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人学意蕴

2023-03-07刘黎明刘崔华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贝尔斯雅斯大学

刘黎明,刘崔华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昆明 650504)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博大精深,理论界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如本真教育的回归、求真的生存共同体、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追求真理与精神交往的自由家园等。但鲜有人从人学的角度探讨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实际上,他的大学理念有着深厚的人学意蕴,涉及人的需要、人的本性、人的权利、人的理性因素和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人的交往、人的自我实现等,值得我们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大学作为追求真理之共同体的人学意蕴

在雅斯贝尔斯的视野中,大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为此,大学就是一个学者和学生致力于探索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含有生存哲学的意味,即“生存共同体”(existential community)。在这个共同体中,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层级关系,都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独立平等的价值主体,因而都能在生存交往中实现共同目标——追求真理。大学的真正活动是以科学为直接的任务,以从事科学研究和追求真理为鹄的。大学成员的职责就是以献身科学真理的研究和传播为志业。

首先,追求真理的大学理念反映了学人的理想

理念与理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前者包含着后者。理念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超越性,它内在地蕴含着人们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大学学人要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就必须从事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求真活动。真正的理想是符合真理的,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大学学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获得和实现真理的强大力量和必要环节。“真理只有具体化为理想,转化为理想的意图和力量,才能付诸实践,向现实迈进。”[1]雅斯贝尔斯描述了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的大学理想:“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2]144大学理念的实现依赖于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大学生渴望真理,希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真理,并进行有真理内容的精神交往。因此,大学应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真理和新颖的思想,以此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觉醒。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真理的渴望和需求,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参悟科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哲学,领悟哲学之“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创新、建设和实现大学的理想。

其次,追求真理的大学理念彰显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权利”

追求真理是大学学人的本性。这一观点的提出源于人的两种本性:求知和自由。前者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者由马克思提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提出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3]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极富教育学意味,它表明人是不断求知的动物,最终导致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诞生。因为求知的本性会不断地驱使人去追求知识,进而追求真理,追求高深的学问。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内在地蕴含对真理和高深学问的追求。而对真理和高深学问的追求,离不开人的自由本性。马克思说过,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自由的活动能够确保人对真理和高深学问的追求不受外界影响,听从内心的声音,前者给后者提供了保障。“求知与自由的人类天性即可导致教育的产生,人类早期就显现出了这种必然:求知与自由向更高的方向提升,并在更高的程度上融合,即可导致高等教育的产生。”[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人追求真理的本性。追求真理构成了大学学人的天性和使命,不仅如此,它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参与学术研究的标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一个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时,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2]135不过,这种以追求真理为“内在的需要”的学术研究不是针对高等学府的一般学生,而是指向那些品德高尚、个体精神永不衰竭,能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追求真理的事业的优秀学生。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精神贵族”。他们具有强烈的知识冲动,能够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品格、一种真诚和一种对于学习的热忱。”[6]154这样的“精神贵族”是高等学府应该关注和选拔的人才。

追求真理不仅是大学学人的理想,也是他们的“一项特权”。人们因单纯寻求真理的目的群居于大学,因此,人们必须被允许在某个大学不计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地求索真理,以追求真理为鹄的。“因为这是一项特权。”[6]2雅斯贝尔斯预设了优秀学生理智上的成熟,不仅包括精神的成熟,也包括整个人的成熟。他们理所当然地具备较强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够不辜负他们的最大可能性而赋予他们寻求真理的特权。“更重要的是,寻求进入大学的人必须是可教之材,也就是说,他必须具备那种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能够卓然有所树立的才具、天分和特性。”[6]150

二、大学作为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组织的人学意蕴

雅斯贝尔斯把大学看作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的一种法人组织,并指出了它的直接目 的是探索和揭示出已知晓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这种求知的热情通过观察、通过合乎方法论的思考,通过作为客观性训练的自我批评来展现自己。”[6]3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合乎方法论的思考和作为客观性训练的自我批评,来探求知识,追求真理,展现自己的力量。

