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聚”向“融”:文化核心下学校素质教育的增效之路
2023-03-07夏强
夏强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得普通家庭对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如何提升教师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已成为学校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以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为例,该学校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育人宗旨,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开发了多种领域的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增效之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3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6-0044-05
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以校园文化为引领,精细化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结合,凝聚干部、教师、学生力量,探索出具有特色内涵的素质教育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历经15年蜕变,从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初中,逐渐成长为河北省文明校园、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跨入区域第一方阵,成为石家庄市区优质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一、總“引擎”融贯强“动能”
学校发展的“总引擎”是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
(一)管理“路线图”,明确方向
建校初期,学校经历四校合并,发展困难重重。面对困境,寻求出路,想要学校得到优质发展,必须研究适切的办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几经思考,我们坚定了“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育人理念,开创了有利于学校持续化发展、学生终身进步的新举措,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以精细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破解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坡“缓”路“直”,持续“给力”
“起步低、线路直、坡度缓、速度慢”是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十年三步走”发展规划。磨合适应期,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达成思想的统一共识。探索提升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时期,实现环境优化到内涵的全面提升。稳健发展期,在注重公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逐步凸显。
二、文化引领,绘就精神“图谱”
(一)核心价值观“引力场”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应该是点燃师生的心灵。经历四校合并,不同学校的文化与教师多元的价值观使学校处于激荡状态,对此,学校厚植以“团结勤奋、求真务实”为基础的文化底色,挖掘和凝练能够彰显全校师生共识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引领教师追求“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的教风境界。在建立和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教真知,育真人,学真知,做真人,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质的精神文化。
(二)“破”而后“立”,评价催生动力
在学校这个多元综合体中,教师是根本性因素,决定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需要。那么,怎样使教师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呢?
尊重历史,分层评价,这是学校在并校初期采取的一项举措。侧重对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工作行为、工作绩效进行评价。通过绩效考评,清楚地表明对教师的期望,比如对于班主任,完全按照班级活动各项成绩来评价,达到了公平竞争的目的。
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组织进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激励教师勤奋、进步。逐渐地,在对评价机制的认可上,教师们拥有了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工作是挑战,也是殊荣,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所在。
(三)“研”路建“工程”
建设一所优质学校,首先要有专业能力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学校管理日臻精细,从一所“薄弱学校”逐步跻身全市优秀行列,成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学校,这从根本上靠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实施班主任培训,“双加强”“两集中”制。每年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两期培训。重视教师思想引领,开展师德经验交流会。开展“新绿工程、青蓝工程、纯青工程”等教师专业培训,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成长,争做优秀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
三、落实“双减”,“知”“行”共融
成人为成才之基。中学阶段虽短暂,但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将让他们一生受益。学校以“教孩子三年,要为他们想三十年”为工作航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创新教育载体,构建“律行成习、化习为德、修德养和”阶梯式素质教育模式;开展了劳动、体艺、科学、生物探究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五育并举,给学生兴趣、特长、才艺提供更多的舞台,同时形成体系化的校本课程,努力推进育人体系化管理。在当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多元化的教育路径能够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追求,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大道至简,行止于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演化至繁。”教育要以最朴素的情怀,从最简单的教育细节做起,关注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以学生发展为本,践行素质教育。
最初,学校生源多来自原城中村回迁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农村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0%以上,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为帮助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学校从最基础的细节做起,对不良行为严格“律行”,达到“化习”之效。从如何洗脸洗手教起,比谁的衣服洗得干净,谁的书包更加整洁,谁的物品摆放整齐,到每学期进行“开门红”评比活动,实施卫生优胜班评比,星级厕所评比等一系列奖罚并举的激励措施。这样一点点的要求,从初一进入校门起,就能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班主任老师利用这些评比,开展班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律行成习教育。长期坚持下来,这些昔日的“土娃娃”已经变成了仪表文明的现代学生。由此,他们也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规范显形象,仪表见精神。建校伊始,学校针对学生的仪表风纪(发型、着装等),制定规范并严格执行,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杜绝跟风攀比现象,培养朴实的求学风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我们常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慣,较高境界是“养行成习”,但仅仅靠“养”还达不到目的,有时要通过“律行”手段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进而使“律行入心,成习于为”。也就是必须“律行”才能“成习”。通过“他律”的手段,来达到“自律”的结果,最后达到“为德”的目的。
