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3-03-07廉秋怡翟明明

辽宁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对策建议发展现状

廉秋怡 翟明明

〔内容提要〕在全球面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是破解传统经济发展瓶颈同时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我国绿色经济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如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双碳”目标成效显著,绿色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等,并探讨了目前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如发达国家主导市场使我国难有话语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摩擦成本难以消化,三产结构不尽合理、转型难度大等,最后提出新时期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希望为国家转型绿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现实难题;对策建议

注:本文受2022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经济社会发展专项)“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发展多维分析——以沈阳市为例”(项目编号:SYSK2022-01-137)资助。翟明明为通讯作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释放了巨大发展红利,但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使我国自然环境亮起了警灯,饮用水、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受到挑战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并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制定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硬性制约下,要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困境,就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补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1.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强化政策支撑力度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问题,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如2021年初,国务院就已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如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确立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与此同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确保“双碳”目标按期实现。目前,我国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1年9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紧随其后颁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顶层设计,并逐步完善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及相关支撑保障体系,如颁布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31個省(区、市)均已制定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

2.以数据说话,落实“双碳”目标成效显著

自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运行2年多以来,交易量逐渐平稳有序增长。2022年7月,全国碳市场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企业减排意识得到提高,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截至2023年2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32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5.9亿元。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火炬燃料使用了氢能,接送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大巴车也使用了氢能,达到绿色排放,三大赛区场馆供电绿色化达到100%,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它的绿色属性也载入了史册。

“双碳”目标的实现,重点在企业。碳排放大户企业正在积极部署减排计划,中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型企业也在筹划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规划,如茅台集团实施“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生态系统平衡”五大工程,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支持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及相关企业发展,国家在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扶持。截至2022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从用途看,排在前三的领域贷款余额分别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9.82万亿元,增长32.8%)、清洁能源产业(5.68万亿元,增长34.9%)和节能环保产业(3.08万亿元,增长59.1%)。

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9%,而中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减少了0.2%,这其中有新冠病毒感染生产造成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为全球二氧化碳增长量低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拉低了全球工业排放量。

3.生态环保企业逐渐壮大,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势头向好

近年来,政府部门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更好地引导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从2022年起,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确立绿色工厂名单,在企业获评后有相应的政策倾斜或资金奖励。绿色工厂是未来工厂转型的范本,是实现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截止到2023年3月,已公布6批,共2783家工厂被认定为绿色工厂,涉及纺织、钢铁、建材、化工等多个重点耗能行业。

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企业,培育大批绿色战略性新兴企业。通过天眼查数据获悉,截至2023年3月,我国现有绿色低碳相关企业超116万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35万家,增速达到45.71%。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虽然首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但超过7成的企业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保持增长。

通过多年的战略布局以及有力推进,我国成为世界节能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大国。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超过1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可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炭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94%左右。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4.绿色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绿色生活方式在社会上逐渐推广,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以政府为主的社会成员更加注重绿色人居环境的提升。在绿色环境方面,2022年全年共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我国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国家森林乡村,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1年的11.8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14.78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开工1.69万个,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2.2万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另一方面,生活垃圾分类、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行动、节约用水及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等行动在社会面推广开来,得到民众的积极相应,大家主动参与、互相监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

二、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1.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的主导优势使我国绿色发展难有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政治环境动荡,经济贸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在内的绿色经济,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的有效途径,各发达国家都想在绿色经济领域成为行业有力竞争者。欧盟国家在绿色经济领域起步较早,在科研人员、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标准设立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具有先发优势,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其所树立的行業优势地位正在被美国及部分亚洲国家所追赶。发达国家间不断博弈,并且想方设法设置壁垒压制众多后发国家发展,通过封锁先进技术、控制国际规则等方式,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发展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将对我国的绿色发展构成外部挑战。同时,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国家级战略的绿色发展战略,我国在顶层设计及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专业领域,其前瞻性及可实施性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与优化,这是客观存在的内部挑战。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绿色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有关研究表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绿色科技领跑、并跑、跟跑技术的比例分别约为10%、35%、55%,整体仍处于跟跑阶段,缺乏尖端核心技术。我国科研院所申请绿色技术专利占比约为30%,但转化率偏低,失效和弃权比例高达60%。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核心技术缺乏,传统产业技术提升对外国的依赖程度高,专用设备进口率高,自主研发的设备在技术性、实用性上仍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存在一定差距,在高端前沿性产品技术研发领域及主导方向上缺少话语权及权威性,在“卡脖子”的技术上仍不能完全自主研发,缺少技术独立性。如果全球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发生波动,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发展也存在受影响的风险。

