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07张丽波
张丽波
(潍坊学院 经管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人工智能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开放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面财务服务。对于会计行业工作人员来说,传统的核算模式需要整理大量的纸质单据了解企业的收支状况,有时还会发生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偏离的现象。由于人工效率有限,无法在短期内核查真实的收支状况,因此,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安全、快捷的信息共享系统,充分的解决了以往工作分散,数据无法及时传递的弊端,及时的为财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财务业务融合,使数据更加精准。企业中的财务部与业务部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其负责的项目也各不相同。业务部门将业务收支凭证交于财务部门手中,再由财务部门核查统计后才能确保下一步顺利实施。人工智能的普及,为两部门之间架设了业务桥梁,在两部门工作交互的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的从传输数据中进行精准识别,在跨平台、跨系统的过程中快速精准的完成数据转换,使数据标准更加规范化。
人工智能推进专业人才转型升级。传统的财务核查统计账目需要十分繁琐的流程,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在大量的账册、报税凭证中进行手动的整理,然后逐笔进行核查录入,很难实现精准无误。随着人工智能的引进,多元化的智能系统已经完全可以代替人为基础账目统计工作。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数据整理的时间,还可以实现数据凭证准确度百分之百。更多的财务核算人员也有了时间与精力进一步深入提升自身综合技能水平,完成从核算型到管理型转型,由基础核算人员转变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挑战
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减少对会计职位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发与普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势必会发展成为财务管理的新的发展模式。传统记账主要依附于手工记账,通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但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普及,更为精准的自动化处理方式不断刷新人们对于科技的认知,在工作效率方面得到了飞速提升,这无疑对会计行业人才就业构成了威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会计职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小,如果会计人才不注重自身的职业价值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可能会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企业发展需要。
部分现有岗位或将取消。人工智能对于传统会计作业方式的冲击是多元化的,未来会逐步减少对会计职位的人才需求。与传统会计作业方式相比,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基础会计人才对图像、语言、音视频等多种数据进行精准处理。在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下,基础会计从业人员应尽快转变思想认知,全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转型。
工作内容发生转变。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会计人员因为缺乏足够危机意识,未能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对自身带来的强烈冲击。现有人工智能技术不但能顶替基础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甚至要比现有基础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会计行业人员工作内容将迎来结构性的变化,会计行业结构体系也将打破传统界限。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一是培养目标未能涵盖人工智能需求。本科院校是为社会各个企业与会计服务行业等机构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会计专业也逐步由传统核算模式发展为信息化技术模式。会计信息化转型可以有效规避以往传统核算模式中出现的数据不够精准的问题,全面的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规划水平。信息化发展为社会企业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操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掌握,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却仍有欠缺,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会计专业综合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脱离了当前社会对会计专业综合能力的需求轨道,不能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技术特色,造成了会计人才输出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二是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与人工智能结合不够紧密。本科院校应本着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会计人才为目标,由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水平始终处于低位。课程体系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会计教育框架,尚未引入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在对于会计人才的教育模式与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无法满足现有人工智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会计理论知识普及时,以老师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不足,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人工智能会计专业教材,此外考核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模式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会计人才如果不能充分通过人工智能熟练的掌握与收集企业数据,拥有整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综合能力,难免会被信息化时代所淘汰,因此,改变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人工智能充分融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也是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人工智能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岗位已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本科院校的教育内容中通常只是侧重对学生会计理论知识的培养,信息化知识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本科院校实习生被企业拒之门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院校与企业的出发点不同,院校注重人才培养,企业则是利益为先。企业需要的是进入企业就能直接参与上手,为企业带来收益的综合型人才。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方针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但是由于会计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隐私,企业的财务部门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实习生进入财务部门实习,即使与院校达成了合作关系,所提供的实习岗位也是基础性工作。因此,在院校无法全面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同时,企业又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
三、优化路径
(一)精准定位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重视智能时代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框架和市场变化,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资源。积极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学生实践学习硬件资源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课程条件,利用人工智能在便捷、高效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发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在人工智能及产教融合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利用跨界思维,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局限性,增加实景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的比重,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的跨界融合。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与新商业时代企业会计工作整合的需求尚未达成共识,职业素质和能力定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人工智能在为会计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行业格局,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程度,优化产教融合质量,积极进行仿真实训项目建设和推进会计专业职业体验平台构建。新时代会计行业除了在职业能力定位上保留传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要求外,强调会计人才需具备掌握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能力,提升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对人才教育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并通过利用跨界思维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抓实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教学创新团队塑造、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等。此外,还应开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管控与创新实训等课程,通过大数据应用和会计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人员从传统的思维向共享思维的转变,从对业务洞察转向对新技术的洞察,有效提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质量,使学校能够更好了解企业的人才定位,帮助学生完成从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结合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背景,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在企业的参与下重构教学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基础。将最新的会计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融入课程体系中,对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理优化,加入新政策、新行业元素,保障会计专业教材及课程模式的及时更新,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升级。
