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逻辑、困境与出路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2023-03-07马泽波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文化

马泽波,吴 节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经济建设教研室,云南蒙自 661199)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方面会拖滞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因此,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必然和现实需求展开[2-5],而基于农村共同富裕视角探讨相对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如沈费伟[6]等通过构建目标层、核心层和保障层分析框架,阐释了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关键和条件。吕德文等[7]认为,农村共同富裕并非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实现农民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农村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直接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二是关于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王传荣等[8]认为,只有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农村共同富裕打牢物质基础;王留鑫等[9]则提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可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保障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10],完善收入分配制度[11],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三是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党对共同富裕事业的领导[1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1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综合服务和乡村建设能力[15]。

既有研究反映了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其目标不仅包括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而且要求持续提升党建领富、产业致富、生态创富、文化引富、善治促富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探讨农村共同富裕存在问题和实现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云南省红河州13 县(市)农村调查的数据,试图回答以下问题:边疆民族地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有哪些?结合当前实践经验,如何在既有路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二、逻辑理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缘由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表达

与空想社会主义构想的共同富裕目标不同,马克思主义将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6]在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7]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要求和目的,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进入新时期,党中央针对农业农村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和路径安排,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历史逻辑: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具有深邃的历史渊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顽强奋斗,开展土地革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共同富裕初步实现的物质基础,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条件。

(三)实践逻辑:破解加快发展和缩小差距双重任务的现实需求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产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22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1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 万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206 万人,城镇化率达65.2%③。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浙江和云南为例,2022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为7.77 万亿元,云南为2.9万亿元,浙江是云南的2.68 倍④。从城乡收入差距看,相对差距逐年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数据显示,2022 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68 元,农村居民为15147 元,与上年相比,绝对收入差距从26708 元扩大到27021 元[18]。因此,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加快各领域各行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正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通过高质量发展来缩小差距。

三、现实困境: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限度

(一)党建领富能力仍需加强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和带动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领富能力越强,农民增收就越明显。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定位不准、路子不宽、组织不力、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极其有限。2021 年,红河州13 县(市)1216个村委(社区)中,仍有15.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5 万元,超过10 万元的仅占22.3%⑤。党建领富能力弱,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缺乏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明白人、带头人”。在H 县Y 村调研时有村干部反映:“村里‘空心化’现象严重,90%以上的青年劳力进城打工,加上这里的经济条件和环境不好,很难吸引外地人才,只能从村里留守人员中选择干部。”(访谈资料整理)农村领富人才缺乏、村干部年龄老化、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等因素,叠加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形成障碍。

(二)产业致富渠道仍需拓宽

从整体发展情况看,农村地区上规模、成体系的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产业布局不合理且内部结构协调性差,产业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农产品量大质低,市场供大于求,农民收益持续下降。调研发现,在红河南部的H 县和Y 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沃柑产业,种植面积超过3000 亩,年产量超过1.5 万吨,但市场价格却逐年下跌,在生产成本一定条件下,农户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制约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呈现出“散、小、弱”发展特点。此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尚未形成规模,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联结松散,消解了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效应。特别在山区、半山区,受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限制,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低效,群众增收困难,减缓了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三)基层治理能力仍需提高

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动力之源。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普遍偏低,无法保证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财政支出,农村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收入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另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红河州有7 个县脱贫摘帽、798 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1.32 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些刚脱贫的县、村和群众自我发展基础差、能力弱,具有潜在返贫风险[19]。同时,受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的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地处边境一线的村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社会治理难度大的双重压力,制约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四)文化铸魂赋能仍需强化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拉大了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差距,乡村文化呈现出弱化、边缘化特征,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日益衰落的危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主动或被动接受现代文化熏陶,忽视了本族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人才缺乏也是导致乡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主要原因,在L 县D 村,由于人口向城镇大规模流动,农村呈现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特征,而常年生活在农村的群众,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原因,难以发挥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作用,使得乡村文化逐渐淡化弱化。最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限制了文化引富能力发挥。尽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上还存在形式化、低效率、低投入等问题。如,M 县X 镇由于财政困难,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使得X 镇的文化设施配备、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都显著落后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因而乡村文化建设的单一化、形式化、边缘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五)人居环境整治仍需提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产生活污染物从城镇加速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环境资源被严重挤占,造成农村陷入生态空间管理散乱无序、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人居环境整治难题不断涌现。X 村地处M 县城近郊,相关部门在X 村附近建设垃圾填埋场,由于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垃圾转移倾倒或露天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村民饱受污染之苦,X 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与人居环境关系密切的农村户厕改造,在部分地区出现推进质量不高、卫生厕所普及求快不求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在S 县调研发现,由于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村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且闲置空间利用率低,美化绿化水平不高,村容村貌与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四、路径选择: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策略构建

(一)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夯实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

1.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一是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解决组织虚化、弱化和边缘化问题,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政治强、有朝气、能干事的一面旗帜。二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选拔党性强、觉悟高、有干劲、能干事的村干部。三是以提高能力素质和致富带富本领为着眼点,通过举办培训班抓实“明白人、带头人”培养,从脱贫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人才,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

