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难题与推进路径

2023-03-07魏亚男

辽宁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魏亚男

〔内容提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提高区域创新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辽宁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创新主体群落不断壮大、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存在创新主体多样性不足、创新资源整合度不高、区域协调性有待增强、创新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要进一步丰富壮大各类创新种群、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加强城市创新生态的协同、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创新生态的开放度。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政策环境

注:本文受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三位一体推进辽宁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2AJY018)资助。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创新生态建设。2023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是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的关键。学术界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对其内涵、构成、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创新的积极作用,包括有利于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创新要素实现更高效率的流动、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等。从构成来看,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等。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等。创新环境包括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和政策环境,等等,其中,政策环境对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以及创新资源的集聚等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提高创新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辽宁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辽宁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

1.创新主体群落不断壮大

辽宁科研底蕴深厚,所拥有的高等院校数量、科研院所数量等都在东北居于首位,在全国也排在前列。近年来,辽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2023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509家,总数达到29551家,同比增长62.7%,全省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4498家。辽宁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近三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5.3%和26.1%,排在全国的第13位和第12位。可见,辽宁的创新主体群落在不断壮大,除高校、科研院所之外,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2.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引进+培育”的方式,加速集聚创新人才。2023年,辽宁省进一步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精准支持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辽宁省、市层面共出台30多个政策文件,省科技厅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驻辽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科技支行,实施“再贷款贴息”“科创兴辽计划”等科技金融服务举措,推出“辽科贷”“工银科创贷”“辽沈科创贷”等系列金融产品,进一步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重大创新平台先后布局辽宁,2023年上半年,辽宁省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40个。

3.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环境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的活跃度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如《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备案管理办法(暂行)》《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辽宁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等等,在财政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联盟管理、科技创新平台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辽宁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难题

1.创新主体多样性不足,主体间协同合作力度亟须增强

辽宁的创新主体数量较多,尤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方面在全國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广东、江苏等创新较多地区相比,辽宁在高科技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差距,尤其缺乏独角兽企业。辽宁在科技型企业中尚未出现独角兽企业,而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达到63家,其中广州增长最快,有22家,比上一年增加12家。江苏上榜独角兽企业已经达到28家。

同时,辽宁省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力度与广东等地区对比,差距较大。根据202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为19%左右;广东占比为29%左右;浙江占比为35%左右。

2.创新资源整合度不高,配置效率亟待提升

辽宁省当前的创新资源投入中还存在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资源整合度不高。如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共1301家,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另外,还有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创新平台围绕辽宁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等,分属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不同部门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同时,不同建设单位的专业和资源优势不同,在同一产业领域的研究方向侧重点不同,导致创新平台之间存在功能相似、研究内容相近的问题,导致其产生的集聚效应不强,资源分散聚集,亟须进一步整合归类。

同时,辽宁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升,如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平衡,关键领域和“卡脖子”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数量不足,限制技术创新的高度。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链上的基础、应用、试验研发等各个阶段所用资金多来自政府和企业自身,金融机构的支持较少。风险投资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更加倾向于产品或者技术研发的后期。此外,中小企业在创新链条中具有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创新多发等显著优势,但仍然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

3.区域协调性有待增强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区域的创新协同度。辽宁14个地级市中,沈阳和大连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较好,具有相对扎实的产业基础、多样的创新主体群落、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完善的创新平台载体。但是其他城市在各方面差距都较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影响了辽宁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性。如2023年上半年,沈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3850家,占全省总量的46.87%,已经近半数。而且,辽宁的重点高等院校多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市。驻沈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建设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半数。其他城市与沈阳和大连相比,差距较大,进而影响整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2023“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显示,大连排在第22位,沈阳排在第25位,其他城市未进入榜单前50。

