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民间动物故事中的拟人隐喻及文化价值观念

2023-03-07马颖慧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乌鸦缅甸

马颖慧,卢 薇

(广西大学国际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缅甸民间文学是缅甸文学的滥觞[1]9。缅甸民间文学与缅甸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是相互联系的[2],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也对缅甸民间文学具有一定影响[3]。其中,缅甸民间故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情节引人入胜,反映了缅甸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较深的哲理和教育意义,是缅甸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故事的类型上来看,缅甸民间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宗教故事、幽默故事、谚语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中有着丰富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各类动物的天性和固有特征,也反映出缅甸人民的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动物”母题方面来看,其心理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弱者联合能够战胜强者、崇尚智慧、重视友谊[4]。此外,龙蛇崇拜也是缅甸民间故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历了“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那伽崇拜”的发展过程[5]。总体而言,缅甸民间动物故事作为缅甸民间故事中最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类型,研究并不够深入,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缅甸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拟人化和非拟人化两种。拟人化动物形象是将“物性”和人性相结合的动物形象。笔者搜集到69 篇含有拟人化动物形象的缅甸民间故事,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分析拟人化动物形象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缅甸民间动物故事中的拟人隐喻

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6]3。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7]。拟人隐喻是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以人为固定源域向非人本体靶域的单向跨越式投射[8],它基于人类和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常规关系,比如外形、性状、特征和品质等,触发人们认知思维官能的链接,使物被人格化[9],从而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6]30。缅甸民间故事中的拟人化动物形象具有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个性等,这是缅甸人民以人为源域向动物靶域的投射,赋予了各类动物以不同的个性,从而使动物被人格化。在这69 篇含有拟人化动物形象的缅甸民间故事中出现的动物约60 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形象有兔子(12 次)、老虎(10 次)、乌鸦(10 次)、狮子(5 次),其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还有狐狸、狗、猴子、鹦鹉等。按照拟人化动物的个性特征,可大致归纳出以下五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一)兔子是智者

兔子听觉、嗅觉敏锐,行动敏捷、善于奔跑。兔子的“敏锐、敏捷”与人的“机智、机敏”具有某种相似性,缅甸人民以人的“智慧”为源域向兔子投射,将兔子拟为聪明的智者,赋予兔子聪明智慧的个性,因此在大多数缅甸民间故事中兔子所呈现的都是聪明机智的形象,是受人喜欢和尊敬的角色。

(1)小兔子发现鳄鱼在窥视它,便机警地大声说:“你如果是鳄鱼,就会逆流而上;你如果是木头,就会顺流而下。”(《绛霞》)

(2)满七天的时候,哥来和哥友以及村民们一大早就出来迎接给这个奇特的案件做裁决的小兔子法官。(《小兔子法官》)

(3)当动物们知道了兔子的功绩时,都对它的智慧赞美不止。(《兔子除去林中的霸王》)

(4)动物们热心地回答:“聪明的兔子,你是我们患难中的顾问,我们总是愿意听从你的。”(《老虎和猴子为什么是死对头》)

(5)聪明的兔子坐在树底下,思考着一般的人生问题。(《三个傻动物》)

缅甸民间故事中的深层隐喻“兔子是智者”导致了例(1)—(5)中兔子的一系列作为智者的行为和个性。虽然兔子在力量和体型上处于弱势,却拥有远超于其他动物的智慧,是“动物患难中的顾问”。此外,因为缅甸人民对智慧的崇尚,同时也赋予兔子乐于助人、公正严明的美德。

(二)狮子是霸者

狮子作为大型猫科动物,威武强壮、凶猛霸气,是非洲草原上顶级的捕猎者,在缅甸人民心中狮子是陆地上真正的鸟兽之王。狮子的“威武、霸气”与人类社会中的“霸道、强权”具有相似性。在诸多故事中,狮子都是称王称霸的形象,或强大,或暴躁,以其他动物为食。

(6)从前,在一座森林里,有一头狮子称王称霸。它任命一头熊、一只猴子和一只兔子为大臣。(《鼻子伤风的小兔子》)

(7)每天都能吃到一只山羊的狮王,今天见狐狸到现在都还没有把羊送来,正在发怒。(《狐狸和狮子》)

