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式教育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挑战及突破进路

2023-03-07吴灵莉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内容

吴灵莉

(泉州经贸学院管理系,福建泉州 362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 大模型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场景式教育这一理念逐步为各界所熟知,它可以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形式,将相对抽象的概念或理论通过智能教育场景来对学生进行传授,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场景式思政教育来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现实挑战,这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准确把握其新特点和新要求,将其既巧妙又有效融合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场景式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一)“场景”的定义

“场景”源于戏剧和影视领域,通常指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由人物、情节、语言、视觉效果等组成的画面、景象和剧情。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创新演变,现代社会正在加速步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万物智能”“万物互联”重构了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技术的连接关系,“场景”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在各类智能应用的辅助下,成为一个复杂的物化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心理等不同行为所构成的复杂多元生活画面。通过“场景革命”,智能场景可以依托于大数据等技术要素的逐步完善,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适配,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复杂的场景需求,带来更多情景式、沉浸式的体验。

(二)“场景式教育”的内涵

场景式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结合受教育者实际,运用各种智能手段和形式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来开展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现实社会“场景革命”的影响下,场景式教育也不再受制于物理场景的束缚,而是可以通过虚拟场景与教学现场的创新融合,给予受教育者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能。

(三)“场景式教育”的特点

根据运行机理和实践经验,场景式教育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体验性,场景式教育中所设计的场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虚拟或现实环境中构建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感知并探究问题,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适应性,场景式教育可以根据教育者的不同需求,以及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教学资源,以达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三是互动性,场景式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所处场景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互动和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增加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价值意蕴:场景式教育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益经验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场地局限于校园内部、教育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教育体验互动性不强等,导致教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通过“场景式教育”,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多元化视角和多感官体验的虚拟智能场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教育内容的情节性和实践性,实现思政教育的立体化、多元化和共情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2]。

(一)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以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通常只能通过课堂、宿舍等场所进行,由于时空环境的限制,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符合“00后”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而借助虚拟现实、物联网、元宇宙等技术的拓展,一方面,场景式教育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形态革新[3],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以前的思政教育通常使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来呈现“现实”,然而这些形式只能提供间接的体验,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并推动深度思考,而场景式教育可以利用XR、全息、传感等技术让学生进入“事发现场”,通过真实、逼真的场景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场景式教育,也可以让思政教育突破时间的限制,既能通过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到历史的重要时刻,与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件开展交流,深刻感受的年代背景和社会变迁,让他们以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创建云上辅导员工作室、网络咨询室等,随时与学生开展对话,进行思政教育。

(二)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产品

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往往比较平实,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这些内容可以实现“场景式”的表达和呈现,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时代魅力和科技气息。一方面,场景式教育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二次“加工”“解码”“转化”,将其进行可视化展现和多维度解读,通过观看、听取和互动参与这些场景,让学生们了解文字背后的信仰,画面之后的力量,视频当中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汇聚向上向善的育人力量。另一方面,在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的帮助下,“场景式教育”可以把散落各地、无法移动的固定式教育内容转换成可以便利使用、共享的思政教育数字产品,为思政课以及思政活动开展提供支持。如共青团中央青微工作室、北京六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重走长征路》游戏,通过对红军长征前后的各大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合并,取得了良好的“出圈”效果。某大学打造的“数字流动党史馆”,将学校附近的红色景点等制作成数字资源包,并关联数字化云端虚拟场馆,让学生通过VR 技术在沉浸式场景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三)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和实效

场景式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和说教模式,将线下的说理性教学融合在全息影像、三维场景等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在搭建好的“思政场景”中自由漫游。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者们不再是单向输出者,而是引领学生探索、体验、发现的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通过人机对话、虚拟现实、动感交互等技术,教育者、学习者还能够自主转换教育学习方式和渠道,有效提升体验和交互感,实现育人内容的快速流动。这样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场景式教育可以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实时反馈,借助前沿信息技术中相关的感知能力,以及大数据系统优越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教育者能够实时对学习者的各项学习指标进行观测和跟踪,包括学习者的动态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学习反馈等,以及身体运动、面部表情、语音声音等多模态数据,为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估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了解不同学生群体对不同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效果,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现实挑战:场景式教育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

场景式教育是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无疑能够减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隔阂”。但也要看到场景式教育存在的形式娱乐化、信息零散化、技术圈层化等问题,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形式娱乐化可能导致思政教育意义缺失离散

