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本质的再思考
2023-03-09胡梦颖刘伟刘玉晨
胡梦颖 刘伟 刘玉晨
(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3)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载体、环境等都在悄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不断出现。由此,一些观点认为“灌输”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不应该将之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灌输”不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将“灌输”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仍不过时,并且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元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灌输”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强调的“灌输”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
(一)关于“灌输”的必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理论,但是十分重视“灌输”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第一,马克思指出了“灌输”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要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而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理论“说服”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共产主义思想“灌输”进群众头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了“灌输”在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争中的重要性。第二,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灌输”对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写下的箴言,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不但能够提升无产阶级的觉悟,还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进步。
列宁对“灌输”的必要性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他认为,第一,社会主义思想是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它不会从工人阶级的头脑中凭空产生,故而要打通社会主义学说与工人阶级的联系,就必须要通过“灌输”来实现。第二,只有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进工人的头脑,才能使得工人运动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才能够使工人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三,如果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坚守住思想的高地,那么非社会主义思想就将去占据工人的头脑,使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威胁,危及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灌输”,必须坚持“灌输”。
(二)关于“灌输”的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灌输”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必要性。而列宁在实践中对“灌输”的方式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列宁指出:“揭露某个落后的‘行业’或者某个被人遗忘的家庭手工业部门的种种丑恶现象,可以成为唤起阶级意识,开展工会斗争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的起点”[4]。这是列宁在指导如何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提出的,“行业”和“手工业”等都是与工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结合“行业”和“手工业”的实际开展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工人接受和理解。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列宁早就认识到了报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他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指出了报刊在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即“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5]。并且对报社宣传工作进行了重要指导:一是要贴近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二是语言要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三是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坚持通俗化、大众化。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6],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使人民群众听得懂、才能让人民群众听得进。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尽可能地使内容既有深度而又生动、让语言通俗而不媚俗。
综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灌输”不是生硬而简单的灌输方法。他们都强调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进工人的头脑,但此处的“灌输”指的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列宁虽然强调“灌输”,但是同时强烈反对宣传工作只读“书生气”的理论、只是空谈的“政治口号”,他提倡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探索多种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当代价值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坚持“灌输”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和原则,对开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下属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只有通过牢牢把握“灌输”这根弦才能完成。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本质,有利于防范并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灰犀牛”“黑天鹅”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西方延续“颜色革命”政策,一直企图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荼毒我国青年的思想,试图在我国复制“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等的成功经验,从而撼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期达到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人皆可发声、“后真相”等的特点,使得互联网容易成为谣言发散地,从而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攻击我们的国家和政党。例如,在疫情期间的“方方日记”,它利用疫情初期的信息不畅的情况,传播造谣武汉疫情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重大舆情,并且“方方日记”还在海外迅速出版,使之成为西方国家手中污蔑和打压中国的一把利刃。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本质,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增强人民群众辨别真伪的能力,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各类风险。
第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本质,有利于捍卫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自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不能讲“灌输”,对“灌输”一词唯恐避之不及,认为“灌输”早已过时。反而只去强调形式的多样化,只讲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这种观念是由于对“灌输”的错误认识而引起的。纵观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无一不是坚持了“灌输”的理念。即便是再多彩、再丰富的活动形式,最终也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质上就是“灌输”的过程。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开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但在这不断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依然是“灌输”。这一鲜明的论断有利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性、目的性和创新性。
第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本质,有利于将“灌输”贯穿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方案制定、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施之前,要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水平来确立目标、选择内容,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开端。在这一实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原先确立的目标,选取合适的思政方法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持续。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通过设立多种指标,衡量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目标,这一过程是为了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效果。因此将“灌输”贯穿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进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去的过程。
第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本质,有利于确保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从宏观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这一根本目标。坚持其“灌输”本质,有利于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变质,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朝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前进。从微观视角来看,这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灌输”进人民群众的头脑,教育者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受教育者要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思想,而不是其他思想。故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本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第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本质,有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首先,有利于通过崭新的方法服务于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是协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目标服务。理论教育法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实践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等也同样是“灌输”,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例如,《感动中国》表面上是新时代一种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而实质上是通过大众传媒,利用“榜样示范法”将正确的三观“灌输”进群众头脑的创新典型。其次,有利于通过多样化的载体服务于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只要是能够有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使用。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短视频和AI等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平易近人,使得受众更加容易接受。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也积极进行了创新。例如,央视网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高校学工部门利用VR技术辅助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师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等。这些不同载体的利用,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灌输”理念,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它不会凭空从人民群众头脑中产生,“灌输”是联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民群众思想的桥梁。只有坚持“灌输”理念,才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群众、深入人心。首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了“灌输”是一种理念和方法,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摒弃生搬硬套式的、教科书式的、“书生理论”的“填鸭式教育”,而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体系,将高深的理论转变为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有利于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要吸引人和说服人,就必须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加工改造采取多样形式。比如,各高校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就综合运用了“思政大课”“移动思政课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灌输”方法。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形成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灌输”的过程。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自身非常注重运用生动的、通俗的语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7],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党中央坚定反腐倡廉的政治决心,也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心。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他先后多次召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会议,发表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讲话,指导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就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等。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思政课改革要坚持“八个统一”,这里面就必然包含理直气壮的“灌输”。
三、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工作的对策
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工作,必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和传播功能。
(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8],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新时期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时,要综合运用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
首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专题理论报告会、在团支部活动和在党组织生活会中,讲清楚政治历史、讲清楚政治原则、讲清楚是非对错。“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贯穿于政治观教育的始终”[9],帮助教育对象认清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究竟什么思想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良好的家风和同辈群体、渗透教育对象日常生活等方式来进行,以生动活泼的案例讲清楚坚持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帮助教育对象同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机制
如前所述,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这就启发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过程中要优化话语表达体系,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语言要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
第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要通过教学实践开展练兵。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例,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的通俗化。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通俗化、大众化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深刻理解了理论之后,将深刻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集体备课、赛课、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让教师不仅心中有理论,更要让教师“会说”“会教”,使学生“愿听”“愿学”。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相关研究。高校可以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资金和奖项,激发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研究的动力,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教师之间的隔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新媒体内容的时效性、受众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通过语言文字、视频资料、英雄事迹、文化遗址等载体表现出来。但是由于时空的局限,教育者不能够随时随地运用这些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互联网却能弥补这一缺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素材,使其更加生动直观。除此之外,VR技术的发展还能够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环境,打破实践锻炼法的时空局限,使教育对象能够在虚拟实践之中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心理冲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网外”,更在“网内”。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时时刻刻紧跟教育对象,但网络却时时刻刻伴随着教育对象。要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同时要坚持“网内”与“网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要在“网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还要在“网外”通过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的表现来检验灌输的成效,及时调整“灌输”的对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四、结语
正确认识“灌输”的地位和作用。从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的层面去理解“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刻内涵,能够进一步明晰“灌输”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重要意义。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从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中解放出来,转变传统观念,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更加稳中向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