缅甸民间故事中的深层隐喻“狮子是霸者”导致了例(6)—(7)中狮子霸道、强权的行为和个性。这与狮子自身的动物特征相符,也是缅甸人民以人类社会中的“霸权”为源域向狮子的投射。

(三)老虎、狐狸是狡诈的人

老虎同样作为大型猫科动物,主要在山林地带活动。缅甸森林资源丰富,在缅甸人民的山林生活中与老虎打交道较多。老虎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善于寻找掩护,捕猎时凶猛果断,对山民来说老虎极具危险性,这种行为特征与人的“狡猾、伪装”和“凶狠”具有某种相似性,在缅甸民间故事中老虎表现出的也多是狡诈的个性。

(8)大老虎知道妈妈不在家,就装作妈妈的声音喊道:“孩子们,妈妈回来了,快开门呀!”(《三姐妹》)

(9)虽然貌波是真的对那只老虎有感情,但那只老虎却和他不一样,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貌波套近乎。老虎几乎每天都和貌波一起出入村里,心里总盘算着要把村里的黄牛和水牛吃掉。(《恢复原状》)

而狐狸本身就是一种狡猾多疑、善于伪装的动物,在缅甸民间故事中狐狸形象也表现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甚至出卖朋友,认敌为友。这也是缅甸人民以人的“狡诈”为源域向其投射。

(10)狐狸想把野山羊吃掉,就想出了一个鬼主意。(《鹦鹉与野山羊》)

(11)“狮王陛下,今天我为狮王准备了一只山羊,正往狮王的洞穴里送的时候,没想到半路上被我的两个弟兄给抢去吃了。”鄂黑挑拨道。(《狐狸和狮子》)

但有趣的是,老虎在很多故事中也表现出行动笨拙、胆小如鼠、傻乎乎的一面。例如:

(12)老虎很容易相信别人,它以为兔子真的约它去割白茅草,就痛快地答应了。(《兔子和老虎》)

(13)听到狐狸爸爸的话,老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吓破了胆,使劲挣脱着逃跑了,白眼圈猴的尾巴也被老虎拽断了。(《短尾白眼圈猴》)

在《兔子与老虎》中老虎被兔子三番五次地戏弄,吃尽苦头而不自知;在《短尾白眼圈猴》中老虎的虎穴被狐狸一家霸占,老虎被狐狸蒙骗,吓得有家不敢回,只能惊慌失措地逃跑。这大概与老虎体型较大,不如其他小型猫科动物般灵活,使缅甸人民认为与人的“笨手笨脚”有相似性,同时老虎行动较为隐蔽,习惯寻找掩护,行为特征看起来与人的“小心翼翼”有某种相似性。

(四)乌鸦是品行不良的人,乌鸦是品德优良的人

乌鸦通体黑色或羽毛以黑色为主,性格凶悍。乌鸦的乌黑外表让缅甸人民与人的黑心、狡猾、傲慢等不良个性产生联想,并由此进行投射。

(14)乌鸦将自己的翅膀和羽毛与别的鸟儿们相比,发现自己的羽毛确实与众不同,闪着一种特别的光亮。乌鸦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原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漂亮的鸟儿了。乌鸦不禁沾沾自喜,心想:以后我不能再和那些丑陋的鸟儿们交往了,我是最尊贵的,和它们交往,多没面子!它这样想着,和其他鸟儿们说起话来语气就有些傲慢。(《爱听好话的乌鸦》)

在对大级别浪形进行划分后,我们对明年的行情有了个最基本的判断和掌握。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前的小级别的浪形如何来进行划分。

(15)从前乌鸦的羽毛不像现在是黑色的,而是雪白雪白的。虽然乌鸦的羽毛是白色的,但是它的心却是很黑很黑的。(《燕子和乌鸦》)

(16)鳄鱼相信了乌鸦的鬼话,爬上岸,跟在乌鸦后面。(《绛霞》)

在以上例子中,乌鸦个性傲慢,缺少自知之明,心眼坏,且狡猾、不诚实。不过,乌鸦形象同时也有“正”的一面。

(17)两只鸟儿(野鸡和乌鸦)住在一棵大树上,时间越久,彼此越开心。他们并没有由于熟识而彼此轻视,却更加互相尊敬了。(《鸟儿们是怎样交成朋友的》)

