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轻液体敷料在眼周汗管瘤超脉冲CO2激光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3-08张金芝邢荣贵
张金芝,邢荣贵
1.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2.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汗管瘤是一组来源于汗腺的皮肤附属器的良性肿瘤[1],本病多见于女性眼睑周围,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和心理健康。该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系。慢性病程,一般无自觉症状,不需要治疗,治疗仅为美容所需要。如汗管瘤瘤体数目少时可以选用局部手术切除治疗或电解、激光治疗[2]。而手术切除治疗后会遗留瘢痕,反而更加影响美观,无法采用。汗管瘤的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彻底清除病变的汗管瘤瘤体组织,因汗管瘤瘤体深达真皮网状层上处,深度大约为(1.06±0.34)mm[3-4],欲彻底清除汗管瘤瘤体就可能损伤真皮中上层组织,使皮肤形成瘢痕等后遗症,尤其是眼睑周围皮肤组织菲薄疏松,治疗的深度不容易精准把握。治疗过于表浅则汗管瘤瘤体会残留;治疗过深,可能会遗留瘢痕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汗管瘤的治疗方法。超脉冲CO2激光能精准祛除赘生物。而伤口的湿性愈合能减少瘢痕形成,是理想的创面愈合方式[5]。感轻液体敷料不仅能使创面保持湿润环境,还能杀灭激光治疗术后可能污染的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能改善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本研究使用超脉冲CO2激光祛除汗管瘤瘤体后外用感轻液体敷料,这种治疗方法兼顾了治疗和美容要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汗管瘤的诊断标准[1],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35例眼周汗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6.5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6.5年;汗管瘤瘤体数目最少者双眼周共计7个,汗管瘤瘤体最多者双眼周共计15个。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汗管瘤瘤体未接受过治疗。(2)汗管瘤瘤体所在皮肤部位无其他皮肤疾病表现。(3)汗管瘤瘤体分散且可一次性祛除的病例。(4)能完成治疗并按规定完成复诊和随访者。排除标准:(1)瘢痕体质。(2)妊娠、哺乳期妇女。(3)光敏感者。(4)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装有起搏器等电动辅助装置的患者。(5)月经期的女性患者。(6)凝血功能障碍者。(7)患有急慢性传染性疾病者。
1.2 器材与药物
JC-100D 型CO2激光治疗机(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台。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规格10 mL∶30 mg,国药准字H21023203,沈阳绿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感轻液体敷料(江苏威克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规格:I 型/30 mL,产品备案号,苏泰械备20170086号),成分:奥替尼啶、聚乙烯醇和纯化水。
1.3 治疗方法及伤口处理
1.3.1 术前准备 (1)激光治疗前先向患者明确告知此次治疗的目的、治疗方法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外用麻醉药可能出现过敏等风险。(2)治疗前患者先自行面部拍照留存以备术后评价对比,判断治疗效果。(3)向患者交代术后术区皮肤可能出现红斑、水肿、感染、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瘢痕形成等可能性。(4)向患者详细交代术后创面护理知识、注意事项等。(5)患者同意并签字激光治疗同意书。
1.3.2 治疗方法 先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对目标瘤体进行表面麻醉,约40~50 min 麻醉成功后清除残留麻药,常规消毒,嘱患者闭眼,勿动。若治疗中需要暂停操作,需要举手示意。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的大小,选择超脉冲CO2激光的治疗剂量,对汗管瘤目标瘤体进行烧灼直至无肉眼可见的蜡白色或蜡黄色瘤体组织物,方可视为此次激光治疗结束。入选病例汗管瘤瘤体病灶均由同一个人操作完成,并且每个汗管瘤瘤体仅激光治疗1 次。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恢复期若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就诊。
