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运河无锡段非遗数字传播研究

2023-03-07吕国伟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非遗新媒体

摘 要:大运河非遗是我国的文化和艺术瑰宝,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流量+文化”“非遗+跨界”“品牌+文创IP”“官媒+自媒体”等传播形式的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推动非遗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创新的传播机制对突破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局,促进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规模化、专业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段;非遗;新媒体;数字传播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运河沿线非遗艺术形式数字化构建研究”(2021SJA0995)研究成果。

大运河非遗分布在大运河文化带上,与运河沿岸人们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现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精神、礼俗,世代以身口相传而得以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符号[1],成为维系情感的文化纽带。大运河无锡段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文化特征,拥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留青竹刻、无锡精微绣、锡剧等各级非遗361项,众多非遗项目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传播渠道不畅、受众有限、后继无人等多种困难,如何适应新时代,通过新媒体数字传播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能够提供多样化、交互式的数字传播方式,其中新媒体是数字传播的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2]。新媒体传播媒介擅长运用快节奏的视听语言,以创意手法和年轻化视角呈现传播内容,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算法等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受众信息接收体验,提高其传播力。

一、新媒体特征与优势

新媒体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数字形式于一体,具有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交互性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传媒行业快速发展。

新媒体信息存储和传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能够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快速有效的影响。其个性化突出、群众参与广泛、信息更新及时、表达方式多样化等优势,使信息传输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突破。

二、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方面,新媒体可以使受众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传播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的优质内容,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以大运河无锡段这一非遗项目为例,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是地方文化的产业发展,都需要通过各种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展示地方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运河非遗为主要内容,运用无人机、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生动,展现了大运河无锡段的江南文脉、非遗雅韵,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实时直播、推送,提高了观众参与度,给观众带来沉浸式、多元化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集中宣传非遗文化,相关部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等理念。无锡针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多种“非遗+”保护措施,如在惠山古镇、拈花湾、清名桥古运河等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展了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留青竹刻、无锡精微绣、锡剧等非遗项目展示活动,除了提供现场体验,还借助数字传播的新模式,通过非遗网站、非遗公众号、非遗短视频、非遗直播间等传播渠道,将上述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制造工艺、文化特点等内容进行呈现,加深了公众对非遗的了解,提高了公众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算法机制可以实现非遗内容的有效分发,通过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加强互动的方式,加深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借助社交力量不断拓宽非遗传播半径[3]。新媒体使体验基地成为人们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的重要场所,不仅起到了引流的作用,而且为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新思路。

三、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一)“流量+文化”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文化传承,作为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非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传统媒体以静态传播为主,形式不够新颖。目前,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渐式微,导致非遗的传统传播模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流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点赞、转发、评论等数据,可以了解受众的偏好与兴趣,进行传播内容的精准推送。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 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非遗流量的日益增长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弘扬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运用新媒体的流量,传播优秀非遗文化,成为非遗传播的必由之路。

(二)“非遗+跨界”

传统介绍类、展示类的非遗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必须创作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以抖音为例,平台上点击率较多、话题参与度较高的内容多为“非遗+生活”“非遺+文化”“非遗+旅游”“非遗+二次元”“非遗+游戏”等跨界组合的形式。如作者“铁兜”的“家庭日常”、“兰云堂”的“春游”“秋游”等话题。新兴的“非遗+二次元”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如“匠人集”作品中用木雕做手办的视频,“可莉的游戏日记”的“纸片”“二次元”话题,用纸刻做动漫人物。动漫《从前有座灵剑山》与绛州木版年画、山西大漆等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将传统手绘技法与动画制作技术相结合,使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艺术。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提升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跨界合作创作出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非遗衍生品,优化非遗产业链。跨界合作是无锡非遗传播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三)“品牌+文创IP”