(18)被牧童用弹弓打中的猫头鹰疼痛难忍,找它的朋友乌鸦帮助它想个办法……乌鸦就领着猫头鹰去找杜鹃鸟医生。(《杜鹃鸟与乌鸦》)

(19)金乌鸦皱着眉头瞅她一眼,但仍然彬彬有礼地回答:“小姑娘,我会赔偿这粮食的……”(《金乌鸦》)

以上例子中,乌鸦尊重朋友,坚守友谊,对朋友仗义相助,勇于承担责任,善恶分明。这大概是因为乌鸦具有较高的智商,让缅甸人民与人的一些优良品德产生联想,并以此进行投射。

(五)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狗在距今约十万年前就已被人类驯化,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有力帮手,也是与缅甸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家畜之一。随着狗对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与狗也建立起了更深的感情,人类与狗看起来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狗对人类的“忠诚、陪伴”等特性与人类朋友的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在缅甸民间故事中狗也是以这种忠实的形象出现,这是缅甸人民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是以人类朋友的“忠诚”为源域向狗投射。

(21)当天晚上,猫对狗说:“朋友,懒骨头救了我们的性命,我们要报答他,免得他去干活受累。”“好啊,”狗同意说,“那我们怎么做呢?”(《两个忠实的奴仆》)

这两则故事中,狗不仅忠实于主人,而且还表现出勇敢的一面。

二、缅甸民间动物故事中的文化价值观念

莱考夫[6]20-21指出,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该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我们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而必须形成一个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相一致的系统。孙毅[10]也认为隐喻是一个语言社团文化和经验的积淀,每则隐喻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特征,其中,国民心态与大众性格、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是文化内容的重要方面。缅甸民间故事中动物拟人隐喻背后也承载着缅甸人民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如善恶有报、抑强扶弱、团结互助、尚智观念、以谦虚为美德等,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善恶有报观念

缅甸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缅甸民间故事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反映出了缅甸人善恶有报的观念。小乘佛教的“业”和“功德”观念是缅甸伦理道德的基础,“业是指一切有情之属的以往行为遗留下来的具有潜在势能的影响,它规定了行为者在未来会获得的果报”“业分为向善与向恶两端”,“对己对人利者善,对己不利而对人利者大善,对己对人不利者恶,对己利而对人不利者大恶”。无论善恶,一举一动都构成业行,恶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惩罚,善行将得到好的回报。今世积德行善,才可以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达到灵魂的彻底解脱,所以缅甸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近善远恶为目标。

在缅甸民间故事中,兔子、狗、牛等是“善”的代表。兔子聪慧过人、嫉恶如仇、乐于助人、正直公正,而狗和牛作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畜,一个忠诚护主、忠心耿耿,一个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它们所行之业是“对己不利而对人利”的大善。而狮子、老虎、狐狸等是“恶”的代表。狮子称王称霸,欺压其他动物,老虎狡诈凶猛,危害人类,狐狸诡计多端,善于伪装。它们所行之业是“对己利而对人不利”的大恶。从果报来看,行善的动物总是会有好报,而作恶的动物常常会受到惩罚。兔子热心帮助其他动物,因而得到动物们的尊敬和拥护,在动物中拥有较高的声誉。狮子横行霸道、作威作福,最终或坠井,或被猎人所杀;老虎凶猛狡诈,伤害其他动物和人类,最终得到坠井、断尾、摔死、被囚禁等结局。可见,缅甸人民早已将善恶有报的观念融入这些动物形象之中,通过动物们的业行果报将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教育人们扬善行而远恶行。

(二)抑强扶弱的精神

缅甸民间故事中的狮子和老虎是强者的代表,强壮凶猛,又颇有心机,因而总是通过欺压其他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兔子等其他小动物相比之下就弱小多了。但在缅甸人民看来,只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弱小也可以战胜强大。聪明的兔子体型虽小,但智慧过人,在与老虎、狮子的对抗中总是能够取得胜利,使作恶的强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狮子、老虎等代表了阶级社会中的强权,而兔子等则代表了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兔子的胜利彰显了缅甸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强权的鄙视和憎恶以及对被压迫者、弱小者的赞颂和同情,体现了缅甸人民敢于抗争的勇气。

