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2023-03-09胡颖颖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史师资队伍思政

胡颖颖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依托生动的真实历史故事与鲜活的历史人物拓展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更具温度与深度,并帮助大学生汲取历史中蕴藏的养分与力量,逐渐养成历史思维、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应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大学生成长为能够切实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筑牢根基。

一、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 二者内容紧密相连

一是二者本质属性相同。“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四史”教育与一般的历史教育有较大区别,强调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四史”把握其思想之舵,坚定其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推动其自觉维护党的统一领导,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关系到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二是二者教育目标一致。落实立德树人是“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1]。“四史”教育可通过科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解读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推动爱国主义情怀进入大学生心中、脑中,筑牢其信仰之基,为其成长成才夯实基础。高校思政教育则是依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着力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二者教育内容契合。培育大学生历史观是“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叉点。“四史”教育可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更多历史知识,锻炼其历史思维,培养其正确历史观,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高校各门思政理论课程均包含着培育历史观的内容,如,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与评价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等,均可培育大学生历史观,与“四史”教育内容相契合。

(二) 数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其融入提供了师资保障

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责任,其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桥梁”。“可信、可靠、可敬,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师资队伍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首先,思政师资队伍政治立场坚定。高尚思想道德修养、深厚家国情怀、坚定政治立场是对思政教师的基础要求,并且,在高校持续加大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中,思政教师政治素养不断提升[2]。其次,思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根据思政课程设置来看,高校思政教师学科背景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并且,思政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四史”教育内容,扩大了思政教师知识面,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最后,思政师资队伍数量充足。高校思政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50,并且,在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加大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引进力度逐渐增长,思政教师人数显著增长。

(三) 完善成熟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其融入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证

在高校长期建设与改革创新中,思政教育目标、内容、队伍建设、实施、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教育管理与运行体系,其实施体系日渐完善,使其切实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证,可保证相关育人工作有序、系统、稳定、有效地开展。

二、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式固化

部分高校通常采用依托课堂教学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在思政教育中向学生系统讲解复杂、抽象的“四史”,以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无法为大学生带来直观的历史体验,还直接影响“四史”教育开展质量,难以真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3]。部分思政教师虽会主动应用新媒体,但对其的应用通常停留在讲解PPT的层面,甚至一味借鉴他人课件,缺乏个人理解与认知,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价值。

(二)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部分思政教师通常会采用带领大学生现场参观的方式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但在实践中无法准确把握活动内涵,仅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开展相关工作。如,部分思政教师为满足大学生实际诉求带领其开展参观调研活动,而拍照则成了教师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参观结束后部分思政教师也忽视组织大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与收获,导致大学生将参观学习当作一种形式,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 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思政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其“四史”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融入效果。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涉及到的“四史”内容通常较为简单,导致思政教师出现没必要向大学生详细讲解的错觉,从而忽视了学习相关知识,最终出现自身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要求的局面,直接阻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 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知识灌输可弥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积极性不足的弊端,通过灌输知识推动大学生学习,以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但单向灌输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平台,所以,高校应引导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师生互动,在充分彰显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启发知识的目标。如,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思政教师可引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并引导大学生自主查阅、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小故事,与大学生围绕“中国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再如,在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时,思政教师可与大学生共同研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优秀人物谁最让你印象深刻”“抗美援朝精神带给了你什么启示”“抗美援朝战争产生了什么样的长远影响”等重要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5]。以此充分调动大学生了解“四史”的积极性,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为大学生内化“四史”知识及其蕴藏的价值观念夯实基础。二是将传统型教育转变为现代型教学。新媒体可推动大学生踊跃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所以,高校应依托新媒体技术使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积极引导思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全面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打造信息资源库,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数字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线上游览等方式呈现生动历史情境,带领大学生沉浸式回顾历史,最终落实思政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可整合优质“四史”教育微课、慕课等,将其应用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名师课堂生动呈现“四史”教育,为大学生深刻领悟“四史”教育内涵夯实基础。

(二) 强化“活动化”教学

一是强化课堂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可结合“四史”内容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6]。如,组织大学生自主研读党史文献、经典著作等,并分享研读心得与收获;组织大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叙述“四史”内容,深化其对历史活动的理解认知;开展历史情景剧演出活动、红色历史故事演讲活动,构建能够使大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情感体验。二是抓好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师应围绕“四史”教育这一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的价值,强化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温度与深度。如,组织大学生走访抗美援朝纪念馆、志愿军公园、烈士陵园展厅等纪念地,并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抗美援朝故事以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大学生情感体验。在活动结束后,思政教师应组织大学生撰写活动心得,深化其体验感悟,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三是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积极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如,定期围绕“四史”教育开展主题班会、党日团日活动等;开展以“知‘史’就是力量,学‘史’催人奋进”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以“学‘四史’辩真理”为主题的辩论赛、以“舞台上的‘四史’”为主题的校园话剧表演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延伸“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空间,并启发大学生思考,开拓其视野,保证“四史”教育效果。

(三)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做好思政教育选聘工作,从源头把控思政师资队伍综合素养。高校应着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综合素质较高的思政师资队伍,并划分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聘请符合思政教师条件的专家学者、社会榜样人物等担任思政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高校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思政专职教师,严密把控准入门槛,确保其符合思政教师政治标准、行为道德标准、教学能力标准等[7]。其次,落实思政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工作。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思政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其需具备扎实“四史”知识基础才能在思政教育中将其准确传达给大学生。所以,高校应积极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其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可定期考察思政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师德师风等,并将其负面行为详细记录下来,给予其相关惩戒,为开展“四史”教育营造优质育人氛围。其二,帮助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四史”。高校可定期开展“四史”研修活动、“四史”教育大课堂、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骨干研修班等活动,帮助思政教师掌握更多“四史”知识,切实提升其理论素养。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不断完善思政教师培训体系,详细制定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并将思政教师参与“四史”培训活动的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保证培训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通过做好“教育者先受教育”工作保障“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工作有序开展。其三,强化“四史”学科队伍建设。高校应培养一支综合素养过硬的“四史”学科队伍,并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组织其定期围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为思政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其四,依托互联网、自媒体等构建思政教师交流平台,如“四史”教育官网、校园官方微博等,借助网络交流与互动促进思政教师间的结对互助,并强化专兼职思政教师间的交流活动,拓宽思政教师知识面,以此不断强化其综合素养。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重要历史事实可优化人才培养实效性、构建育人新生态,并进一步强化“四史”教育,将历史教育全面贯穿于思政教育中。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可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活动化”教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等途径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将国家艰苦奋斗的足迹与记忆嵌入大学生心中,推动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以扎实学识、高尚品格、过硬思想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责任,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

猜你喜欢

四史师资队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