1.3.3 术后创面护理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术后创面使用感轻液体敷料外涂,2 次/d,2 喷/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创面愈合一般需要7~10 d。一般患者术后2~3 d 可以结痂,7~10 d能脱痂,色素恢复大约需要1~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激光治疗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参与人员由患者本人及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组成。具体标准[5-6]:汗管瘤瘤体组织消失,治疗区皮肤基本恢复正常的肤色和质地为优;汗管瘤瘤体组织基本消失,治疗区皮肤仅留有少许的凹陷、色素减退、色素沉着斑为良;有汗管瘤瘤体组织残留,治疗区皮肤出现明显的凹陷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为差。
2 结果
入选的35例眼周汗管瘤患者中有30例患者共计452个瘤体完成了治疗、评价及随访,有5例患者失访。其中有404 个瘤体治疗区创面愈合后汗管瘤瘤体消失,治疗区皮肤基本恢复正常肤色和质地,评为“优”(89.38%);有22个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色素减退,有17个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色素沉着,有2个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的凹陷性瘢痕,共计评定为“良”有41 例(9.07%)患者;有2 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病灶仍有汗管瘤瘤体残留,有5个汗管瘤瘤体病灶治疗区皮肤出现明显的凹陷性瘢痕,无1例病灶出现增生性瘢痕,共计评定为“差”有7例(1.55%)患者。
3 讨论
汗管瘤又称汗管囊瘤或汗管囊肿性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青春期发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多增大,到达一定大小就不再长大。半数以上的患者发生于20~30 岁,女性多于男性2 倍[2],妊娠期、月经前期、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可肿胀增大[2]。汗管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发于眼眶周围区域,特别是眼睑,对称分布,散在或聚集成片,偶有痒感,个别患者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7]。汗管瘤属良性肿瘤,无恶变风险。损害为直径2~4 mm 的坚实丘疹,约针尖至绿豆大小,表面有蜡样光泽。女性患者汗管瘤瘤体颜色常较淡,质地中等硬度,而男性患者汗管瘤瘤体的质地常较软,数目为数个至百个以上,常常密集而不融合。可以并发粟丘疹和表皮囊肿。汗管瘤皮疹可以多年静止无变化。当过度劳累或免疫力低下时便可以增多增大。此外有文献报道少数患者在成年后皮损可以自行消退[8]。部分患者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长时间日晒时可有烧灼感、痒感,发生于外阴的汗管瘤表现更为明显。汗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需要与扁平疣、毛发上皮瘤、粟丘疹等疾病相鉴别。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多见于青少年,骤然出现,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等暴露部位,约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皮肤色或淡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常较多,密集分布,偶可见因搔抓形成的串珠状排列的损害。病程慢性,可以自行消失也可持续多年不愈,痊愈后一般不留瘢痕。毛发上皮瘤:分为单发和多发两型。多发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发型无家族史。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常于20岁之前发病,女性面部多见,正常肤色,约为针尖至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坚实的丘疹或结节,中央有凹陷,遗传型常幼年发病,孤立型好发于老年人。肿瘤发生后数年内逐渐长大,以后停止生长,亦无自觉症状。粟丘疹:是潴留性囊肿,起源于表皮或其附属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多见于女性,原发性好发于眼睑、颊部、额部,约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白色或黄白色坚实的丘疹,表面光滑,大小很少超过数毫米,挤之有白色米粒样物流出,数目常较多,触之坚实,也无自觉症状。汗管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来确诊[2]。正常的小汗腺是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盲端管状腺体,腺体部自我盘旋呈不规则球状,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交界处。导管垂直或弯曲向上穿过真皮到达表皮下端再进入表皮,在表皮内呈螺旋状上行,开口于皮肤表面。