非遗传播的核心是文化再生产,通过文化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符合文创IP的特征。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文化科技融合2021 迈向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报告提出:“文化要素化作为数字文化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是指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数字传播工具等方式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形态的生产要素,注入更多行业的生产要素之中,成为更多行业的标准配置,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推动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这条路径是非遗文化产业化比较成功的做法,以文创品牌NANIMOMO为例,该品牌是无锡地区非遗“活”起来的典范。NANIMOMO来自无锡方言捺泥模模,是泥人的意思。在2020年以前,无锡惠山泥人造型相对传统,缺乏现代传播手段,导致销售受困。而2020年以后,惠山泥人开始注重文创IP打造、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活态传承,推出了全新的NANIMOMO形象,同时在无锡的南长街、东林书院等文艺地,出现了9家NANIMOMO咖啡店,展示与售卖不同年代的惠山泥人作品,其中除了泥人主题咖啡,还有水壶、茶杯、环保袋、手账等文创衍生品,使非遗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很多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点。由此可见,文创IP打造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型渠道。

(四)“官媒+自媒体”

从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来讲,主流新闻媒体对加强非遗传播、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知名度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官媒+自媒体”的传播形式,拓宽“新媒体+非遗”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创新非遗品牌的展示形态,建立多层次、多区域的传播矩阵。通过相关部门引导、多方协作开展非遗推广活动,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以主流媒体、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为主的传播主体逐渐扩大。从相关政策的支持到非遗传承人的自我展示,再到非遗爱好者、自媒体的主动传播,非遗传播内容的质量快速提高,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除了通过专业媒体机构进行宣传,惠山泥人还会进行热点推送。据NANIMOMO惠山泥人微信公众号统计,2023年上半年的热点推送有:《非遗助残,点亮未来!惠山泥人“非遗助残就业赋能”项目启动》《新店开业|启幕书店里的文化咖啡馆》《惠山泥人出文创雪糕了?比利时国宴专用,不容错过》等。这一系列自我挖掘的多元文化融合、守正创新的内容,使该公众号成为公众获取非遗信息和周边产品的重要渠道。

四、借助新媒体传播非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有效的传播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环节,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非遗新媒体传播也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门槛。传统手工技艺人作为非遗的主要传播者,对新兴的科技往往了解不够,应用数字传播技术的能力普遍不足,内容策划缺乏创新,经常陷入停更的尴尬境地。因此,非遗传承人需要制订创作计划,拓宽视野,借鉴其他领域优秀的原创内容,加强与专业媒体和其他自媒体人的交流合作,从中获取灵感。

其次,数字传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包括技术培训、设备投入、运营维护等,这些仅靠非遗传承人个人往往无法实现,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引入MCN机构,投入专业设备,提高视频曝光度。但是MCN机构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流量、培养网络红人、通过商业变现以实现盈利,因此此类新媒体账号流量的上涨往往伴随着造舆论、蹭热点、虚构浏览量及评价评分、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等现象。此外,通过签约,非遗手艺人还可能受制于MCN机构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因此非遗的传播者需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坚守传承,守护匠心,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再次,数字传播可能带来信息过载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在数字环境下,信息可以轻易被复制和修改,如何加强对非遗项目准确性和可信度的把控,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除了数字传播的技术优势,应该重点关注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内容的第三方监督和管理,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最后,一些非遗的传播割裂了线上与线下,出现线上传播热热闹闹、线下传承冷冷清清现象。非遗的传播必须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道路,开展体验式传播,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社交互动功能,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促进目标群体进行实体消费或实地非遗传承体验,这对建立良好的非遗活态生存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以故宫博物院的官方公众号为例,通过图文推送和视频号,受众可以查看故宫文物介绍,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同时故宫还开设了实体文创馆,实现了产销结合。

五、结语

在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非遗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并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吸引公众关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非遗保护热潮,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民族自信[4]。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受众规模大、互动性强,通过社交媒体的专业化运营,可以使非遗与社会大众进行深度互动,在双向的信息流动中得以多次传播,从单向展示转向多元化交互展示。

传播机制的创新对转变传统非遗产业化思路,找到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突破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局,促进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规模化、专业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雅丽.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北京观察,2019(3):70-73.

[2]倪朦.新媒體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数字化传播,让非遗更“潮”[EB/OL].(2018-08-20)[2023-08-15].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8/20/c_137403697.htm.

[4]张妙.新媒体视野下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J].名作赏析,2019(18):105-106.

作者简介:

吕国伟,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新媒体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