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2020-03-02戴春勤郭凤龙

理论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戴春勤,郭凤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研究列宁《怎么办?》一书所阐述的灌输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是对列宁最好的纪念。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形成犹如一场理论接力,肇始于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形成于列宁,发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新时代,灌输理论依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在当前现实境遇中,灌输论遭遇各种歧见、质疑乃至否定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因此,本文在总结各种反“灌输论”的观点、剖析其原因基础上,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和批判,探析灌输论在新时代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现实境遇

由于西方教育界与马克思主义对于灌输的语义及价值指向的不同,使得灌输论陷入质疑与非议。一些人将灌输与教育相对立,主张抛弃灌输理论,给灌输扣上了“专制论”“无为论”“过时论”“否定论”的帽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误认为灌输论就是强制输入,是专制的表现

在现实境遇中,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被曲解、误解为强制输入和专制,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认为灌输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形式。有人将以杜威和凯尔派垂克为代表的教育家所反对的灌输当作对灌输论的否定,认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知识虫”,抑制了教育对象个性化的发展。实际上,这两位教育家所反对的灌输是强制灌输,是反对那种禁锢学生头脑、打压学生思维、强制学生主体性的生灌硬输。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原则规定性与方法论相混淆,用原则上的规定性否定方法上的灵活性。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普世价值,通过灌输,强迫人们机械、被动地接受这种思想,抑制人们自主性,忽视人们的自觉性,通过强制灌输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将灌输论误认为是强制、专制的代表。

(二)误认为灌输论是革命时代的产物,已经过时

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否切合时代背景、能否依然发挥时代作用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灌输论的系统阐释来源于列宁,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派别的思想泛滥,列宁使用灌输论是以建立一个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而采取的措施。通过灌输,使得人们掌握社会主义的意识。灌输论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必然打上无产阶级的时代烙印。但在新时期,政党的统治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灌输论是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是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应急理论;新时代,灌输论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或者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用再通过灌输去掌握科学知识,人们的自发性越来越有利于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三)误认为灌输就是教条主义,并无价值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诸多弊端,导致“灌而不进”的现象是灌输无用论的主要借口。一方面认为灌输主体一成不变的理论说教,在教育中形成对学生主体性的压制,使学生产生了对教育的反感。灌输一度被认为是教育中无用的方法论,使得人们对灌输论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认为灌输就是教条主义,在对灌输内涵的界定上,将教条与灌输等同起来,认为都是通过无关痛痒的理论说教来达到某种目的,弗洛断言“无教条,不灌输”。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归为教条,达到其意识形态上的意图。在灌输的方法上,认为灌输就是一种强迫手段和空洞说教。在灌输的目的方面,认为灌输就是盲目服从,等同于“填鸭式”的强制教育。

(四)误认为灌输论不成立、也不存在

灌输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但时至今日,有人依然对灌输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其渊源有所质疑,认为灌输论不成立,也不存在。这种质疑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灌输的字眼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中少见,并且仅仅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不能将其归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灌输论的缘起。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大多使用“贯注”等词,没有人直接使用灌输理论,从文本上否定灌输理论的存在。第二种观点认为,灌输论是考茨基提出的,在列宁与考茨基未决裂之前,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列宁与考茨基的分道扬镳以及时代的发展,列宁在后期不再沿用灌输方式。因此,在理论渊源的探究上,认为灌输论属于考茨基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论断;在内容的解读上,认为列宁只是因时代需要而暂时使用灌输论以区分“自发论”,从而否定灌输理论成立的合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批判回应

(一)掷地有声批判灌输“专制论”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一条原则,主要强调了正面教育的重要性,而以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来灌输,那是方法问题。杜威和凯尔派垂克所批判的灌输是强制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并非简单的生灌硬输、强制灌输,而是通过灌输来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的自觉行为,使其在自觉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社会实践。列宁曾指出:“每一个觉悟的社会主义者都说,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2]由此,可以看出灌输论的集大成者列宁也是反对强迫性而倡导榜样启发性。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还具有一定的原则规定性,它强调的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是为了更好地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只有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立场,与反动思潮作斗争,发挥《怎么办》一文的论战性,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才能站稳社会主义的主阵地。灌输理论所倡导的平等对话、双向交流以及自身开放包容的品质绝不是毫无原则的让步,更不是对社会主义立场及信念的抛弃。

(二)铿锵有力批判灌输“过时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精神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依然需要坚持和强化。灌输论在中国建设与发展阶段,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灌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灌输理论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未来也要一以贯之。这是因为:首先,坚持灌输的原则规定性,就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阵地,只有牢牢把握阵地,捍卫其安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其次,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思潮多变、价值观遭遇冲击,对灌输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但是机遇与风险共存,自媒体、大数据的出现为灌输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不断改善灌输方法、丰富灌输途径。最后,如何让灌输理论与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是应对灌输过时论的主要解决途径。当前,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将灌输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意识形态阵地无论何时都要坚守,灌输论永远不会过时。

(三)理直气壮批判灌输“无用论”

灌输论历经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对思想的统一、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是无用的、生硬的片面灌输,而是启发与灌输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就意识形态领域来说,灌输理论是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形势更加严峻,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才能抢占思想阵地,让先进理论、先进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灌输论的实质就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丝毫不能偏离的,否则,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义的基础。