而汗管瘤是来源于小汗腺末端导管分化的错构瘤[6],其典型病理表现为嗜碱性上皮细胞索和囊状扩张的导管嵌于纤维性或透明硬化的间质内,真皮内汗腺导管的囊状扩张,管壁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内层细胞呈空泡状,囊腔内有无定形物质。汗管瘤瘤体位于真皮上部,可深达真皮中层[3-4],真皮上部可见多数嗜碱性上皮细胞聚集成小团块,细胞可呈圆形、卵圆形,此点与其他汗腺肿瘤不同。最有特征性的表现是一端呈导管状,另一端为实体条束状,形如逗号或蝌蚪状[2]。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分布可将汗管瘤分为3 种类型:(1)眼睑型。最为常见,多见于女性下眼睑周围皮肤,发育期或其后出现。(2)发疹型。多见于男性青少年,成批发生于躯干部、上臂屈侧皮肤。(3)局限型。发生于外阴及阴蒂、阴茎,称为生殖器汗管瘤,损害为粟粒大的扁平丘疹,正常肤色或淡褐色,有蜡样光泽,质地中等硬度,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密集,不融合,无自觉症状,但发生在女阴者常有剧痒;发生于手指伸侧面的称为肢端汗管瘤。3 种临床类型的汗管瘤组织大致相同。每一种类型的皮疹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两三种皮疹并存。汗管瘤是增生能力弱的良性附属器肿瘤。如诊断明确,除非患者要求治疗,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发生于眼睑周围的汗管瘤,因影响美观,患者往往积极主动要求治疗。汗管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瘤体组织,因为汗管瘤皮损的病理改变在真皮层,且皮损数目一般较多,治疗时宜小心、仔细,以免产生瘢痕等毁容性并发症。目前为止汗管瘤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激光治疗、电干燥法、液氮冷冻治疗以及各种联合治疗等物理治疗手段[9],均存在遗留瘢痕等后遗症,患者无法接受。激光治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10],是彻底清除汗管瘤瘤体的理想治疗方法。
CO2激光为肉眼看不见的远红外线,波长为10 600 nm,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用原光束或聚集后对病变组织进行烧灼或切割,组织对其吸收没有选择性[11]。红外线可以被水分完全吸收,而皮肤织中含水分高达约70%以上,所以CO2激光束在组织中的传导距离很短,仅约0.2 mm,其能量的97%均能被靶组织所吸收[11]。因而CO2激光对组织的破坏和切割能力可以精确地局限于照射部位,对临近组织损伤却很小,临床应用时可精确掌握治疗的深度和范围[11]。眼周皮肤菲薄疏松,治疗的深度需要精准地把握。汗管瘤瘤体的清除容易伤及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遗留永久性肉眼可见的凹陷性瘢痕,但如果清除汗管瘤瘤体周围正常组织有限,激光术后遗留的凹陷性瘢痕可以在人类眼睛分辨率之内,一样可以达到美容的治疗效果[5]。而超脉冲CO2激光波长仍为10 600 nm,以脉冲波形式输出,脉宽窄,穿透组织的深度在20 μm 左右,可见超脉冲CO2激光比CO2激光更适合汗管瘤的烧灼治疗。超脉冲CO2激光精准祛除汗管瘤瘤体后留下缺损区,创面愈合的好坏决定治疗的成败,因此寻找一种激光术后能促进组织再生并能减少瘢痕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否则达不到治疗和美容的目的。曾颖等[12]提出了光电治疗祛除病灶后立即保护创面的垂直面上的表皮皮肤不受损伤,有利于创面的愈合。本研究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术后立即创面局部外涂感轻液体敷料,共观察30例眼周汗管瘤患者452个汗管瘤瘤体,其中404个汗管瘤瘤体消失,治疗区皮肤基本恢复正常的肤色和质地,22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色素减退,17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色素沉着,仅有2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的凹陷性瘢痕,2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病灶有残留,5个汗管瘤瘤体治疗区病灶出现明显的凹陷性瘢痕,无1例病灶出现增生性瘢痕。这些说明汗管瘤瘤体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术后应用感轻液体敷料疗效优异。因为感轻液体敷料既可以为伤口提供一个密闭湿润的环境,还可以促进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成,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和创面上皮化,加速伤口的愈合。此外感轻液体敷料的主要成分奥替尼啶,能杀灭细菌、真菌、病毒,所以感轻液体敷料除了能减轻激光术后局部肿胀,加速创面的愈合,还能预防激光治疗术后创面继发的感染。本研究证明了感轻液体敷料用于激光治疗术后疗效明显优于现有文献报道的其他激光治疗术后用的各种敷料。
综上所述,超脉冲CO2激光精准祛除汗管瘤的瘤体后及时使用感轻液体敷料外用,既能加速伤口愈合又能预防激光治疗术后的继发感染,皮肤恢复良好,治疗效果达到患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