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及检验

2023-09-14汪余慧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检验

李 静,汪余慧

(1.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合肥 230601;2.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双重政策叠加效应作用下,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社会等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6 年底,中国高铁总运行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总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高铁制造技术仅次于德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交通的快速发展带动人口的快速流动,早期的人口流动一般是劳动力人口流动为主,在经济水平提升的进程中,人口流动形态逐渐转型,由先前单一普通劳动力流动转向普通劳动力与人才流动的多元化形态[2]。当前中国已经从高速发展态势向高质量发展态势转型,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具有更大的需求。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流动对人才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及收入分配结构及产出波动、就业波动、价格波动等维度上面。同时人才集聚程度必然对结构优化有作用,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比如人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居民消费升级[3],消费水平提升会引致经济发展规模提高。此外,人才规模存量高低是创新能力高低的映射,地区人才集聚度越高,地区技术创新优势越明显,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会更高。学术界对此类问题有进行深入研究,但关于人才会通过什么渠道来促使结构优化的研究尚不足。因此,分析人才流动如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深远意义。

1 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1.1 文献回顾

1.1.1 关于人才流动的相关研究

霍娜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制度情况,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得出我国人才流动制度升级是随着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的[4]。靳军宝等利用2014-2019年我国跨省中高层人才流动数据研究省际流动复杂网络关系,发现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科技人才主要迁移地在北上广、江苏省及四川省行政区[5]。刘先红利用收集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流动数据构建高层次人才流动网络,研究高层次人才流动特征,结果发现人才流动规模在地区上存在异质性,北上广江苏是高层次人才主要集聚地,整体上人才流动存在空间集聚性[6]。李学明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人才流动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向年轻队伍倾斜,人才区域流动性比较强,人才流动政策导向作用效果明显[7]。

1.1.2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李鲁等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渐趋合理化及高级化的历史进程[8]。顾剑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质量绿色发展均具有正向显著性和空间集聚性,且产业结构升级对周边城市有正外溢性[9]。佟孟华等研究发现金融会通过发展对生产要素相对成本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微观主体在产业投向上面进行重新权衡研究[10]。牛君等[11]、邱丽[12]及何维达等[13]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周建军等研究产业结构、房价波动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情况下会导致经济的结构性减速[14]。肖必燕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15]。

1.1.3 关于人才流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才流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主要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力,人力资源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发展社会事业必要的劳动力,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技能和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人,和一般人力有一定区别[16]。

牛旻昱等以人力资本视角去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变迁有重大作用[17]。蔡文伯等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利用面板数据研究教育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效果并不显著[18]。陈朝阳等等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19]。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上认同人才流动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但大多学者研究的数据样本侧重于省级维度,从地级市维度进行实证验证,并且以人才流动作为切入点的文献非常少。

1.2 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理

1.2.1 人才流动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人才流动会促进人才加速向城市集聚,由于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城市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发现更多的可替代性资源,减少资源损耗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替代性产品,产品成本也相应降低,产品的更迭会引致需求侧变动,从而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促进城市产业集约化,这种变化的动因是生产要素投入比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得以改善。此外技术水平的改善还会促进新生产业显现,比如高成长型企业,进而更进一步促进产业分工更加细致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

1.2.2 人才流动通过产业集聚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人才是生产中关键的生产要素,人才流动会加速地区人才集聚,人才聚集程度高会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创新能力强,在生产岗位上能为生产提高效率,使得企业专业化程度提高,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人才流动在促进人才集聚的同时,会进一步改变产业劳动力结构,在同等条件下,在各产业之间人才增加比其他普通劳动力增加能获得更高的产值,就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程度来说,高端产业比中低端要深,可见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正向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流动在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人才集聚,进而在产业结构上产业集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3 人才流动通过市场化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面临新阶段发展目标,各地开始制定一系列引人引智政策,促进人才流入,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确保自身能在人才引进上面有巨大优势。然而,如果市场化机制不健全进而会制约人才引进[20],市场化程度低会在无形中不利于人才流动,给人才流动带来隐性壁垒,从而不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非常大的损失,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消除这些隐性壁垒,加速人才流动规模。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提高市场化就业[21],能有力推动经济高效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采用以下基准回归模型来研究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上面公式当中cygjhi,t表示i城市第t年产业结构升级,rcldi,t表示人才流动,表示的是i 城市t 时期人才流动效果,其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cortrol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财政自主权(czzzq)、信息化发展水平(xxhsp)、城镇化水平(urban)、平均工资(pjgz)、高等教育规模(gdjygm);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αi表示模型的待估计参数。