首先,人类的基本求知意志为大学学人探索真理赋予了生命和意义。一方面,人们对未知事物知晓,对真理的求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而需要人们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统一性与整体性,能引领人们求知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使其充满着生命活力。这是因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所有的知识和学科是统合在一起的。不同学科的学生被眼前众多的知识形态所鼓舞、联合。他们相互遭遇、相互切磋导致了不同学科统一性的出现。“而倘若任由它们各自发展,学科的整体就会土崩瓦解,成为一个松散的、由孤立的学科拼凑起来的大杂烩。”[6]99各种学科的再度联合不断提醒和激励人们实现它们的统一。不过,在教育实践中,只有在专门的研究领域内才能实现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恰恰是这些专门领域,倘若它们不再作为一个独一学问整体的成员而存在,也会丧失其生命力。”[6]4尽管学者们在研究课题和问题意识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同样可以获得一致的意见,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科学观念。真正的学者在专门领域从事特殊思考时,不应丧失整体的眼光。雅斯贝尔斯反复强调学科整体的意义。在他看来,尽管探索的过程是由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本性推动的,但真理同一性的洞见给探索的过程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活力。

其次,人类的基本求知意志体现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需要、自然需要,但人与动物相异的地方,就是人还有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人就不会受低级的、肉体的、自然的需要的局限,还会追求人之为人的更高目标——自我实现——追求真理,这就是人的本性。人类的求知意志体现了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人只有投身于求知的事业,他才可以在天地万物中卓然树立,自居为人。他会愿意独自面对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后果。他之所以会不计个人得失,甘冒这个风险,是因为真理就是他的酬报。”[6]21当然,这种无止境的求知欲,来自个体的内部,来自科学的最根本之处——求知的绝对意志。有了这种绝对意志,我们就不会局限于某些已知的目标,而追求未知的目标,追求真理。

就自我实现需要的作用而言,其一,它是大学学人活动的动因,对活动起着驱动的作用。缺失了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的驱动,人就不可能全力地思考真理,达到思维的极致。换言之,人类的基本求知意志构成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其二,自我实现需要对大学学人的活动起着定向、选择的作用。雅斯贝尔斯认为,尽管大学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实现这些目的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基本求知意志。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动力和方向都是由人类的基本求知意志提供的。大学理念的动力和方向来源于这里。“这种理念不但给受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种对于目标执着的信念,还教会他们具备一种无比谦卑的胸怀。”[6]76离开对大学理念——追求真理的目的的指引,离开了大学学人的执着、意志力和勤勉,任何人即使是天才,也鲜有建树。

三、大学作为精神交往场所的人学意蕴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解,大学就是大学学人精神交往和彰显精神生活的场所。尽管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但他们的共同使命是追求各种科学的合一,使所有学科成为一个统一体。按照大学的理念,他们彼此之间应该毫无限制地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存在于科学的专业范围,同样存在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不同个人,以便达到完整的统一体。因而,所有大学成员都对精神交流负有自己的责任。

(一)精神交往:大学学人爱与交往的双重需要

雅斯贝尔斯在思考交往问题时,总是把“爱”与“交往”放在一起探究,认为“爱与交往的行 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2]6人的爱的天性由升华、实现潜能、成为你自己三个维度构成,它们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不仅如此,交流的双方都是真实的自我,他们都是在互爱中联系起来,在彼此存在中实现。由此,“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2]89雅斯贝尔斯指出,年轻人清楚地意识到要成就完整自我,唯有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勇于超越自我。“毋庸置疑,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受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2]1-2人类对爱的需要正是人的交往动机产生的本源,它构成了人的内在需要。尽管爱本身还不是交往,但它构成了交往的源泉。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的交往不仅根植于爱,而且根植于人的“孤独”与“联合”。“孤独”与“联合”是人的双重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首先,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孤独是他的特性。之所以要强调孤独,是因为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一旦失去孤独,就可能失去精神的自我认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区分自我与世界,无法认识世界的缺陷和超越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孤独是交往赖以发展下去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孤独,就不可能有自我的完善和个性的自由,人的终极理想——理性自我的实现。他尽管推崇“孤独”,但并不拒斥交往。相反,他很重视交往对孤独的价值,认为孤独的生成和消解以及独特个性的完善都依赖于交往。可见,孤独离不开交往。

