中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共产党执政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必然结果。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涵养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本质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体认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发扬拼搏和斗争的精神,勇担历史重任。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四史”教育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未能实现有机统一

高校对“四史”教育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对“四史”教育内容和思想的深度引导,而“四史”教育的实践价值则在于对“四史”教育内容和思想的正确运用,两者结合即知行合一,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增强。但部分高校对于“四史”教育的运用,未能深入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内在规律,做好对“四史”教育内在价值的提取。虽然对“四史”教育内容进行拆分,并植入新的教学元素,在理论贡献、方法创新等方面创造了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内在统一的,学术价值的意义在于创造社会价值。当“四史”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时,未能进一步拓展与协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推动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结果会使“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能达到价值与事实层面的统一联动。

(二)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结合度较低

“四史”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依托思政教育保障机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动做好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表达和价值体现。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结合度较低,表现在教学内容饱满与教学形式单一的矛盾,教学形式的丰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这样尴尬的场景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对此,部分学者认为造成以上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思维滞后或者教育体制固化。此外,一方面,部分高校长期处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舒适区,这样的状态下不可避免滋养惰性,即使高校思政网络文化建设出现了新变化,教学形式的实用价值也难以发挥到最大功效;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形式轻内容,活动形式化、娱乐化倾向明显,不注重在育人内容上切合时代需求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产生偏差。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

1.以“四史”为养料,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明白。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蕴藏着宝贵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育人资源,从“四史”视角开展历史理论知识学习教育,可以增强以史资政育人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讲思政课时,要重视“四史”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当然讲理论不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浮于表面,更不是深奥难懂、抓耳挠腮,而是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明白。同时,为了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将“四史”中蕴藏着的深刻内涵、崇高精神的事例结合理论来教育引导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将思政课的温度和情怀展现出来,而且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魂与根,在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提升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值得注意的是,讲事例不是讲段子,更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四史”庸俗化,偏离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2.以“四史”为经验,引导学生观照现实。“四史”教学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注重观照现实,尤其是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深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可以使学生建立辩证分析和全面认识现实问题的视角。梁启超认为,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3],历史研究如果缺少对现实的启示,那么对其的研究就会缺少动力。所以“四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呈现历史的原始面貌,而是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思政课堂,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如运用“四史”深刻解答党中央重要讲话内容,帮助学生领悟讲话内容的精神内涵;利用“四史”的历史事实解答学生普遍关注的各种社会思潮或社会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四史”在观照现实时,也要特别注意现实回应“四史”。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性,将历史与现实简单地比附,缺少基本的历史科学立场。那么,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四史”辩证分析现实问题,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3.以“四史”为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按照思政课教学方法所呈现的状态来看,“四史”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样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教学方法发展也日益丰富多元。主要表现在:一是议题式教学,注重讨论分析。如研讨式、情境式、论辩式的教学方法,构建的是个体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和同辈相互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多种视角观点中求同存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二是现场体验式教学,加深历史真实感。如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场馆、革命遗址、红色文化馆,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高校可以根据红色历史资源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团,使学生在宣讲中更深刻地领悟蕴含在历史中的真理和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也可以组织研学基地考察团,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可视化、可感化的实践中体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精神力量,以此提高学生的党性认识。三是第二课堂建设,增强育人实效。第二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学习“四史”,将校园社团文化作为“四史”教育的内容融入第二课堂。比如通过话剧、舞台剧、快闪、革命电影、讲座、竞赛等方式学习革命历史、接受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

(二)强化“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实践反馈

“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实践反馈,有利于高校全面把握思政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检验“四史”教育是否楔入教育教学的深层机理,同时借助教育策略的调整使“四史”教育更好地贯彻。如前所述,高校教师以“四史”为养料,致力于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明白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对“四史”教育内容的接触感受,来检验“四史”教育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对于不同专业的“四史”教育评估,深入挖掘不同专业的育人价值,找准专业与“四史”融通的载体,紧扣“专业”与“四史”,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圆心”,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向“心”聚焦。另外,高校教师以“四史”为经验,引导学生关照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着重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高校可以将“四史”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例调查等活动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辩证分析能力, 同时让学生运用“四史”知识中相关理论或事例分析社会现象, 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对于以“四史”为内容的不同教育教学方法,重点分析建立在方法基础上的教学实践是否与“四史”教育有机统一。如开展议题式教学时,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由于他们的道德推理可能在结构和内容上相异而导致双方产生道德认知冲突,那么这样的差异是否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是否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升华,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后学生心里是否产生思维的再组织,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组织现场体验式教学时,学生是否表现出视听感染力、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反应;“思政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不断完善中是否实现了与第一课堂的深度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否起到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 积极打造“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

“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意在整合“四史”教育资源,形成课程课件、“四史”教材、学习成果等线上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四史”课程教学设计,保证各类资源线上线下一体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实现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从而推进“四史”教育更有广度。其中,为了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共享、高效运转,并持续发挥作用,高校一方面应将“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中融入“品味经典”“传播中国”等活动,从而不断加强线上“四史”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从自身视角探讨“四史”教育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有关“四史”的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四史”知识竞赛等,并形成短视频上传至“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促进“四史”教育普遍化、大众化、公平化。此外,高校应将“四史”学习教育网络平台上学生的成绩或者积分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和学业评价系统中,从而创新倒逼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化学习策略体系,强化“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引导能力。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