2.1 被解释变量及其测度

产业结构升级: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cygjh)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代理变量。借鉴徐德云等的处理方法,对三产业进行赋值处理,对第一产业赋值为1、第二产业赋值为2、第三产业赋值为3的处理方式,对三产业按照产值的占比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得出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指标[22]。

2.2 解释变量及其测度

人才流动(rcld):在现有文献中,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度量方式进行衡量,赵艺利用人才流动率作为人才流动效果分析方式[23]。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能性,本文利用从事科研行业人才数据测算的指标作为人才流动效果的衡量方式。

2.3 中介变量

产业集聚(cyjj):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专业化,伴随着规模效应,能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由于区位熵指数能比较准确反映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格局,本文借鉴肖海蓉将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区位熵指数作为城市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代理变量,具体计算是该市二产产值比重除以该省二产产值占比[24]。

技术创新(jscx):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下,技术创新能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利润水平。技术创新衡量方式多样化,在研究中技术创新一般很难进行直接衡量,为此需要进行寻求代理变量,城市专利授权数可以体现一个城市创新水平,在此利用城市专利授权数作为技术创新的度量方法。

市场化(sch):市场化程度高可以促进人才在不同行业、产业、部门之间高效率流动,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参考樊纲[25]从五个维度来衡量市场化水平,具体将从非国有经济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产品市场发展水平、要素市场发展程度以及市场服务环境五个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测算出各种基础指标权重,最后加总成市场化指标,具体的五个维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市场化指标及度量方法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2.4 控制变量

财政自主权(czzzq):地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方向通常会由当地财政政策引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有必要将财政纳入研究框架。因此,本文参考余泳泽等利用财政预算内收入占财政预算内支出作为财政自主权的度量方式[26]。

信息化发展水平(xxhsp):信息化发展水平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本文借鉴丁一兵等利用互联网用户人数和手机电话用户加总的方式衡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27]。

城镇化水平(urban):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也在不断深化,城市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的提升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保障。本文参考余泳泽等利用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镇化水平[26]。

平均工资(pjgz):薪酬是影响人才工作质量及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地区为了促进本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提高人才福利水平的同时,制定了很多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薪酬激励政策,同时伴随着的是人才加速流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王金营等采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衡量城市的工资水平[28]。

高等教育规模(gdjygm):高等学校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高等院校中集聚着丰富的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性人才,对于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利用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城市每万人的比重作为高等教育规模的衡量方式。

2.5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利用的是2004-2018 年中国25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面板数据,对于数据样本缺失比较严重的,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剔除。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研网、《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年鉴》及其他各种网站等。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由于面板数据能综合体现对象在时间序列及横截面上的演变规律。对此,本节将利用2004-2018 年中国258 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为了消除人才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双向关系,因而本文拟用2SLS 来对模型进行估计,以此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对于相关的工具变量的选取,考虑到滞后一期的人才流动和当期的人才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本文选取人才流动滞后一期作为人才流动的工具变量,这能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由表3回归结果可知,表3中第(1)列到第(6)列是在利用人才流动滞后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由表3 中回归结果可得,第(1)列表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第(2)列及第(3)列是加入财政自主权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结果依然显著,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作用效果比没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要更强,在人才流动变动一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加入信息化后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百分比多了0.003。第(4)列、第(5)列、第(6)列是加入城镇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后回归得到的结果,结果显示显著性并没有改变,并且在人才流动变化一个百分比的情况下,加入控制变量作用效果都比没加入控制变量的强。由上述分析结果可见,人才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是正确的,在实证上得到验证。

3.1 稳健性检验

上述研究结果是基准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本节将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此来检验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具体估计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稳健性检验

表4 是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度量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的稳健性分析,由上面回归结果第(1)列可知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表4中第(2)列是加入财政自主权后进行实证回归得到的结果,由表4 中回归结果可知,人才流动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没有改变,同样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4 中第(3)列是在加入信息化发展水平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结果,由结果可知,人才流动同样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第(4)列、第(5)列、第(6)列在加入城镇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由上述回归结果可见,在改变被解释变量度量方式后,得出的结论与前文分析基本一致,由此可知,该模型经过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是正确的。