其次,人又是一个社会的存在,显示出“联合”的特性。人生下来后,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共同体”。人为了生活和生存,为了自我实现,必须与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打交道。雅斯贝尔斯指出了“共同体”对精神交往的价值:个体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与这个共同体的交往,才能有意识地得到理解。人注定要在“共同体”中交往,没有这种交往,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最高的理想——理性自我的发展;自我也必将丧失自身。总之,交往既离不开“孤独”,也离不开“联合”,更离不开两者的结合。只有它们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彰显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二)精神交往:彰显大学学人的主体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不是传统教育的“主体—客体”交往,而是“主体—主体”的交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2]3也就是说,交往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主体间主动的、积极地互动之中,彰显了大学学人的主体性。

首先,交往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的意蕴在于,大学学人能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交流活动。其一,交流的双方即是“孤独”的存在。“孤独”是交往发生的根源和首要条件。人在交往中只有保持“孤独”,才不会失去自我的独特的个性。“交往始终以‘孤独’为根据,只有保持‘孤独’,才能保持人的完整性。”[7]其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研究。雅斯贝尔斯预设大学生是成熟的个体,他们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和真理,能够掌控自己,把自己完全暴露于各种学说、观点、调查、事实和好的建议之前,目的是为了能够检验自己,并从自身的立场做出决断。真正的大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提出问题,确立问题。“这里面既有事实,同时也有必要的想象。它展现了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挑战,让每个人都活出最有激情的自己。”[6]176其三,能够严格要求,自我选择和自我证明。因为他们的基本意识是,努力从事学习和研究,这好像被召唤去做最伟大的事业一样,同时,要承受学业能否成功的压力。当然,他们也有自我选择、自我证明的权利。真正的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听课,还是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他都能自己做主,其意图是能够自我检验和决定。

其次,交往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了交往双方主体间的互动性。大学学人渴望交流。大学有宽阔的胸襟,容纳各种学术观点,任其争鸣,它甚至会寻求与那些拒绝交流的人交往。因此,让每一个有才华的、旨趣不同的学者参与大学的交往,是大学的职责。同时,关注交往的方式应是每个大学学人的责任。

(三)精神交往:大学学人追求真理和自身发展的双重目的

大学学人追求真理和自我发展构成了雅斯贝尔斯精神交往的两大目的。他指出:“唯有在交流中,一切其他真理才得以实现;唯有在这种交流中,我不仅活着,而且生命得以充实。”[8]15-16交流不仅是真理获得的途径,而且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得以充实的前提条件。

就追求真理而言,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交往就是探索真理的途径。大学科学研究的任务,离不开精神交往。因为大学是通过精神往来彰显丰富的精神生活,并借助有秩序的分工合作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绝对的真理。而一切精神感染的东西,都会从人的身上反映出来,这是真理的特性之一。“交往本身提供了考验这些影响的机会,并借此成为寻找真理的源泉之一。大学要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2]166如果我们要走进“真理光照之源”,唯有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交流。

就促进自身发展而言,生存交往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一,能影响人精神的发展,唤醒人的灵魂。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生存交往是人的灵肉交流的活动,其基本原则是通过精神交往达到人的灵魂觉醒。人的潜力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内部灵性的充分生成是生存交往的关注点。教育不再是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是对人的灵魂的唤醒。大学的功用就是通过交流激发大学学人的精神生活。其二,交往能成就自己。生存之交往的终极目的是使交往的双方成为自己。这是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很大的分野。后者的交往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往达成某种共识,而雅斯贝尔斯交往目的在于通过交流获得各自存在。正因为交流,使自我感受到不仅在交流中活着,而且在交流中充实生命。因为“交流不仅要从理智到理智、从精神到精神,而且要从实质到实质,而所有非人格的内容和价值都只是媒介。因此,辩解和攻击不是获得力量的手段,而是靠近自身的手段”。[9]正是在交流中,交往的双方展示了各自的自由、思考、辩论,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自我。

四、大学作为特殊类型的学校的人学意蕴

按照雅斯贝尔斯主张,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类型的学校,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大学是研究型机构,指向培养“精神贵族”;大学生应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终身受用的思维方式;大学应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应彰显学术自由的精神。

