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及其应用探究

2023-03-08冉小先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运河

冉小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无锡被称为“水乡泽国”,河湖密布。3 200 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为了让位给三弟季历,带着二弟不远千里来到当时的“荆蛮之地”无锡梅里,泰伯不仅把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梅里,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带领当地人们开挖了伯渎巷和九条支流、河浜,用来灌溉和运输[1],这就是最早的“人工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江南地区,主要是把原有河道和运河贯通起来,实现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人才沟通和交流。历史上,借助大运河,无锡成为饮誉南北的布码头、盛极一时的米码头、驰名中外的丝码头、活跃经济的钱码头,号称“小上海”,还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了无锡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在水系发达的无锡,今天依然是“黄金水道”,发挥着重要的排涝、灌溉、供水、航运功能,除此之外还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文化及经济功能。

1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分析

大运河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伟大工程,是人们应用生活和生产经验发挥创造精神的杰出成就。2014 年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 个世界遗产项目。遗产项目包括大运河串联的8 个省、直辖市内27座城市的27 段大运河河道遗产,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 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 011km。无锡段列入世界遗产的有清名桥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整,文物古迹相对密集。无锡的运河两岸保留了诸多名胜古迹,如水弄堂、南水仙庙、天主堂、妙光塔、清名桥、黄埠墩、南禅寺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无锡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运河两岸集中了近代工厂建筑(茂新面粉厂、鼎昌丝厂)、名人故居(顾毓秀、荣德生、陆定一、钱钟书、张闻天、秦邦宪、薛福成故居等),积淀了深厚的吴地民情民俗(庙会、民谣、河灯、传说、龙船会、惠山古镇祠堂群等);大运河沟通了太湖和长江水系,形成得天独厚的水乡风情。

1.1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

无锡段大运河有“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美誉[2],北起黄埠墩,江关分流,西南支流经西门桥、西水墩、跨塘桥,南至下甸桥,东北支流经莲蓉桥,出羊腰湾,至跨塘桥与西南支流合流,包括了北塘、城东、城西、南长四个小段以及黄埠墩、西水墩两个小岛,全长14km[3]。

美学价值包括运河呈现出来的自然生态美、劳动创造美、人文和谐美等。站在运河边上,扑面而来的壮阔之美、活水清水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船舶穿梭忙碌之美、两岸交通繁忙现代之美、人与自然亲密和谐之美。中国大运河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采用线性遗产+景观遗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其中的景观遗产。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市中心南端,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核心,北起南禅寺,南至水仙道院,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至定胜河沿线,占地面积52hm2[3]。2006 年5 月全国政协组织考察京杭大运河时,有委员称无锡古运河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它的价值就是从整体上保留了一种历史风貌特色,而这种历史风貌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复制的。牵头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以拉开大运河申遗序幕的罗哲文先生称南长街清名桥段是“大运河最精彩、最繁华、最令人怦然心动之处”[4]。街道紧挨着河道两侧,街道中有滨水界面,建筑沿河排列,展现了良好的连续性,视野开阔打破了传统街巷的封闭感;河面上,小桥流水优美至极;沿街绝大部分建筑建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少量明、清古民居,以木材、青砖、白墙搭配青瓦为主,形成白墙黛瓦坡屋顶的统一风格,建筑以一到两层为多,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为1~2,空间尺度比较宜人[5];建筑中传统民居搭配妙观、南禅寺、古塔、府衙、薛南溟旧居、祝大椿故居等,展示了极具江南特色的水弄堂风情和无锡特色城市文脉。

清名桥是单孔石拱桥,造型古朴、坚固结实,远远看去桥的独拱和水中倒影合成整圆,虚实之间美轮美奂,物理力学与艺术美学融为一体,承载着岁月,见证着历史,成为水上活的博物馆。站在桥上,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风俗的艺术画廊,听橹声依呀,耳边不时传来吴地特有的评弹丝竹、吴歌、锡剧、无锡景调和道教音乐,无锡景调是流传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民歌,传唱最多的是《无锡水韵》,歌词内容是无锡地区的风景建筑、古迹特产、水、风景,伴奏中加入昆曲、评弹、锡剧、变奏爵士等元素,配器中加入琵琶、古筝,深受大众的喜爱。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北京首映礼上,十三位婀娜多姿的女子现场演唱《秦淮景》(无锡景调的地方调),一出场,江南文化对江南人的凝聚力便被唤醒、忆起,乡愁也悠然而生。