场景式教育更注重于外在形式的展现,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在搭建场景时可能陷入“娱乐主义”“轻松主义”的原则,导致制造的场景不够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低俗恶搞、背离历史的情况,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虽然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增加参与度的作用,但是在思政教育中却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4]。一方面,过度娱乐化的场景内容容易产生歪曲解读时代精神、随意涂抹历史事件、过度议论社会热点等错误现象,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严谨性、真实性,这样一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就会被淡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停留在表面上,难以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场景式教育中,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往往容易让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以至于过分关注场景式思政教育活动表象的新鲜感,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深入挖掘、思考和学习,甚至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重复场景中的教育内容,无法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极意义。

(二)信息零散化可能导致思政教育内容适配错误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的爆炸和新媒体技术的跨越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习惯于高频率、碎片化地接收信息,场景式教育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等在时间方面缩短了许多,但这也意味着叙事内容的“小”和信息传递的“散”,容易造成思政教育内容肤浅化、语言通俗化、理论空洞化。一方面,教育者为了实现“短平快”的效果,不得不对教育内容进行过度概括或重构、拆解,或者为了“赶时髦”“追潮流”,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通过模拟网络流行语、“谐音梗”“脱口秀”等方式进行传播,这表面上是在创新,实际上却淡化了相关内容,解构了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稀释了思政课的学理性分析深度,可能造成信息误解或误读,背离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互联互通的虚拟场景中存在的多元、复杂、新奇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特别是部分与主流意识形态矛盾的论点,对价值取向还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的冲击、侵蚀和束缚,导致大学生价值信仰和价值认同出现犹豫、摇摆、混乱,甚至产生价值取向的迷失和偏激。

(三)技术圈层化可能导致教育实施效果不佳

场景式教育的实现需要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稳定的网络连接,而现有的技术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所需的相关设备成本较高,应用场景也尚未完全形成规模,这也导致相关思政教育教学输出的效果还不够好。一方面,一些教育者虽然拥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触网”较晚,信息素养不高,还没有熟练掌握搭建思政场景的相关技术,无法灵活运用场景式教育开展工作,还是只能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还有部分教育者在搭建思政场景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观点、经验和背景等的影响,只注重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特定主题场景,而忽略或淡化其他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过分“卖弄技术”追求输出效果,而不关注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平衡,不同学校或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够均衡,虽然通过“云平台”、共享包等能够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平等分发,但一些学校无法配置相关的智能设备,这就会影响思政场景实现的质量和效果。此外,不同智能设备的兼容性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不同设备可能需要不同的软件或硬件支持,这些技术瓶颈可能会导致场景的实现受到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突破进路:场景式教育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探索

场景式教育通过加载“数据链”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是一种体现数实融合、创新融通、交互融汇等特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面对当前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我们应该结合“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相关要求,在场景式教育的导向、内容、技术、资源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探索,进一步赋能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参与度”“活跃度”“满意度”。

(一)导向为魂:坚守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思政教育者要当好“设计者”和“把关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并将之纳入场景式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在思政教育场景细节构建时,巧妙地融入主流社会价值观点和理念,特别是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特点,添加具有鲜明价值导向、明确价值目标、正确价值行为的思政内容元素,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人、说服人、感召人的力量,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成长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内容为王: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转折期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认知、思想、价值观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在为大学生设计和构建思政教育场景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吸引学生,让场景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需求。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可以选取一些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如就业、爱情、友情、健康、自我认知、家庭教育等,设置相关的具体场景和情境,贴合“00 后”一代生活化与主体化的价值诉求,让大学生在思考、体验、互动中全面地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要关注时效性和前沿性,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趋势和新动态,例如将“中国式现代化”等党和国家的“大主题”转化为鲜活感人的“小场景”,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思政教育场景,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融合。

(三)队伍为要:打造一支善用“场景”的思政工作队伍

积极鼓励思政队伍拥抱场景化,通过各级教改项目、思政项目等设立场景式思政教育专项,鼓励相关人员对不同场景下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开展研究,完善理论和实践认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思政教育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场景设计、搭建、连接和运用等技能,针对不同的能力要素,可以开设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让思政教育者逐步提高在场景化思政教育中的综合能力水平。建设体系化的场景式教育学习资源及知识库,构建适应不同学生场景需求的问题解决知识库,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善于借用“外脑”,邀请优秀校友、国内外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甚至是AI 主播等,在预设的场景中举办交流座谈会、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政教育资源。

(四)资源为先:架构完善的场景式教育数字基建

提供相对完善的软硬件资源是实现场景式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5],要充分整合和调动校内外的资源要素配置,包括人才、设备、软件等,以为场景式思政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可自行建设思政教育场景式实验室,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地设计和搭建思政教育场景。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场景式教育研究院,通过加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合作,联合开发相关场景式课程,建设场景式教育实习实训平台,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运用相关技术搭建场景的师资队伍。还可以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思政教育场景化建设,互相分享资源和经验,形成共赢的合作模式。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内容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