就教育问题来说,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灌输是柔性灌输,而非生灌硬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1]革命导师列宁一直以来都反对空洞的理论说教,提倡启发引导,指出灌输科学理论不同于传经布道,不能强迫客体去接受。同时,灌输也要讲究方式的灵活性,通过生动、幽默、隐性的灌输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客体的兴趣,利用现实的生活实例去传递某种思想,远比单一的教条主义方法效果好。任何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四)义正辞严批判灌输“否定论”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绝不允许割裂开来的。“否定论”实质上就是企图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混乱,从而达到瓦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动摇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的目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接力”。虽然灌输理论仅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语中,但他们所表达的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客观存在的。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3]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也是对灌输论作用的极大肯定。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理论,彻底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实践中完美地诠释了灌输论的价值。其次,列宁的《怎么办?》是“灌输论”的大成之作。灌输论虽然是列宁对考茨基相关思想的继承,但是他所说的灌输与考茨基的思想是有一定区别的,列宁所说的灌输是以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基础的,强调了工人群众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能力,而考茨基则有一种“越俎代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不能因为考茨基问题而主观否认其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灌输论沿用的意义,指出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在肯定灌输重要性的同时,也为灌输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特征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饱受争议是因为时代赋予了它新的角色与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提炼,对其科学特征进行解读是平息论战、达成共识的关键,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民主、和谐的宣传理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灌输的效果来说,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就是要达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宣传效果,从而内化为人们行为准则的理性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到:“我们应当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4]这实质上是针对列宁灌输论具有强制性的有力回应。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灌输,不是那种“你打我通”“你说我听”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思想传递。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客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方法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利用生动鲜活的素材,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才是灌输方法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民性,始终将人民所关心、与人民利益切实相关的话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从灌输的价值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利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达到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终极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之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也不会故步自封、一成不变,其具体内容会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发展。在俄国特殊时期,向工人阶级灌输的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要向人民大众灌输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不同时期,灌输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马克思主义是贯穿始终的正统思想。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学习、教育和宣传的集中体现,通过知识和思想的学习,结合群众的切身实践,从而内化为实际行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是灌输论面临的新问题。灌输论要不断丰富发展灌输内容、创新发展灌输载体,顺应客体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展现新时代灌输理论的魅力。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实际相结合,“入耳”是灌输所达到的初级阶段,要使灌输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就必须达到“入脑”“入心”的高级层面,而这一效果的实现就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与工人实践相结合的革命理论

任何理论都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凸显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起源、发展与创新也必须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在实践中去验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只有在面对现实境遇并对其做出有利回应的基础上,才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意图,灌输论要实现的意图就是启发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实现其阶级自觉。进一步研究列宁的经典之作《怎么办?》不难发现,列宁在文中提到的从外部灌输给工人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是“填鸭式”注入理论,列宁所倡导的灌输是从经济斗争层面将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无产阶级的。换言之,就是通过灌输提升工人阶级的知识水平,克服认知能力障碍,突破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从而使工人阶级能够自觉掌握理论,并用理论去说服其他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其实就是唤醒无产阶级的主人翁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武装头脑,认清历史责任和阶级使命。

四、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语境下,弘扬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时代价值,就是要坚定政治方向凸显其正确性,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包容性,培养时代新人体现其先进性,建立有效灌输体系呈现其科学性。

(一)灌输必须坚定政治方向,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因为意识形态主阵地、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社会主义的理论灌输不加强,那么就是给资本主义思想灌输缝隙。21 世纪以来,意识形态的灌输已经成为各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就是帮助人们辨析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落实这一责任就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坚守政治信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加强理论灌输工作,武装人们的头脑,不断巩固其思想阵地。具体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二)灌输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开拓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灌输教育新局面,就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的本质体现。这就需要灌输主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解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其说服力。同时,我们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理,以最佳方式使传统文化的魅力渗透于灌输客体道德素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灌输的切入点,就要求灌输主体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以及传统文化功底,要有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同时要具备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以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方式来提高灌输客体的道德水平,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灌输的载体,从而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三)灌输必须共塑理想信念,培养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为了启发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由自发到自觉,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共塑理想信念、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需充实,但是,意识形态领域杂草丛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丰富多样,人们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灌输理论的育人功能和目的[5]。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重点对象,但是青年理论知识不全,社会阅历不足,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在面向青年宣传时,必须做到充分了解青年的发展特点,使用柔性灌输的方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吸引青年学生的兴趣,将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德教育渗透在育人的学风、校风和教风中,使得青年学生在正能量的熏陶中,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思想指引行动,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就无法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总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引人们的行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灌输必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灌输操作体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对灌输主体队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新媒体以及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灌输方法受到挑战,灌输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灌输操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灌输的主体,灌输主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灌输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了灌输的效果。灌输的主体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术,精通灌输的要领。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6]。二是灌输的客体,灌输客体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了灌输的成败,要对灌输客体进行分析,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激发客体的求知欲,实现理论灌输的时代化、个性化和阶段化。三是灌输的内容,丰富有趣、有针对性的内容是主体对客体灌输的优势条件,影响着灌输的实际效果。四是灌输的方式,抛弃“你打我通,你说我听”的陈旧灌输方式,加强灌输的渗透性,实现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型传播媒介的结合,根据受众采取精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策略,是灌输方式创新的重要指向。只有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的双向并行,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讲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的论断。只有建立以主体、客体、内容、媒介为中心的灌输操作体系,才能提高灌输的实效,为灌输理论的发展开拓道路。

随着全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育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的“专制论”“无为论”“过时论”“否定论”等质疑将不攻自破。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制性,还是教育领域的非强制性都是灌输论独一无二的特征。陶德麟先生也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有理有据、富于启发的,不能混淆视听,将其与不讲道理的硬灌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锐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党性先进的纯度、能力提升的跨度[7],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