学生中午在校集体就餐时,除了需要学生自己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学校还要给学生们立规矩,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用餐习俗,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提出“光盘行动”不浪费每一粒米,是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管理中每个班设有泔水桶,管理组检查后及时反馈情况,对表现好的班级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二)劳力劳心,亦知亦行
劳动教育可以养成吃苦耐劳,心胸宽广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在出力流汗中进行心灵的修行,是提升生命品质的珍贵课程。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条甬路,每一方砖石,都凝聚着师生精心劳动的汗水。
1.净净美校园,汗水洒下力量。建校至今,楼内外、树林、甬路包括厕所、垃圾箱卫生区域在内,都由各个班级承包,人人参与打扫。班主任老师也身体力行,和学生共同拿起清扫工具,一起细扫落叶。这能够用行动无言传递劳动的能量。学生逐渐形成“校园的美丽由我创造,更应由我呵护”的心理认同感。有些学生,他们也许解不出学习上的难题,也还弄不清多少人生的哲理,可是,他们能弯下腰认真的劳动,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抢着去干别人的活,这样的学生也是最可爱的。在劳动中发自内心的喜悦,使他们呈现出最阳光的样子。就像四十四中学校园里植物的多样性一样,孩子们也有不同的天性,我们教育的引导,怎样才算成功?显然,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身体劳动而充盈内心的灵魂,以树木心态树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幸福。
在学校人人爱劳动的氛围里,以劳动为主题的周末建校劳动实践活动,随之扎实开展。学校将阅读、书法、劳动体验课融入建校劳动中,设计一日劳动清单,开发“项目式”劳动学习课程,厚植劳动文化、工匠文化。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拓展劳动教育空间,与当地农业研究所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我当一天家”“一日楼长”“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劳动与劳动教育互动机制,实施素质教育。
2.荒地变沃土,树木亦达人。建校初期,整个校园犹如一个大工地,沟壑纵横,设施不备,环境杂乱。只有一栋综合楼和一栋教学楼投入使用。学校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与改造环境双管齐下,种植花木果树,数量多达千余棵。
这一千多棵的树木,有很大一部分为学生亲手栽种。学校为班级划分责任田,老师带着学生种植班树,班树的选苗、挖坑、浇水等工作,都需要班级的团队协作、精心管理。在照料、陪伴小树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心也随着树苗一同成长,从植物开出的第一朵花,到结出的第一枚果实,都使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快乐。班树同时也成为了班级荣誉的象征,实现劳动与环境共育。
学校的“银杏林”“学子林”“荣誉园“包容园”等校园文化林,包含了学生们亲手种下的海棠、银杏、山楂、红枣……,如今的学校,由荒地变成了沃土。我们期待每一次劳动的机会,都能让孩子们找到价值所在,通过身体而充盈内心。热爱劳动的学生一定也是热爱生活的学生,热爱生活的学生,才能热爱学习,认识到知识的可贵,世界的精彩。
3.荣誉的果实最香甜。学校以种植树木为教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荣誉果”采摘、加工活动。在金秋收获的季节,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受到学校和年级的表彰,他们将代表班级,进行荣誉果的采摘。学生们说:“能够代表班级采摘荣誉果,心里特别激动。”九月是枣成熟的季节,学生们就采摘“荣誉枣”,分享给班里每一位同学。全班同学再通过自己动手劳动,把红枣加工成蜜枣、枣糕、枣饼、馒头等,带来同老师、同学们分享。他们以能参加这项活动而感到光荣,这也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传统活动项目。
学校还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归纳提炼,出版《劳动教育教程》《净净美校园》《生生植物园》等,成为校本课程教材,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学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素质教育全过程。
在学校的通用技术社团,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劳动教育教程》,掌握激光雕刻机、木工雕刻机、钥匙机及微型车床等通用技术工具的使用。劳动教育和良好的素养根植学生内心,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内外兼修,“双减”下的五育并举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的主阵地。学校致力为学生打造多彩舞台,开发体育、艺术、科技、生物多领域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科学文化,在课后找到兴趣、爱好的生长点。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当前“双减”政策下,落实“五项管理”工作要求,课内外相融的特色管理实践探索,让学校“活”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回归校园。
1.“体”与“艺”的交融。学校着力弘扬体艺文化,以体育智、因艺润心,打造强强体育园、美美艺术园。在保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基础上,将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艺术 “2+1”扩展为“3+3” 即跳绳、踢毽子、校园足球、吹口风琴、唱河北梆子和跳井陉拉花。成立了足球、篮球、健美操、棒垒球、旱地冰壶、田径六个体育兴趣社团,并常态化开展比赛。将具有石家庄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融入到课间操中,千人共跳。每年举办河北梆子戏曲合唱节,人人学唱,全员参与。精心编制富于特色育人理念的梆子版校歌《梆响太行》。学生们在腾挪宛转,慷慨激昂间浸润、传承“非遗”文化,将高尚审美植入学生心中,让特色文化课程在校园绽放魅力。
学校还开发了特有的KT板版画、天花板画社团,将墩绣、画脸谱引入美术课堂。结合中华传统工艺开设了扎染、墩绣社团,学生自己进行设计、裁剪、染色、刺绣等,学生模特队表演都是身着原创服装,以此唤醒其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
“润诗歌,成真人”是四十四中的诗性教育理念,学校成立“紫槐诗社”,创办《紫槐诗刊》,作为全国中学生诗会创始学校之一,每年开展原创诗歌大赛、元旦迎新诗会,并承办了第十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诗歌中赓续学校文化,构建激发生命活力的诗性课程。
2.综合实践绽“火花”。建校初期,学校就从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从最简单的科技小制作开始,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的科技节,包含小发明小制作、百科讲坛、科普电影、创意积木等十几项活动,角度不同,形式各异,班级公开竞标,学生广泛参与。2016年,学校二期建设工程启动,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拥有了一流现代化的智慧课堂、录播教室、报告厅、实践活动楼,已投入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
学校以“城市少年宫”作为载体,专门拿出实践活动楼作为社团活动基地,开发包含40个社团的特色校本课程,仅科技活动室的面积就达到1600平方米。魔幻机器人体验人工智能、3D打印让想象成为现实、模型车极速操控体验、青少年电子技师社团培育工匠精神、通用技术社团打造创客空间、建模社团体验架构的精巧。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每天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参与活动。在机器人社团活动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整套自动巡线机器人和车库自动升降杆系统;通用技术社团,学生自己动手用电容电阻导线制作了LED流水灯、金属探测仪,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综上所述,丰富的校园综合实践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为推进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