3.绿色经济转型产生的摩擦成本难以短时间内消化吸收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去除高耗能、高污染和过剩落后产能的繁重任务摆在眼前。经济转型会带来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等正面影响,但转型也会带来“阵痛”,产生摩擦成本,如高碳排放的传统产业被纳入碳市场,面临减产危机、用工需求减少导致失业人数增加、高投入资本未能按期得到投资回报,资金被“搁浅”、减产引起价格波动等一连串反应。除企业外,财政部门要“稳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等各项财政支出将会增大,金融机构还需为经营不善企业所产生的银行坏账而买单,加大了其债务处置成本。这些摩擦成本会带来很大的社会负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社会各方逐步吸收,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善,都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波动,同时,阻力过大有可能会导致转型陷入深水区,给整体经济社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4.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给绿色经济改造升级带来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在世界舞台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但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三产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7.7%∶47.7%∶24.6%,直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才超越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成为主导产业。202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3%∶39.9%∶52.8%,逐渐趋向合理水平。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呈现出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的特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给经济社会带来的生态危害影响大,影响时间长,对绿色经济改造带来的挑战十分艰巨。

三、绿色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对策建议

与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强调边发展边保护,将环保纳入发展的全过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转型始于认同绿色发展共识,源于掌握绿色发展需求,力于解决绿色发展问题。应基于发展共识、发展需求、发展问题进行机制设计,通过政策干预和市场激励推动体制转型,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和价值取向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主流。

1.优化绿色产业结构,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工业在生产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力量和自然科学,那么它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这充分表明了自然力量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地使用自然力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自然是经济活动的客体,它为经济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比如河流、阳光等天然的自然资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换句话说,自然环境具有无限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从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中,重新构建产业结构的绿色化。

产业结构的绿色重组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历史抉择。新时期工业结构的绿色化改造必须坚持生态化的原则,对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型、绿色、洁净的转变,同时要大力扶持高科技、节能环保的新兴工业。要改变目前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的现状,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尽管我国的工业结构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从绿色发展的观点来看,目前的工业结构还处于发展相对滞后、能源效益不高的状况。总之,新时期的绿色经济发展,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绿色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尤其要善于运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和引导绿色发展,从而全面、系统地提升社会发展的绿色化水平,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改革政绩评级体制,提倡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评价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评判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或仅有的标准。这种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尊的评价制度,虽然对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唯经济发展为纲忽略生态保护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坚决杜绝“以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为代价换取显性政绩,杜绝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仕途”的现象,坚持“正确政绩观”“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对资源生产率、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群众生态获得感等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估,引入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评价体系。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与环境成本后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不同于传统国内生产总值仅对经济增长进行量化统计,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能更精准地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将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及环境污染作为一种成本统计在内。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高低,是整体社会进步程度的一种体现,除对经济发展水平有客观的评价,也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果予以量化,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上,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促使某些地区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无处遁形。同时,要以生态红线为依据,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提醒在领导干部政策决策中,要将生态环境测评结果纳入决策考虑范围,明确领导干部肩负的生态责任,时刻敲响生态警钟。在政策法规层面,明确要实行终身追责制,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责绝不纵容只顾政绩而不顾生态保护的行为,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引导各级政府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3.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严格把控碳排放总量

绿色标准是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不断健全标准、检测、评估、认证体系等方面标准,高起点对接国际标准,树立本土绿色标识产品和服务品牌信任度。加强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的认证,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建立绿色标识体系。健全绿色设计与绿色生产标准,加速节能标准的更新与升级,提高关键产品的能源消耗指标,并逐步淘汰低能产品。实施能效、水效益领先的系统。健全绿色新能源认证的标準、标识、公示等相关制度,引导企业使用绿色能源生产、提供绿色能源服务。制定国家水资源的强制性标准,加强对高耗水企业的用水限额管理,细化污染物减排控制标准。调整工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用地使用标准,加强土地利用和节约用地的评估,并对各种建设用地进行规范。加强“双碳”指标体系建设,完善碳排放统计与核算体系,弥补基础制度的薄弱环节,逐步推进总量控制与强度控制向总量与强度的“双控”转变。

4.做好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保障

经济的绿色转变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支持,要健全财税、金融、财政、收费等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在绿色财政上,加大对绿色经济体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有奖有罚”,对率先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予以资金奖励,对超期未完成绿色改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处以罚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给予消费产品如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低碳产品等一定的优惠或信贷支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绿色产品。在绿色税收上,加强环保税制的改革,强化环保税法的实施,细化绿色税收细则,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目录,实施环境保护税、环保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第三方防治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在绿色金融上,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融资渠道,发展绿色基金,制定绿色资本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低碳的投资、建设、经营中来。学习国外先进做法,在促使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企业的制度制定方面更加完善,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扩大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在绿色收费上,逐步健全居民用水、电、气阶梯电价,实施清洁取暖热价、电价、气价等,对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以及垃圾处理费等项目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作者单位:1.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中心;2.沈阳药科大学医疗器械学院)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对策建议发展现状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