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 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进路

2023-03-07琦,郑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文化

翟 琦,郑 波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 6117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以下简称 “两个结合” )[1]1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两个结合” 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 “两个结合” 做了进一步论述。 在2023 年6 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系统论述,深刻揭示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 “两个结合” 的重大论述,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充分理解和领悟 “两个结合” 蕴涵的生成逻辑、深邃的科学内涵,探索其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对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两个结合” 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 “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好” 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行” 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 “守正” 和 “创新” 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面临的重大命题。 “两个结合” 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成果,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再一次思想解放的鲜明体现。因此,厘清 “两个结合” 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意义重大。

(一)理论逻辑: “两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度阐释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为 “两个结合” 生成提供学理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 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 这一光辉论断涵盖着: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要以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 “文献主义者” ,只会贪婪地照搬文献,而不去注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并进一步指出,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 历史传统和具体实际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脱离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理论照搬,只会丧失科学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且在一百多年前,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讲,革命导师们都无法预料多年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中国共产党使命所在就是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而非僵化教条。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 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科学理论,没有发展和创新的理论只能成为落后于时代的僵化教条。 而对于部分僵化运用、公式化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马克思直接给予批判, “如果这样做,并把这样做当作马克思主义,那么,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4]603。 这明确了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态度,反对一成不变的照搬。 恩格斯也曾明确强调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4]664。 百年奋斗的历史,恰恰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而是强化 “两个结合” 、执着于 “两个结合” 的历史。

2. “两个结合” 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两个结合” 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探索;既是行动指南,又是宝贵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探讨,需要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5]。 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发展进程,其自身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具有了明显的民族性、本土性,这促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展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一是 “第一个结合”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解放提供了指导思想,具有普遍性,而中国社会建设的具体情况是复杂性且独特的,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我国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与我国具体实际相契合才能成功,这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获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路线,这对我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破坏。 危急时刻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并在革命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明确并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实践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建设的前提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是 “第二个结合”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解决问题。 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而是两者在结合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6]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的追求平等和向往大同和谐社会的民族基因,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扎根、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沃土。

(二)历史逻辑: “两个结合”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7]。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对坚守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达到新的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为党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历史使命,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对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创新发展的一百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首先站出来批判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容纳发展新思想新文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新民主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思吸取文化建设中的挫折教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文化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纽带作用、认同功能,强调在守正和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第二个结合” 的重要论述,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尤其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与中华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等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与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张的 “民贵君轻” “仁者,爱人” 等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在追求集体主义方面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为奋斗方向,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家国文化,主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换言之,我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契合点和相融相通之处,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经世致用的新发展。

(三)实践逻辑: “两个结合” 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经验的凝练升华

“‘两个结合’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版’被创造性地转化为本土化的‘中国版’的过程。”[8]

一是中国共产党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要把握 “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四者之间的关系”[9],有必要从中国共产党实践历史的角度加以研究。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 “两个结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诞生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凝练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奋斗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至崭新高度。

二是 “两个结合” 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是从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孕育出来的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含同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10]。 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归因于 “两个结合” 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由此, “两个结合”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坚持 “两个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二、 “两个结合” 的科学内涵

“两个结合”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立体的科学建构,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总结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 “‘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11]从历史和当下、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解析 “两个结合” 的科学内涵,是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的前提。 “两个结合” 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一次着重强调,这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两个结合”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每个历史阶段新的实践都赋予‘结合’新的要求,都促进‘结合’的深化发展”[12],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畴进一步拓展,从单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延伸到文化哲学层面。 “两个结合” 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从本质上指明了只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一是从叙事逻辑来看, “两个结合” 是复合式多线叙事逻辑。 “第一个结合” 本质上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指导不动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决我国社会建设的具体问题。 “第二个结合” 本质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植根我国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进一步凸显和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叙事分量。 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解析, “第一个结合” 一定层面上是包含了 “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把 “第二个结合” 单独论述,对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意义重大。 “两个结合” 的多线叙事结构,逻辑上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足轻重。二是从内容结构来看, “两个结合” 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层结构内容。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即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实际中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再次,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真正地融入中国社会,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就必须融入中华文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加具有实践性,而中华文化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嵌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 “两个结合” 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最忠诚的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传播者,忠诚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优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一是 “两个结合” 的逻辑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两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1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丢失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丢失了根本、丢失了灵魂,所有努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 “两个结合” 的逻辑前提和内在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真实而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做出了巨大理论原创性贡献的同时,还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 “两个结合”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二是 “两个结合” 是 “中国化” 的关键。 结合不是简单的对接与拼凑,关键要在 “化” 上做文章。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 “化” 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化” 的途径是 “两个结合” , “化” 的结果以 “两个结合” 实践效果呈现, “两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文明史的思想沃土结出的真理硕果,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层创新。

(三) “第二个结合” 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深刻底蕴

“第二次结合” 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同时,更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了方向。 深刻理解 “第二个结合” 的文化内涵,推进 “结合” 的文化实践,需要在 “结合” 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性。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这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史为鉴,中华文化突出创新性,一方面,鲜明地体现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发展中,从周朝实行分封制开始,历经不同朝代与政权的更替,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革新。 但鸦片战争后,幻想照搬西方模式以改造中国的尝试均告失败。 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力挽狂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才完成了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伟大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化,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我国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思想到器物、从艺术到科技,中华文化突出的创新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独具特色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 兼容性是有效结合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把握历史主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与魂,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充分的相融相通。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在理论创新中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主导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和结果,推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品格。

三、 “两个结合” 的实践进路

“两个结合” 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理论思考、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文化情缘。 新时代,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根于我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 “两个结合” 实践进路的关键。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 “两个结合” 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实现 “两个结合” 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具备推进理论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社会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具有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也将为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带来巨大的活力”[14]。 其中, “两个结合” 即为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中国共产党也必然能担当起创新发展 “两个结合” 的重要任务。 “两个结合” 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力探索的使命。 为了增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 “两个结合” 行动自觉性,需要全体党员同志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理论领悟力,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实现 “两个结合” 的基础前提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15]。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精神旗帜和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勇于自我革命,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备了长期执政的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一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而非多元,在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各国政府建立国家运转的政权机构和规章制度。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居于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两个结合” 生成在 “两个一百年” 的历史交织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网络互联网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这种时刻更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更好地凝聚起建设国家的伟大力量。 二是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落脚点。 新时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全党范围内走心、走实、走深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 同时,全体党员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扎根中国具体实践是实现 “两个结合” 的现实根基

实践是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党回应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全过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中国具体实践,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把握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革命时期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变化和实践要求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时代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6]。 当下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全球前进路上风险与挑战并存。坚持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出发点,由此为推进 “两个结合” 奠定实践基础。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 “两个结合” 的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早已内化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媒介和价值基础。”[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积淀的结晶,为中华文化赓续发展和世界文明传承提供了丰厚滋养。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我国发展壮大,除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促使两者相互成就。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而不是 “链接” 或 “拼凑” ,是推进 “两个结合” 的关键。 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道: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8]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生命力充分肯定。 把文化自信列入 “四个自信” 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当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中华民族不会本本主义的盲从,也不会拒之门外、故步自封,而是致力于在两者结合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得益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另一方面要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的赓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文化基石,而要实现文化的赓续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我们要借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正反两面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主动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发展新方位的社会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历程提供了以文化人的新动能,更为 “两个结合” 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沃土。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