(二)完善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教学体系构建
我国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对现代新型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本科院校应充分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技术培养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分析数据的相关工作,在团队合作方面,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在遇到问题时迅速适应角色转换,同时还应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应尽快打破传统教育框架,加强除理论教学之外的学生实际业务水平,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充分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会计专业长远发展的教育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热潮,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从而完成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集中在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部门,具体工作业务主要涉及出纳、会计、审计与企业财务管理。随着新时代人工智能的普及,企业面对现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已经将原始需要会计人员手动进行的核算、报税、报表等简单的会计工作交由现代化新兴科技的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而其余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需求。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岗位的任职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会计业务能力,更应该有熟练掌握与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技能。因此,要顺应时代发展步伐,重新构建教育体系框架,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提供更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教育内容。此外,为了使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更符合现代企业人工智能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开展分层教学方式,为学生制定相关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同时,院校应加强学习相关的软、硬件电子信息设施,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开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行网络教学手法,建设云课堂、直播教学等相关教育平台,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新型教育框架发挥出作用,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素养。
(三)完善围绕人工智能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探索优化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有机结合,联合政府、行业等多个主体,通过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产学研能够有机结合起来,达成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战略合作协议,保障双方参与产教融合的各项权益,使各主体得以和谐共存,协作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由校企共建的仿真实训平台能够跨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综合竞争力,打破不同领域的局限性,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有效连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使校企合作思维融入到会计专业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中。将企业人才需求传达到高校中,渗透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又将学生的各项在校表现提供给企业,作为企业构建人才储备库的重要数据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为契机,以市场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发掘更多的产教融合渠道和共同利益点,有效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层级性优化。加强科学技术要素比重,对现有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及时更新,为产教融合整体项目提供技术层面的有力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课程学习资源。企业、行业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及时对教学资源系统进行评估,保障教学资源系统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构建以交互性为特点的教学资源交流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度交流沟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保障科技引入的资金支持,加快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化进程,引领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向专业化、信息化转变。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必须结合会计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从会计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财务智能机器人的推出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一些基础性的重复工作可以通过财务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因此,对于会计综合能力的塑造应当注重有关管理决策等职业判断领域,打造会计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财务人员从核算向管理转型的速度,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企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课程,向学生展示市场运行和企业经营的模拟流程,让学生能够积极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进行企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发展动态的预测,出具科学决策建议,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规划。通过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人工智能重要性的理解,并不断提升其战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管理思维体系。让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过程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业务实操,避免学习内容与企业所需实际脱节。加强企业的参与度,从市场角度和自身岗位需求角度重新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打造课证互通渠道,将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带领学生巩固传统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本科院校应联合企业在企业设立移动式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近距离切身感受企业的运行流程,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积极发挥院校、企业以自身优势,通过建立人工智能会计系统,为学生提供大数据信息平台等现代科技技术的实践平台,并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加速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实现会计人才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转型,科学更合理的向信息智能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推进,以此实现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双向发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众多机遇。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大背景下,赋予教育时代性的特征,如何正确应对人工智能对于传统会计作业方式的冲击,实现传统会计行业运作模式的转型升级,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并不断对会计行业专业化进行定向延伸是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应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以会计岗位群能力为框架,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高智能化、高效率化的新型财务运行管理模式,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