1.2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

无锡段大运河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厚,已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文脉之一。无锡段大运河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元代大运河弃曲取直沟通京杭大运河后,凝聚了运河开凿、疏浚、贯通、管理、运输等科技文化、管理文化、漕运文化,积淀了丰厚的诗词文化,汇聚了中华内外的饮食文化、教义文化、风土习俗、思维审美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运河文化的高度评价:“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①。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总书记对大运河人文价值的最大肯定,大运河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大运河体现了先人们的智慧,是人们利用天然河道和生活经验开凿、疏浚、贯通、管理的,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无锡段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早了几百年,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发生地,用于灌溉、应对水患等,体现了本乎时势的智慧,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无锡志》记载,无锡段运河历史上多次疏通、维护,出现了著名的治水专家黄歇等,其中涉及到水运技术、引水技术、蓄水技术、防灾技术、闸坝技术、桥梁技术,这些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这是世界上的其它大运河无法比拟的,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还有5段运河,分别是加拿大里多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美国旁特基西斯运河,这些运河历史较短仅有二三百年,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开凿的,无论从时空跨度、其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还是历史价值来看,都是与中国大运河无法相提并论的,大运河文化是今天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

无锡段运河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诗歌文化。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泰伯“谦让”故事与精神,历史上被诗人们广为传颂,唐朝皮日休写下“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陆龟蒙做诗“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肯定了泰伯的高义之举;北宋范仲淹著《泰伯祠》“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蒋堂在《泰伯庙》中写道“隐德昭来世,遗祀传斯民”赞美了泰伯谦让精神。运河边上的惠山古镇气魄宏大,建筑和遗址共计118座,蕴含着纯厚的祠堂文化,是无锡文化甚至是江南文化的根与魂,惠山祠堂群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蕴含的“家国同构”文化让人景仰。祠堂也留下了诗人们的墨宝,苏轼在《无锡道中赋水车》写道“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泊舟无锡雨止遂游惠山》写道“天教老子不空回,船泊山根雨顿开。归去江西人问我,也曾一到惠山来”。清代诗人杨伦在《棹歌》描写到“万斛龙骧衔尾开,樯乌樯燕喜徘徊。蜀山窑器名泉酒,个个船来买一回。”康熙《无锡县志》一共收录了36位作家的39首无锡段运河诗歌,涉及到的地方有五牧、黄埠墩、芙蓉湖(今已不存)、梁溪(无锡人“母亲河”)、溪山胜概楼、望亭、泰伯渎、新安驿、无锡,其中唐代7 首、宋代6首、元代13首、明代10首、清代3首,其中无锡本地诗人有唐代李绅、元代倪瓒、明代华察、王立道、秦植、清代刘雷恒,外地文人有白居易、罗隐、皮日休、范仲淹,诗歌有《吊五牧》《过无锡》《无锡道中》等[6]。

1.3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拥有大量近代工商业遗产是无锡段运河遗产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开始产生。先后形成杨氏、荣氏、周氏、薛氏、唐程、唐蔡六大工商业资本集团。他们的工厂几乎都开设在运河附近,促进了无锡经济发展,民国初年无锡有“小上海”之称。运河之畔谱写了浓郁香醇的近代工商文化的辉煌篇章,使得无锡工商业在全国经济排名位居前列,至今还可以在运河沿岸看到许多工业遗产陈列[7]。无锡生丝产量占据中国半壁江山,获得了丝码头之称,清名桥附近的永泰丝厂是其中的典型。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且在宁波和洛阳与丝绸之路交汇,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将陆地、海洋、草原、沙漠、丝绸之路联系成一个环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通道,无锡运河是整个贸易通道中的一环。民族工商业者开放融通,利用便利的交通把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参加万国生丝博览会,在外国开公司直接销售生丝。无锡民族工商业者们不仅办实业,还修路架桥、著书立说、兴办教育以回报乡梓,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务实奋进,形成了特有的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等的民族工商业文化和爱国精神。