2.提高党建领富能力。一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抓经济、谋产业、会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其领富带富作用。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统筹集体资源开发利用,引导村民发展多种形式经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产业发展致富新路。二是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和政策,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现代经营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如M 市K 村党组织有效盘活村级资产资源,采取村企共建模式,建立“公司+小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实现村企共建共享共赢,有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1.强化规划引领。一是抓主导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谋划并实施好重大农业项目,形成区域有特色主导产业、产业有发展梯次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抓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南部要重视发展现代林业、热区果业和现代牧业,推动梯田种植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三是抓产业布局规划,北部重点打造水果、蔬菜、花卉、规模养殖产业,建成以苹果、梨、桃、杨梅为主的温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南部重点发展梯田红米、特色水果、冬早蔬菜、中药材产业,建成以香蕉、芒果、荔枝为主的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和优质梯田红米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专业化药材交易市场,带动生物医药原料产业化发展。

2.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抓优质主体培育,聚焦生产端,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保障初级产品有效供给;聚焦产品端和市场端,培育一批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提高产品价值和市场份额。二是抓主体融合发展,发挥州(县)属国企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带动作用,支持国企与各类主体合作组建农业生产经营联盟,充分运用其资源整合、专业运作和防风险能力,扩大规模效应和农产品消费能力。三是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挥各类主体带动作用,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入股等方式,与各类主体开展合作和联合,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分配机制,拓展农户增收空间。

3.注重品牌塑造。一是抓品牌建设,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激励企业主动进行产品认证、商标申请和名牌创建,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以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研发市场化、包装艺术化、流通效率化、安全可溯化为重点,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二是抓品牌价值提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现、发掘和抢占产地和种类资源,从品种选育、基地建设、生态种养、生产与加工等方面入手,加速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提炼产品和品牌差异化价值,注重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形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抓品牌宣传,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品为主、品牌优先,产销对接”模式,发动企业参展,提高企业品牌和产品知名度,运用多形式媒体传播力量,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1.加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分类优化帮扶政策,保持资金支持、土地供给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推动各类扶贫资源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脱贫县、村和人口的收入变化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和意外致贫户,加大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二是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针对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社会排斥感强烈等特点,开展包括文化知识、谋生技能在内的各种培训,引导他们参与和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争取外部力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组织是治理相对贫困的主要力量,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保障外部力量合法利益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以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普惠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

2.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机制,持续加大投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保障,提升城乡互联互通和服务均衡供给水平。二是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和管理,并提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三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协调,提高县城周边农村地区优质资源的配置水平。特别要针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群众的现实需求,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资源供给,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均衡。

3.提升边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形成以乡镇为边境治理基本单元,推动治理资源下沉。红河州有13 个沿边乡镇、49 个沿边行政村(社区)、540个沿边自然村,沿边地区总人口超过16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1.3%⑥,这种天然的特殊性增加了边境治理的难度。因此,提高边境治理能力和水平,要以乡镇为主统筹协调和利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沿边开放等治理资源,破解边境治理难题。二是加强边境管控,以稳边固边促发展。向边境地区基层赋权增能,优化人力、行政资源配置,建立“一线查、二线治、三线管”机制,加强重点村寨、重点人员管理,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为,为边境地区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着力推进边境现代化幸福村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保障边境地区民生改善,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群众增收、安全稳定、繁荣发展。

(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

1.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德治体系,通过订立村规民约、树立社会典型等形式,加强爱国、爱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二是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乡风,倡导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三是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和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农民树立主动求发展意识,革除“等、靠、要”思想和“懒、散、慢”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和完善村民服务中心,为村级组织提供办公议事、村务公开、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二是完善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文化场所建设,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求知有阵地、教育有活动。如,K 县XL 社区,由政府出资建设居民文化广场,在重大节日组织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在乡村文化熏陶下,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XL 社区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手段,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领域。二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内涵,把具有鲜明区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再造方式打造精品项目,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发挥乡村文化的强渗透、强关联效应,以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吸引乡村文化人才投身民间工艺产品开发、乡村文旅服务和特色文化传播,实现既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

1.提高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聚焦改厕质量不高、粪污处理方式单一等难点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改建模式,制定统一的改厕标准,规范施工和强化质量管控;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对有条件的村庄和社区实行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提高粪污资源利用率。二是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在农村水源保护区和人口密集区域,以生活污水、河塘沟渠、黑臭水体为整治重点,运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污水治理新技术,对重点区域污染源进行控源截污,对河湖进行清淤疏浚和水体治理,对山、林、田进行生态修复。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针对农村垃圾分散、处理单一和转运设施简陋问题,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一体化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加大对农村建筑垃圾、废旧农膜、各类塑料制品回收处理。

2.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一是加强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依法依规拆除、清理违建和杂物,分类核实登记公共用地使用和闲置情况,引导村民参与公共空间治理。二是加强“绿美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村庄公共空间、闲置空地、庭院栽种果蔬、花木等,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并以植树造林方式,加大对荒山、荒地的绿化力度。三是加强特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乡村河湖湿地、古树名木、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时对特色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以鲜明的乡土特色和人文优势,创新业态、创造价值。

3.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一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方式,落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要求,以“生态+”业态融合为抓手,重点发展以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以休闲康养为主的生态旅游,推动乡村各类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二是创新研发生态产品,充分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优质生态产品呈现形式,扩大品牌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市场流通水平,实现农村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

注释:

①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

②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进行的重要谈话。

③ 数据来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④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⑤ 数据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全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表(https://nync.yn.gov.cn/html/2022/shushuoyunnans annong_0825/389874.html)。

⑥ 数据来源:2022年红河州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共同富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