(一)大学是研究型机构,指向培养“精神贵族”

在雅斯贝尔斯的视野中,大学是师生探索和研究真理的共同体,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构成了大学培养人才的首要原则。大学培养的人“具有对于客观性渴望和对于学术成就不可遏止的献身热情。”[6]86

(二)大学生应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科学思维方式

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创立的初衷,不仅仅把大学定位为传授学问之地,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获得终身受用的学术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极大地彰显了大学学人的主体性。

首先,要有质疑、批判的精神。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构成了科学的最大特性。它“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验。”[2]107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门类的学问都是仅有相对的效力或暂时效力的假设来支撑,它们是真理外观的特殊方面,而非真理的本身。对于思想者,尤其是科学家与哲学家而言,质疑批判的态度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己的理解得到反思和检验,无论怎样质疑都是不过分,他们从别人的批评中受益。质疑、批判是求知的必要条件。

其次,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雅斯贝尔斯认为,只有主动地学习、思考和研究,才能获得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其一,要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大学教育没有教人们思考所有求知的可能性,没有发展他的理解力,那么这种大学教育就是不合理的。换句话,大学教育必须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必须学会了解对我们人来说什么才是可能的,通过认真地尝试着思考别人已经思考过的问题,我们扩展我们真理的种种潜能,尽力在我们自己的真理中去掉别人的思想。”[8]119唯有在独立思考中才能达到真理。其二,主动参与学术研究。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善于思考问题,积极地参与学术研究,他们知道重要的是判断力的训练,而不是记住学过的内容。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只有参与学术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在雅斯贝尔斯的教学中,他允许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使他们参与思维的活动和研究的过程,由此大学生就能生动地了解“科学原初的生存状态”。[10]雅斯贝尔斯断言,尽管每个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但“他在踏踏实实地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那种学术训练,大概不会有人否定它的潜在价值”。[6]2他所获得的科学态度或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不会有人否定它的价值。

(三)大学应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感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既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大学的理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因为真正的大学生的心智是成熟的,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能够在各种学说、观点、调查、事实和好的建议之前暴露自己,谈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为了检验自己,并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作出选择和判断。如果大学都要求所有学生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那么,他们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其次,教会大学生哲学思考。因为“它使人找到自我,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并唤醒了原初的自我意识,而科学的意义正是来自这原初的自我”。[2]174-175再次,教师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学问,还要传授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给学生,唯有如此才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这是大学的生命之所在。

除了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就高等学府的本质而言,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能对自己的学习、思考、探究和研究负责,这责任感包括最终一无所成,一无所能之冒险。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是从精神冒险中萌发和对自我的学习生涯负责中萌发,而是屈从于老一辈的幸福感,听任偏好的社会为自己定下生活目标;如果大学生是让传统观念影响自我抉择,而不是独立思考去决定,那么年轻人持有的精神躁动感就会被这些传统观念所取代。

(四)大学应彰显学术自由的精神

学术自由是大学宝贵的传统。它的源头是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中可以找寻最初的“原型”。中世纪大学奠定了学术自由的基础,到了19世纪,学术自由经过洪堡的努力才在德国成为现实和制度。洪堡认为,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和纯粹科学的学术机构的顶峰,在追求真理和纯科学观念的全体成员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就是孤独和自由。雅斯贝尔斯继承了这一自由传统,充分肯定它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首先,学术自由是一个普适性的理念,是大学所要求的,也是大学所赋予的。作为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和探求真理成为大学学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在什么地方,一旦有人将自己的存在与学术存在融为一体,学术自由就会证明自己的价值。”[6]196其次,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它要求大学学人无止境地探索未知世界,让理智摆脱一切羁绊,自由发展;拥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对所有的事物发问,不计条件地捍卫真理,同时也承认敢于求知的危险。再次,让大学学人自由地成为自己。教育不能强求一律,而是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促使个体自由地成为自己。

