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论析
2023-03-07张欣,胡也
张 欣,胡 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哈尔滨 15000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当前各项事业进展的同时,毫不回避地提出相关工作还存在着制约未来长期发展的障碍和困难。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就是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其中之一。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的知识和学科基础、体系构建以及国际竞争和发展格局等方面体现出了深刻的交叉融合发展的思想[1]。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2]。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充分理解科技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以融合发展的视角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观点、视角、方法和逻辑体系,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对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实践唯物主义向度
人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方面,人们用象征性中介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掌握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形成并积累科技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人们将科技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融合到生产实践的工具当中,提升生产实践的效率,促进产业变革,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3]。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作为理论活动的科技创新在学科交叉过程中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领域的革新应用深入融合等角度,深刻总结和把握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揭示了科技创新在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重要价值,并且明确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时代背景的重要论述蕴含了感性主体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视角,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建设背景下的重要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创新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科技本身基于产业需求和社会现实需要实现创新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的有机融合,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以及我国科技创新相关工作本身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样的部署明确了当前科技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方向,体现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立足于自身需要、主动开展实践、改造外在环境的深刻内涵。
首先,就当前科技创新自身的发展而言,范式转换、交叉融合的新形势不断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入把握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对当前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特点进行了深入总结,提出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总体背景下,科学研究本身需要不断在深度速度、范式变革、学科交叉以及科技和经济社会相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论述[4]。 相关论述立足于科技创新自身的发展,围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三个环节,对科技创新的自身形势进行了系统化的把握和分析,指明了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体现出交叉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产业变革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整体协同。 国家 “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 现代产业体系本身囊括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等多重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在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之间难以被替代的中介作用。 科学原理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人类以把握外在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理论活动。 相应的理论活动要以工程技术为中介,形成对产业发展实践的支撑。 科技创新中的科学原理部分在产业端的应用是这一过程的目标,而工程技术则是给产业变革实践提供科学原理内容的形式依托[4]。 科学原理、工程技术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整体形势的重要表现。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针对当前科技革命的历史潮流,阐释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在指明当前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意义的同时,突出具有主体性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相关论述明确了要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时刻做好准备,应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同时明确将科技创新形势的外部态势内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在主客两方面体现实践唯物主义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中的学科交叉、科技与社会经济深入融合发展等角度,深刻总结了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时代背景,并且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要求我们要主动引领时代潮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其中,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是科技创新工作的着眼点,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在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外部形势方面,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和观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是正在发生、发展的客观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这样的时代进程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且做好各项准备,所体现的正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在工作中应当对客观事物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到内在于事物本身以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6]。因此,在高度重视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前提下,更应当努力探求事物内部的规律和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当中,科学研究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科技在范围和深度上的拓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等内容就是对当前科学、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之间固有、本质、必然、稳定和系统性联系的全面深入归纳和阐释。 因此,在对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时代背景的阐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二是在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性战略方面,相关论断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从主体基于自身感性需要,开展实践,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中,改造客体同时也促进自身发展的整体逻辑。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时曾经提到旧唯物主义存在用感性的直观去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问题,对于外在于人本身的客观事物,应当基于人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进行理解,而被理解的客观事物本身就包含着主观的内容[7]。 在理解客观物质和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将主观和客观连接在一起的实践活动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人们并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物质世界,人的主观世界也不仅仅是外部物质世界的直观反映,人是在主客观相连接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当中认识外部世界的[8]。 可见,单纯地直观反映包括科技创新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只能造成对包括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内客观世界的狭隘理解和被动应对。 马克思曾经提到 “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9]。主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内化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际上是在把科技创新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引领各项建设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实践的对象和中介,最终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观诉求[10]。 科技创新从此成为支撑党和国家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支撑。
二、国家创新体系集中体现融合发展要求和历史唯物主义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科学、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系统性联系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提炼,并且基于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融合发展的时代特质,提出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论断。 在科学知识创生源头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要求以及科技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交融过程中,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建构系统性的创新生态,从而给科技发展、科技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融合奠定现实基础,并且以此为思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实践。 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充分体现。
(一)国家创新体系集中体现融合发展要求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总体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相关部署和安排的核心在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包含的关键内容包括体制建构、依托力量、其他配套支持制度等内容。 国家创新体系战略体现的是多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优化的基本思想。
1.国家创新体系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基本框架和组织保障
为了适应当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体形势,科学、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环节必然要以多要素相互衔接、耦合和整体功能优化的系统性协作机制为依托,才能实现融合发展,进而搭建促进多主体优化分工又相互协调的系统性框架,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系统性协作机制的搭建奠定了基本框架,将建设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其核心内容。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特征,新型举国体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并且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首要前提和现实基础。 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过程中,党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领导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搭建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推广等领域之间的桥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强调了创新本身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应当对重大科技创新进行组织,同时把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相结合,要以市场对科技创新提出的需求作为牵引,从而综合各方力量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对科技的管理,应当主要集中于战略规划和服务等方面,对于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应当赋予更大的自主权。 党和政府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制定兼具科学性、长远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总体规划,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提供战略牵引,也给科研机构提供更为充分的资源保障和更为灵活自由的创新研发自主空间,同时融合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形成市场和科研机构两头有活力、政府有规划的总体机制和架构。