1.4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

无锡与其说是运河穿城而过,不如说是因运河而生,无锡段的运河最为繁荣,通航时间最早,是因为开凿、疏浚更多的是利用天然水系,这是人类认识利用保护自然的例证,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利用自然实现安居乐业。

无锡的太伯渎在运河历史上是开凿最早的一段,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水利史专家武同举先生指出“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8]。太伯渎的开凿据传是太伯利用吴地水系较多的特点带领当地人们“开泾凿渎”而成,“于是治城郭以为卫藩,穿浍渎以备旱潦,尚端委以治周礼”。(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糜豹奉诏修建泰伯墓所写的《泰伯墓碑记》),其中“穿浍渎”说的是太伯渎开凿所使用的方法,通过勘查,利用水系众多的特点,打通众多水系,沟通“蠡湖”“太湖”,形成太伯渎,用于农田灌溉、物资运输、防洪排涝[9]。相传泰伯利用自然条件顺势而为开挖了“一渎九泾”的水利排灌系统,“一渎”即为泰伯渎(又称太伯渎、伯渎河、伯渎港,简称伯渎),“九泾”即为泰伯渎两侧的香泾、洋泾、龙泾、梅泾、界泾、毛家泾、跨长泾、鸭沙泾、啸傲泾九条支河。今天的无锡还有“一弓九箭”地的说法,历经几千年,这个系统仍然在今天发挥作用,可见顺乎自然[9]。元朝王仁辅编篡的《无锡县志》卷二《山川》则记载了后世先人们利用智慧和经验进一步疏浚、改造、拓宽运河,做到水旱无虞,百姓利之:“太伯渎……西枕官河、东通蠡湖(今漕湖,当时还是成片湖荡沼泽),入平江界,岁久淤塞。唐元和间刺史孟简浚之……”[8]

历史上黄歇对无锡段运河的治理也充分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秦庄襄王二年癸丑,春申君徒封江东,城故吴墟”(南宋《咸淳毗陵志》载),其中的吴墟即梅里泰伯城,黄歇治理芙蓉湖,芙蓉湖亦名无锡湖,“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写西野。”“以为陂”意思是加筑岸堤,“以东到大田”意思是引湖水东灌大田,南注太湖,“以写西野”形成部分湖区圩田,这是综合治理芙蓉湖的案例,初步整合了水的运输、泄洪、抗旱与灌溉功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黄歇治理无锡水患有功,当地以他姓名命名一些路和巷子来纪念他的功绩,其中有“黄埠墩”“春申涧”“春申路”“大王基”“黄田港”“黄山”等[10]。

2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的应用

2.1 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的期待“水涨船高”,美好生活不仅表示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在更美好的环境、更充实的精神、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更和谐的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运河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承载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建设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更高的文化自信、对更富足的生活等的追求。

大运河的美是几千年来人们用勤劳和智慧沉淀下来的美,是一种深厚的美、自然的美、广阔的美、流动的美。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展示大运河的美,吸引年青一代参与大运河保护,引导青年一代做运河美的使者,保护和弘扬运河的美,实现运河美学价值。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运河,打造运河交流平台,开展运河合作项目,讲好运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随着旅游、互联网和各种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是运河故事讲述人,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信决定人们是否能够讲好运河故事。为此,开展社区运河文化活动,包括摄影比赛展览,游运河品美食,传统技艺锡秀、竹刻青、惠山泥人制作过程展示,搭台表演锡剧、吴歌、无锡景调,自发编排、演绎运河情景剧、历史掌故、歌谣诗赋表演比赛等,形成“声色味俱佳”的立体感官体验,调动运河周边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活动的影响,展开和企事业机关单位、大中小学等单位合作,使活动的开展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不断开拓创新形式,把大运河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提升运河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2.2 培育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

由于运河的沟通作用,在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繁荣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所以在今天更要发挥运河有助于培育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的密切合作。

