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展现生态最美“容颜”
2023-03-07湛江市生态环境局
霞山观海长廊,夕阳斜照,微风吹拂,红树摇曳,鹭鸟归巢……游客们拿着手中的手机、照相机记录这眼前的美景,鹭鸟丝毫没有感觉被“惊扰”。这幅“人来鸟不惊”画卷背后,是湛江市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为引领”,湛江掷地有声地提出,发展的前提,必须“绿”字当头。2022年,湛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4%,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3.1%,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湛江的1083宗案件均已办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一场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人们得以遇见湛江最美的“容颜”。
改革“活”体制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
湛江地域宽广,企业分散,监管难度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湛江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逐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化、精细化水平。
2022年以来,湛江市先后成立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各地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统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人大、政协监督指导,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加快形成“大环保”格局。2022年,湛江市党委、人大和政府先后73次召开各类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领导50多次实地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难点问题,为推进督察整改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增强基层环境队伍力量显得尤其重要。
湛江在全市121个乡镇(街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在1901个村委(社区)至少落实一名村(居)委会委员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2022年,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2期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培训,补齐基层环保干部专业能力短板,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开展行政检查、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切实让乡镇环保办这一基层中坚力量发挥好作用。
随着市级环境监测力量收归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湛江采取提升监测人员待遇和地位,调整机构职能、任命各县级监测站站长为分局党组成员,提升环境监测在基层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话语权等一系列措施增强县级环境监测力量,破解了县级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的“难题”,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监测“排头兵”作用。
垂改以来,各县(市)分局新增全日制本科以上环境相关专业执法和监测人员62名,分局环境专业人员较垂改前提高了13.4%,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县级监测站用房增加483平方米,为各监测站购置辐射监测仪器、移动源监测设备、常规监测设备283套(个)。2022年,县级站计量认证项目增加61项,各县级站全部通过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常规监测项目质量考核。
自2022年3月起,属地县级监测站开展应急监测总数逾2300项次,为及时部署防控处置措施、遏制水华恶化态势提供数据支撑。参加全省第一届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练兵比武获得三等奖。同时,监测能力建设得到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充分肯定并专门发文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学习湛江市经验做法。
治污惠民生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显著
“排里断面的水质有点反弹,我们要会同执法的同事在九洲江周边全面排查污染源。”水科科长苏千叶指着全市水系图说着。他已经连续两个星期驻点廉江前线“攻坚”了。
2022年,湛江市组织编制了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及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年度方案,推进重点流域水和海湾环境综合整治,印发国(省)考断面一级支流、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目标并按月开展支流水质监测和全市通报,推动流域治理向支流延伸。聚焦九洲江-鹤地水库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水华防控,提前开展水质加密监测和水华预警监测,组织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及时会商研判达标形势,断面达标、鹤地水库蓝藻水华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22年度省重点攻坚的九洲江排里断面连续4年达标,南渡河南渡河桥、袂花江黄竹尾水闸2个断面均比考核目标提升1个水质类别。推进吴川金海岸、雷州三吉湾、徐闻外罗湾美丽海湾创建,实时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状况进行遥感监管监测,湛江港湾、外罗湾海域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
走进吴川市王村港镇那夭村,村道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村北面是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小公园。“以前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是直排入塘的,现在污水都收集处理了。”一位村民指着不远处的出水口说。出水口的水,清澈透明,缓缓排入灌溉渠。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一片臭水塘,长期污泥淤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截至2022年底,湛江市100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办理任务全部完成建设,超额完成省下达的75个自然村民生实事办理建设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1%,农村地区污水横流现象发生了质的改变。
“粉丝宝宝们,请跟着镜头来欣赏一下南方滨海小城,这里蓝天白云随处可见,海鲜美食种类繁多……”市民梁小姐此刻正用手机直播,向她的粉丝们推介美丽的港城湛江。
幸福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湛江蓝”由湛江人民创造和守护。在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压力下,湛江市生态环境局部门从多方发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水泥行业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率先在全省开展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试点,完成51家涉锅炉企业和34家涉炉窑企业现场调查和监测,组织全市40家涉VOCs重点监管企业开展深度治理。
融合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天地车人”一体化管控系统,对空气质量监测、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污染溯源等进行数据集成,建立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控管理平台及一张图,提供智能指挥和决策支持。
2022年,湛江市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保持全面达标,其中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PM10、NO2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3.5%、14.3%。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制度日臻完善,重点建设用地联动监管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逐步规范,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着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已建成投产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项目12个,2022年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15954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3395吨,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双碳”来引路
生态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湛江在构建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同时,持续推进红树林湿地修复与保护,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红树林之城”,探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湛江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新路径。
“湛江不断探索红树林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路径,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优势,创造更多绿色GDP,更好造福湛江人民。”湛江市政协副主席、生态环境局局长关卉在全国生态文明论坛会上这样分享红树林“点绿成金”的经验做法。
2021年6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署,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红树林逐渐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沃土。
当前,湛江市正抓紧构建海洋碳汇的统计核算体系及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开发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渔业等海洋碳汇项目,加快推动海洋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森林、海洋和渔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编制的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通过评审,将成为相关领域的“广东标准”。
碧海蓝天下,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快速推进建设中,为湛江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奠定了经济基底,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该项目是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也是首套集成氢气和焦炉煤气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直接还原生产线,这是继湛江钢铁实现固废不出厂、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放之后,打造绿色钢铁新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湛江钢铁向打造世界最高效率的绿色碳钢制造基地、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湛江市出台生态环境系统优化服务保障“十项措施”、落实“一项目一专员”责任制,针对每个项目提出“服务单”,加快项目落地。统筹指标要素、提升服务效能,提前谋划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削减来源,集中指标要素支持解决巴斯夫一体化、乌石油田群开發、钢铁零碳冶金等重点项目发展需求。推进冠豪纸业、巴斯夫一体化项目等项目采用最高的技术指标,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腾出更多指标支撑后续发展。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大气污染物压减20%以上,废水排放量预计比原计划减少89%以上。2022年全市共审批或备案953个建设项目,涉及总投资约1298.16亿元,环保投资100.4亿元。
新征程、再出发。2023年,湛江市将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对标先进单位先进地区,确定比学赶超对象,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比较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力争生态环境各项主要工作指标尽快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作者:黄艺文 孙媛媛 黄天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