(三)团结互助观念

缅甸人民主张家人、朋友之间应团结互助,相亲相爱,遇到强敌应团结一致,共同迎敌。缅甸民间故事中弱小的动物在面对强者时,常常都会群策群力,团结一致,最终战胜甚至惩罚强者。《燕子和乌鸦》中,善良的燕子家族接纳了乌鸦,但乌鸦却趁燕子们外出觅食的时候偷吃燕子蛋和小燕子,面对狡猾凶悍的黑心乌鸦,燕子们集体制定计划,当场抓获乌鸦的恶行,最后成群结伙啄死了乌鸦。《为什么蜗牛的肌肉从不酸痛》和《与田螺赛跑的麂子》两则故事情节相似,都是讲述行动速度缓慢的小动物与行动迅速、善于奔跑的动物赛跑的故事,前者是蜗牛与马赛跑,后者是田螺与麂子赛跑,但采用的都是家族集体接力、定点等待、运用相似外表迷惑对手的策略,最终战胜强者。这些都体现了弱小动物们团结互助和不卑不亢的精神。

(四)尚智观念

从缅甸人对兔子智者形象的推崇和对弱者运用智慧战胜强者的赞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缅甸人的尚智观念。缅甸人认为智慧才是真正的财富,而精神财富是永恒的。缅甸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所反映的尚智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智慧的高度重视。《兔子除去林中的霸王》中当动物们知道兔子的功绩后,都对兔子的智慧赞美不止;《老虎和猴子为什么是死对头》中动物们把聪明的兔子当作患难中的顾问,总是愿意听从兔子。从动物们对兔子智慧的尊崇可以反映出缅甸人民对智慧的高度重视。二是提倡智行。兔子虽行动敏捷,但毕竟体型较小,因此在缅甸民间故事中兔子从不会与强敌硬碰硬,而是机智行事;在蜗牛、田螺与马和麂子赛跑时,也没有死脑筋地正面对抗,而是群策群力,在这场看似不可能胜利的比赛中赢得胜利。以上均体现了缅甸人民对智行的倡导,在面临强敌或困难时,不要鲁莽行事,而要见机行事。

(五)以谦虚为美德

缅甸人认为谦虚是最好的美德,相反,自负是最坏之不幸,因此无论对何人或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敬重他人,恭谨自谦,减少骄傲与自负。缅甸民间故事较少直接赞美谦虚的动物形象,大多是对骄傲自大的动物形象进行批判。《与田螺赛跑的麂子》中的麂子、《为什么蜗牛的肌肉从不酸痛》中的马和《老虎和青蛙》中的老虎,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狂妄自大、瞧不起别人的样子,倚强凌弱、以大欺小,但最终都输掉了比赛;《爱听好话的乌鸦》中的乌鸦因为自己漂亮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傲慢自大,最终却因为自己的没有自知之明和爱听好话,全身的羽毛都变成黑色;《兀鹰为什么是秃的》中的兀鹰则经历了从谦虚甚至自卑到骄傲自大的转变,在它谦虚时,得到了其他鸟儿的友好帮助,在它骄傲起来后,因此而付出了失去所有羽毛的代价。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都印证了“自负是最坏之不幸”,它们最终都因自己的骄傲自负而受到惩罚。从缅甸人民对自负动物形象的激烈批判可以看出,缅甸人民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极力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把谦虚作为修身积德的重要一环。

三、结语

拟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缅甸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拟人隐喻主要以人的个性特征为固定源域向动物投射,这些隐喻背后承载着独特的缅甸文化。在缅甸人民生活中,这些民间动物故事常常被用于家庭教育之中,父母通过民间动物故事对子女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向子女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动物拟人隐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年幼子女对世界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中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探讨缅甸文化价值观念,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缅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拉近中缅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互信,加强共识,从而为促进中缅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缅甸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尤其是将缅甸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增进中缅“胞波”情谊,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与中缅“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乌鸦缅甸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缅甸记忆
小乌鸦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乌鸦喝水后传
缅甸非常之旅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