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

2023-03-07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云南院校

张 宁

(云南开放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云南昆明 650501)

2022 年7 月,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联合声明》中提出要鼓励澜湄国家间的人才培养。云南高职院校要主动应对趋势,把握机遇,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充分挖掘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一)在地国际化培养成为新方向

在地国际化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师生不能跨境流动提供了新思路,与传统“师生跨境流动”相比,在地国际化有意识地将国际知识和技能体验及跨文化思想整合进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课程中,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需求,因而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国际化注重“本土化”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外部优质资源有机融合,减少跨境流动带来的经济负担,孕育更为公平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澜湄合作机制深化推进促使高等院校加大国际化改革发展力度,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实施在地国际化进行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差异化错位发展是必由之路

2019 年2 月,国务院出台“职教20 条”,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应转变思路,走与普通高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澜湄合作持续深入化推进,教育合作挥发了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应当把澜湄合作理念运用到学生培养中,找准优势、尝试差异化错位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要从“求同存异”转变为“求异存同”。

云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铁路人才培养为纽带,以高铁师资培训为载体,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专业办学特色优势,助推中泰、中老高铁项目建设,并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国家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建立与医学护理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主动对接旅游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承接云南“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跨境人才。澜湄合作机制下,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人文合作是澜湄合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人文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深入推进澜湄合作倡议中,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省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合和服务国家、云南省发展战略,通过“中文+职业技能”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及孔子学院携手共进,打造老挝首个“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拥有机械加工、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等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专业化本土人才,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把强调效率放在首位的澜湄合作,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其提供智力保障,这给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注重留学生和本土国际人才培养,忽视本校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

云南省高职院校目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象以来华留学生为主,学校通过组织短期培训、游学体验、汉语教学、定制化课程等形式面向澜湄五国招收来华留学生,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上公布的云南省49 所高职院校2022 年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有1/3 的院校开展了留学生招生工作,学生来源主要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如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保证身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能够正常完成课程学习,制定了《留学生线上教学方案》,确保留学生教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部分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通过中资企业等渠道在境外设立分校,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调研泰国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走出去”中资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后,在泰国开办“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邦帕空分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班赛分校”2所境外分校,并最终确定“邦帕空”分校以轨道交通专业(高铁方向)及物流管理专业,“班赛”分校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招生教学。

云南省高职院校在为澜湄五国培养来华留学生,通过合作办学、依托项目等形式为当地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却忽视了对本校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体现出学生国际化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更没有配套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导致学生毕业后与澜湄合作背景下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中文+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差距较大。

(二)缺乏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云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师资水平国际化能力明显不足,一是双语教师数量有限,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无法开设双语课程,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双语课程,但仅能在个别专业开设一两门课程;二是双语教师质量不高,大部分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语言训练,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三是外籍教师虽然能够胜任语言教学,但却没有专业授课资质,使得多数专业课难以实现双语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扎实的语言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兼得导致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中文+专业技能”的目标。

师资国际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对师资国际化培养浮于形式,培养途径主要是参观访问或是学术交流,针对语言能力提升的培训鲜有涉及。在“引进来”方面,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或是组织招聘环节,多以“专业背景”“学历条件”作为限制因素,对教师的“海外经历”“企业工作经验”“语言能力”等考虑不多。云南高职院校普遍对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方面没有监督考核制度,也缺少培养和激励机制,因此,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显著提升。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已经从最初的“培育期”到现在初步形成了“3+5+X”合作框架,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能力等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是联系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中介和纽带,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云南省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很少能体现出国际化因素。

一是使用全中文授课,教学内容难以与国际接轨;二是教学模式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使用国际化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的较少;三是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语言学习的时间安排较少,而且语言学习也多以传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学习为主,很少开设跨文化交际之类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安排基本上是面向国际交流学院语言专业的学生,对于机电、光电、城建、冶金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中几乎不会涉及。缺少对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学习,学生整体国际化能力就很难提升。

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学校办学定位不清晰,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课程设置与目标定位不匹配,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为突出。

三、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鲁班工坊’,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校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承担培养人的具体任务。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如何充分发挥云南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澜湄合作机制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是云南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

云南高职院校在澜湄合作不断向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趋势下,应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起足够重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吸收留学生、培养本土化人才,也要重视本校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要用最先进的国际化理念来培养本校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大背景下,紧扣云南着力推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争取更多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快速参与到澜湄合作建设中,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启“产学研”模式,将企业海外工程核心技术标准和职业素养要素融入学校专业建设标准,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实施;学校开设不同语种专业及相关选修课程,帮助提升学生国际化语言能力;通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等措施培养了大批适应澜湄合作机制运行的后备力量。

云南省高职院校应紧抓“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一历史机遇,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快国际化办学历程,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澜湄合作。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物质资源的选择。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通过借鉴国际认可度较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手段,选用符合澜湄合作人才需求的教学内容,尝试顺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探索实施在地化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全体师生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种要素,多方联动,使每位教师、学生不跨国流动也可以获得国际一流课程的体验感,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国际化知识、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竞争意识。对于云南高职院校来说,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还要熟悉澜湄国家的历史习俗、文化结构等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将澜湄意识、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和国家情怀等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在着手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进国际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向外输出“中国标准”,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一套适应泰国分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交通专业国际化教学资源体系,其中专业教学标准已获泰方完全认可。

(三)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同样要遵循“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国际化导向转化为明确的机制与具体的措施,一方面是在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探索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拓展各行各类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另一方面是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培养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打破传统以交流互访为主的培训方式,积极寻求跨国合作项目,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升师资国际研究参与度,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改进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外联内通,统筹推进,加强日常管理中的国际化能力导向培养,打造一支中外结合、强强联合、互学互鉴、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师资学团队,为实现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是实现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实践主体,也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导因素,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需制定针对教师海外提升的实施办法或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不断提升师资国际化能力建设。

四、结语

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同澜湄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在促进经济融合、公共卫生、数字合作、教育及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云南高职院校主动融入云南发展大局,《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中显示,澜湄职教联盟主动作为,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已在云南培训来华务工人员4 万余名。通过定制课程、开展培训等方式为澜湄国家培训技术技能人才1 000 多人次。随着澜湄合作进一步深入化推进,对国际化人才也必将提出更高要求,云南高职院校应借助平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为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云南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