上述四个大学理念的人学意蕴是相互关联的。追求真理反映了人的理想,彰显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权利,揭示了追求真理对于人的价值。实现追求真理的理想首先需要人具备坚定的求知意志,其次需要有真正的精神交往的存在,再次需要大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自我教育的精神和学术自由的保障。可见,这四个大学理念的人学意蕴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共同为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人学意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充满人学意蕴的大学理念,涉及人的需要、人的本性、人的权利、人的理性因素和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人的交往等。这一理念植根于当时教育的危机和人的危机。首先,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思。当时的教育本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功利性严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而不是求得最佳的发展;在学习内容上仅仅注重一些可能有用事物的学习,而不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教育结果是通过考试学习一些很快被遗忘的知识,而非理想的陶冶。这种局面导致教育本真目标的丧失,学生难以获取整体教育。单纯“尽义务”的想法替代了教育工作所赖以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那些工作。人们对名誉和地位的野心的追求和满足胜过了对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寻求。通过教育对整个人进行全面的改造被有用材料的死记硬背所取代。人们放弃了用自己的全副身心捍卫某种既定的教育理念。 其次,精神交往的丧失。当时整个世界存在着唯科学的现象,科学享受着过分的尊宠。固定不变的科学成果给予人们对科学的迷信的力量,认定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人们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建基于科学的万能之上。他们对理性思考的内容推崇备至,导致人们无法拥有本真的批判理性。迷信破坏了真正的知识与本真信仰的可能性,使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可能发生。而大学只有拥有精神交往,才可能充满生机。再次,自由精神的丧失,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目标,就是帮助优秀的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然而,单个个人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发展路上所要经历的危险被固定的学习计划解除了,他在精神自由中的冒险被阻碍了,无需独立思考,也不可能自由地去探索真理。他心中理想的人物不是掉书袋的研究者,而是能独立思考,拥有独到精辟见解的学者。真正的大学是知道这两种人的分野的,否则,就是大学衰退的信号。

由此可见,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人学意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纠正当时德国大学精神交往、自由精神和精神生活丧失的局面,引导人们正确认知而不是误读教育本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不仅如此,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人学意蕴对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首先,改变大学生的功利主义观念,树立为真理而求知的理想和信念。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以追求真理为鹄的,为真理而求知的场所。追求真理,既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生的“本性”和“权利”。反观我国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想受到了功利主义教育的严重挤压,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大学不再是无止境地追求真理,彰显大学的精神生活的场所,而是培育适应社会机构、教育、企业等部门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生产工厂”和“培训机构”。受市场的技术化、职业化的影响,大学生只注重“有用”的“专业教育”,排斥“无用”的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窄化为技能、技术知识的学习,窄化了对真理的无止境的追求。因为真理的追求被看成是技能技术、专业知识学习的副产品。

其次,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责任感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要求大学教师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和自我意识,彰显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会学生哲学思考。然而我国大学教育的“被动式教育”“保姆式教育”和“放任式教育”等模式,无法实现大学教育“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的使命,它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唤起学生对事物的哲学思考的欲望。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通过启发、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潜能,调动其内部力量,充分展现他们独立自主精神,让他们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对事物思考的方式,形成哲学思考能力。当然,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结果负起责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思考,探究和研究负责任,这责任包括最终没有成功之冒险。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如果这种自我责任感教育被学校固定的教学计划、一系列规则所取代,那么,就会限制大学生的创造、研究和精神生活,丧失批判能力,使他们不会在每一种境遇下探求真理。

最后,注重精神交往,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雅斯贝尔斯倡导的精神交往,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而是“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这种精神交往不仅能促进真理的发展,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是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精神交往的,他们无论是听课、讨论,还是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都能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自主性和能动性构成了精神交往的条件。精神交往的核心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其基本要求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从内部而不是外部产生自动的力量,以最大的求知意志去追求真理,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发展。精神交往的原则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不确定的,需要师生在交往、讨论、对话中不断地主动地去建构。所有这些方面无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单向输出知识信息的现象,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少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缺失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交往。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人格精神与教师的人格精神难以相遇与契合,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事实上被边缘化。

猜你喜欢

贝尔斯雅斯大学
《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评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暮年左宗棠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智珠二则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克拉斯诺雅斯克地区开始建设新的铁路枢纽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