3.2 机制检验

本节将对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待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上面式子中Mi,t表示中介变量,代表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市场化三个变量,在具体分析时具体以二产产值区位熵指数、专利授权数、市场化指数来进行度量,若人才流动能通过三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可以通过α1、β1、δ1系数来判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由公式中α1显著,据此进行下一步研究分析,如果β1、δ1都是显著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介验证是正确的,但是假设β1、δ1两者中间至少有一个不显著,则需要进行sobel验证,如果sobel检验统计量显著,则表明中介验证也是正确的。

表5第(1)列是人才流动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人才流动通过产业集聚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是正确的。进一步从控制变量视角分析,无论是财政自主权、信息化水平发展、城镇化、平均工资、还是高等教育规模上来看都是显著的。表5中第(2)列是人才流动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检验,从上面研究结果可知,由于验证结果是显著的,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可见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进的。表5中第(3)列是人才流动通过市场化来进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检验结果,由表5中结果可知,验证结果非常显著,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三个机制检验结果初步表示前文所述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三个机理分析是正确的。

表5 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机制检验

表5中第(4)列、第(5)列、第(6)列是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衡量方式的情况下,对待验证的三个机制渠道再次进行的稳健性验证,由上面表5中的结果可知,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衡量方式、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管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化都非常显著,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由上文研究结果和稳健性检验可知,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三个机制是正确的。

3.3 异质性分析

3.3.1 基于区域维度进行异质性检验

表6中第(1)列、第(2)列、第(3)列分别是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人才流动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要素禀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技术、人才、金融等都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人才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才会不显著。然而,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在中部地区是促进效应的,并且中部地区通过了1%显著,进一步每当人才流动变动一个百分比情况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变化0.048个百分比,这说明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人才的流入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同样通过了1%显著性,并且每当人才流动变动1个百分比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变化0.039个百分比,由于西部地区与中东地区相比较,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程度及利用效率存在很大的不足,产业种类通常情况下传统产业比重比较高,新兴产业比重比较低,因此,在人才流入的条件下,对于提升西部地区技术水平提升进而推动产业高效升级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控制变量来看,对于东部地区仍然不显著,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财政自主权在1%水平上显著,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显著,城市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都在1%水平上显著,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财政自主权、信息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均通过了1%显著性,这说明西部地区政府政策、信息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薪资水平以及教育规模都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引进的情况下,对于促进地区发展有显著作用。

表6 基于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检验

上面表6 中第(4)~(6)列是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衡量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的实证检验,由上面表6 的结果可知,在改变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方式的情况下,人才流动对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不显著,然而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分别在1%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与前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确实存在区域异质性。

3.3.2 基于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维度的异质性检验

表7第(1)列、第(2)列是对城市进行分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两个等级进行的异质性研究,由上面的表7可知,人才流动对于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不明显,然而,于非省会城市而言,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是正向的,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从省内区域来看,通常情况下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金融、技术各种经济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会不显著,然而对于其他省内非省会城市而言,由于资源禀赋丰富,发展程度不深,在人才流入态势下对非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会更加明显。从控制变量来看,人才流动对于非省会城市在财政自主权、信息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上都一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可以说明省内非省会城市在财政自主权、信息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平均工资、高等教育规模都处于进步的态势下,人才流动对于非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

表7 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异质性检验

上面表7第(4)列、第(5)列、第(6)列分别表示的是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度量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的实证研究。由上面的表7中内容可知,在改变衡量方式情况下,人才流动对于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不显著,但于非省会城市,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同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确实存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异质性,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整体上来看我国城市区域人才流动有助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且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在加入若干控制变量仍非常显著。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正向促进作用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正向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省会城市都不明显,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通过对人才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得出人才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途径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市场化水平。

4.2 政策建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非常大,教育投资带来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并且教育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也非常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省内非省会城市的支持力度,特别应该在财政上加大对教育的支持,提高当地城市教育普及率及升学率,使得更多人能学到更多的技术技能,更进一步推动城市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工作环境质量、福利待遇水平、人才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可能性等对人才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首先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向有利于西部地区人才流入的方向倾斜,使得西部地区本土人才能留得住,外地人才引得进,其次地方政府可以从住房、医疗等环节着手,实施利于人才引进的住房政策,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吸引力。

国家宏观层面应该根据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支持,特别是信息化普及率、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等,从而引导更多创新要素流向中西部区域,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国家宏观层面东中西部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地区政府可以制定利于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并联合本土企业设立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地方薪资水平,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产生很强的外部性,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回暖与升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