4.创新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辽宁省委、省政府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从政策体系整体来看,还有一些需要完善之处。如金融激励政策仍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社会资本在激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的政策需要完善,要通过财政科研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创新,尤其是制定风险投资基金的激励政策,规范并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在人才政策上,人才引进之后的激励和约束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配套考核和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使其发挥切实的机理作用,真正发挥人才创新积极性,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在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政策上引导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的形成,从制度上激励企业主动创新,增强创新动力,使得企业走出模仿、购买创新的阶段,实现自主创新。

三、辽宁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推进路径

1.丰富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和种群

创新主体种群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将各种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的主体。因此,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关键条件就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种群的多样化发展。辽宁省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构建并完善产业创新链,培育企业。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建设。继续完善强制退市标准,优化退市流程环节,重视退市配套机制,使得稀缺的资源真正配置到最优质的资产上。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应充分发挥其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优势,推动其解决“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

2.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整合

应加强创新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省、市、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纳入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方案。遵循《辽宁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加大对省级创新平台的优化整合力度,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严格评价标准,严控新建规模。统筹创新平台的建设,按照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原则进行总体布局。根据已有的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进行分类,制定优化整合方案,避免同质化进而造成对创新资源的不良竞争,使得优质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的作用,成为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创新资源整合应以辽宁省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在详细分析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所需的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打造资源整合的战略性平台,引导资源流向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建立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塑造共享发展的理念。

3.加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

辽宁省内各城市之间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才会推动全省创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此,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之间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动各城市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政策互通,实现联合攻关。一是设施统筹。建设大型科创平台或者科学设施的过程中注重会商协调,聚焦区域共同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建設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更高能级的物理联通,夯实城市间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二是制度联动。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区域协同攻关。探索人才供给的城市间统筹和校际联动,让人才充分流动满足多元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三是生态互恰。各城市实现创新协同需要着眼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的耦合互动,加快涉企相关政务流程的一体化改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的提出为辽宁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凭借此机遇,应在完善沈阳和大连两个中心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协同带动其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研究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中心城市的创新辐射效应受到创新要素、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同时,政府的支持会正向调节科技创新要素与中心城市创新辐射效应之间的关系。因此,沈阳、大连作为中心城市要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并制定相关政策增强创新辐射能力。分类发挥不同城市地方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不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完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把握各自的关键要素。对于沈阳、大连这样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主体多,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相对较好,需要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建设,加强各种创新政策的有效衔接与配合。对于创新资源一般,创新生态系统尚待发展的其他城市,需要强调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等,力争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序列。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破除行政区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束缚,推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

4.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继续高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创建和谐政商关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创新文化软环境。各地方各部门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一道纳入考核体系,通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更多的科普活动,搭建更多的“科普大讲堂”平台,让更多的科学家走出科研院所,走近老百姓,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科学文化导入全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首先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重塑企业家精神是关键。应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等文件形式,从制度政策层面落实重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与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要继续清除市场上的违法垄断行为和各种壁垒,拓展企业家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范围。

5.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创新服务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起到黏合剂作用,能够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终端用户等创新主体进行有效联结,在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作用下,各创新要素能够发挥整体效能放大的协同效应。因此,辽宁应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和发展壮大在人力资源、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法律咨询、战略规划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健全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骨干作用。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2》,辽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不到广东、江苏的十分之一。可见,辽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辽宁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之举。另外,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要加强科技信息中介建设,发挥其桥梁作用。

6.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辽宁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世界格局,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不断强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兼容性,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用“开放度”提升创新“活跃度”。可通过“异地协同创新”“飞地孵化服务”等模式增强开放度。各级政府应引导和帮助有需求的企业与异地的创新平台、创新资源进行对接。通过深化“共生型”合作、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环境、推进政策和机构调整等举措构建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沿海省份,辽宁的地理位置优越,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同日本、韩国接近,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应继续加强。加强同广东、浙江、江苏等创新活跃地区的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的力度,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知名学者来辽宁进行学术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实现创新思维的飞跃,为实现高水平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下高校技术转化协同机制研究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解析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生态系统的初步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