其次,在完备的整体架构基础上,新型举国体制以 “揭榜挂帅” 模式作为融合市场需求,并在融合发展中增强科研机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用 “揭榜挂帅” 和 “赛马” 等形式对科技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科技项目的立项要求真务实,对真实存在的各类问题开展研究,同时让具备科研能力和意愿的人才在经费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权限。 这样的部署和安排将以项目制为科技创新立项研发的总体模式,项目榜单来自市场整体需求,并且由国家统一组织征集和发布,在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和技术创新需求来源的同时,发挥国家的组织动员机制,面向广大科研机构发布项目榜单,从而实现多方力量的融合。 揭榜的科研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且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打破科研立项过程中存在的按资排辈、名校通吃问题,给真正有才能、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科学家,提供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同时,对承担相应项目的科研人员赋予更高的经费自主决策权,避免其他因素对科研工作的掣肘和干预,真正意义上调动科研工作者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2.国家创新体系在多主体分工协作中实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科研主体的分工和定位进行了创新性、突破性论述。相关论述以发挥不同主体的自身优势和特质为出发点,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各个主体的分工及职责,有针对性地赋予其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任务。 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之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精准高效的科研机构分别发挥各自功能,同时又有机融合成一个优化发展的高效整体,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伟大创造。
首先,在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定位方面,习近平国家创新体系论述实现了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要突出制定战略规划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面向重大科研项目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服务职能,服务也要更为精准化。 在推动我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整体过程中,政府不仅仅是传统西方经济理论视角下,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是真正发挥有为政府的功能定位,用自身的科学规划作为媒介,成为一方面对科技创新主体传递市场技术需要,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提供战略规划和指导的领导者。
其次,习近平国家创新体系相关论述,明确提出以大型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水平大学为基础,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相关论述表明,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打造必然要融合不同类型主体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科技领军企业而言,应当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自觉将自身作为和大型科研机构乃至于高水平大学一样的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主体。 大型科研机构及高效与科技领军企业、科技事业运营机制和市场应用研究机制在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有机融合,共同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
再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应当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交换和分工体系深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应当居于主体地位,特别是骨干企业要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本身同样应当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成长成为 “冠军企业” 。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主体类型,提供了我国近80%的企业就业岗位,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将中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交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实力,使其适应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的市场需要,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全面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交换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也天然包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给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内在效果,是解决民生、凝集民力、发挥民智的重要举措。
(二)国家创新体系论述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意蕴
习近平关于国家创新体系论述体现的是多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系统优化的深刻内涵。 而这一内涵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体现着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关系中,分工作为一种基础性和中介性的生产关系,对作为生产力的科技产生能动反作用的观点。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 “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1]。这揭示了作为我们主观认识的感性世界牢牢地根植于生产实践活动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当前科学知识创生源头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系统性融合的现实趋势,提出不同主体相互分工同时又紧密协作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关论述是对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回应,也是指导我们在未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潜能,推动更高水平的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奠定更为坚实物质基础的深层次意蕴。
其次,分工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形成巨大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12]。 邓小平同志、习近平同志均提出过,科技本身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为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过程的分工是必然要求[13]。 在分工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党和国家,以维护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公共利益为目标,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搭建一种能够实现不同层次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系统性关系。 当前,党和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增强领导力量,确保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在不同主体之间搭建现实性的沟通协作机制,促进不同主体的优化分工和相互依存,将不同主体的利益衔接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相对于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基础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参与主体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供给者和生产者,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实现就业发挥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必然发挥基础科技成果再创新和深入应用的消费者功能。 对于这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曾经做过精彩论述: “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14]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将作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一方的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环节,直接体现了生产经由消费这一中介和对象,最终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塑造自身的辩证关系。
三、科技创新国际开放融合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论述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之上的。 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外部风险和挑战不断积累的背景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时的时代关切。 在国际视野下总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国际开放融合发展相关论述,需要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辩证否定观,从而对发展科技创新视野的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和融合性目标形成深刻的体会和把握。
(一)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长远关切和开放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攻关的重点方向应当与国家的迫切和长远需要相契合,同时对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开展攻关。 发展科技创新,是谋求我国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关键举措。直面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短板,以科技创新探索解决短板的出路,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国际视野的基本内涵。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曾经做出清晰而明确的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短板,一些产业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进一步发展必须靠创新”[15]。 这一判断,揭示了我国在以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当中,积累的问题和存在的局限。 而克服这些问题及局限的途径就是依靠创新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是基于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深刻体会和认知,对我国经济总量、当前短板、基础条件和未来战略方向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的准确判断。
其次,在短板尚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16]。 相关论述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定位,指出我国的科技创新不是要跟随先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脚步,而是要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先机,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向领跑地位迈进。 当前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仅仅是要弥补相对于先进国家的历史差距,更是要谋求彻底改变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开辟新赛道,实现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形势的宏伟蓝图。 这样的部署和安排,在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和国际定位上,都是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和颠覆性的。
再次,为了能够在国际格局和世界科技发展大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当以全球视野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进行谋篇布局,同时应当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保持开放,提升我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力;对于科技创新,应当同样关注涉及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气候和健康等领域开展与其他国家科研力量的合作;对涉及世界各国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当具有主动引领的意识,并且设立相应的基金作为支撑和保障。 这意味着,我们将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汇聚世界科技创新资源,更要把我国的科技创新融合到全人类命运的大背景和大格局当中去,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给解决事关全人类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面向全人类福祉的宏大战略。
(二)辩证否定观视角下科技创新国际开放融合发展的新高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力量和推动力量的,当今世界的整体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格局依旧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自身的利益是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肯定因素。 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当前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的否定因素。 我们的科技进步实际上是国际社会力量对比过程中否定一方、矛盾次要一方的量变,当我们占据有利地位,由次要一方上升到主要一方时,我国的利益诉求就可以成为国际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浪潮、立足当前我国建设发展尚存的短板和突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将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为我国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指明方向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包括对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形势的总体把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对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长远关切等多重内容。 相关论述包含着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国际视角下直面当前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同时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下,将世界科技革命浪潮转化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乃至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的丰富内容。 其基本框架体现了事物安置自身、相互对置、实现扬弃的辩证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创举和伟大升华。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领会其深刻内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意蕴,建设好融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