运河造就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相似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培育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历史上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的发达,以及粮食、棉花、丝绸等生活和军事物资的南北航运,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了相似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言思维、民众心理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促成了长江三角洲的共同体意识。近代,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便利的交通、相似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中国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整个民族工商业群体开拓创新回报乡梓的行动在经济协同上、文化理念上、精神意识上进一步造就了长江三角洲的共同体意识。历史是今天的教科书,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一方面要借助历史上形成的该区域深厚的共同历史文化、精神和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通过搭建大运河经济、文化、生态、科技、创新等合作平台和构建合作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构建长三角产业集群,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地方高校尤其是面向地方为地方发展提供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的事业中,以地区运河文化、运河精神、运河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同创造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辉煌。

2.3 沟通中国和世界经济与文化

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同世界的合作,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讲究合作共赢,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理念需要官方和民间、政府和企业、普通民众持之以恒地传递给全世界。

历史上,大运河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沟通,通过运河,国外的使团来到中国,中国的使团出使到世界上诸多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物资的交流,文化的互鉴以及经济的共同繁荣,大运河的历史见证着中国和合融通、共同繁荣的理念,这些是有大量的书籍、诗歌、文学、影视作品印证的,这种刻在基因上,流淌在血液中的和合文化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在今天中国和世界上运河国家,携起手来举办了各种运河文化活动,运河体育赛事,其中既有官方的又有民间的,给世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了解世界的机会,各方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交流互鉴。对此,地方政府应该组织更多更优秀的活动,邀请中国更多的城市、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展示中国美丽的城市乡村、和谐奋进的社会、欣欣向荣的生活。引导更多的普通民众、网红、高校大学生参与进来,在互联网和多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要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话筒,把美好的中国和中国理念通过运河故事、运河活动、运河风景、运河形象展示给世界。

3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应用原则

3.1 新时代价值应用的活态原则

“活态遗产”是指“至今仍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遗产,包括历史工程(如大运河),历史城镇、村落,历史园林(如颐和园),文化景观(如哈尼梯田)等”。这主要是从功能性角度来分辨,“活态遗产”是与“静态遗产”相对的一种遗产类型。“活态保护”“活态化”,其核心是活化利用,意为既要保护遗产的原始属性,也要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充分利用[11]。活态应用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就要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充分利用现代手段,“突出特色、挖掘优势、形成品牌”。

大运河无锡段是大运河中的“黄金水道”,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排涝、灌溉、供水、航运功能,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大运河传承与保护的手段也要依靠人民,调动广大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活态传承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增加大运河航运以外的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生态,航运+旅游,航运+文化,航运+体育赛事,航运+百姓生活等,让运河遗产活在当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运河保护和改造项目要深入运河周边居民生活调研;举办活动要加强同大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联系,让更多人了解运河;培养更多亲近运河热爱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使者,要注重用人的故事、美的教育感染人们。在学校培养一批懂运河、爱运河的老师和学生团队,扎根传承下去。特色、优势和品牌是大运河传承避免雷同,活态传承的重要策略。与众不同的美学价值、特色的工商遗产、惠山古镇特有的祠堂文化、诗性文化,“两园三带十五点”的特色运河文化带是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托。活态传承要把原有特色“盘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创新,利用互联网、VR、AR等技术,让古代的大运河和新时代的大运河活跃在各种媒体上,全方位的吸引老中青少受众。

3.2 新时代价值应用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遗产,并不是纯粹的保护,单纯的保护不利于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是保护应有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实现“活起来”的重要方法就是对大运河遗产的充分运用,对大运河无锡段遗产新时代价值充分发挥。

无锡作为大运河上的重镇,以“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和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依托,切实发挥运河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实现它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培育长江三角洲共同体意识、沟通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时代功能。运河被学生们所“用”,从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运河的种子,增强对运河的亲近感。注重品牌打造,在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中、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运河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讲好思政课、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中增加运河项目,用项目和资金带动团队,通过评比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强化项目品牌,培养出运河文化传帮带人才。把运河遗产中传承的文化和历史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中,有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坚持充分调动百姓参与积极性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要和地方相配合,高校和地方良性互动,一方面增强地方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有所依托,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走过场,要坚持知识传递、现场感受、调查研究、辩论辨析、服务地方等全方面展开。

4 结语

大运河新时代价值需要不断的去认知、挖掘和应用,无锡作为运河沿线上的重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活态传承,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大运河无锡段的价值传承,让大运河文化熠熠生辉。

注释:

①1972 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版《行动指南》,其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赫然在列。

猜你喜欢

大运河无锡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