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厚植绿色底色?奔赴绿美未来

2023-03-07中山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山市共性中山

大道致远,奋楫笃行。 在中山奋力融入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过程中,绿色一直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作为珠江西岸重要枢纽城市,中山市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治水攻坚”、低效工业园改造等重担,全面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创新与服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交出一张精彩的“时代答卷”。一幅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产业发展更加高质、城乡品质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画卷,正在中山徐徐展开。

责任:打好“治水”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2022年5月,中山市启动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以“万人兵团”开展治水攻坚。“中山是岭南水乡,因水而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把水污染治理好,要坚决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启动仪式上强调。

中山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治水的政治责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问题整改,开展覆盖全市15个流域的未达标水体整治,如火如荼大兵团治水,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检测修复、污水处理厂扩容、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涌暗涵整治8大行动,新建市政污水管网975公里,黑臭水体数量较央督时减少4成以上,全市1041条河涌水质指数CWQI(8.7082)同比改善1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35%提升至55.4%。2022年全市治水一线人员突破8000人,干出了热火朝天的新局面。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中山市治水的“最后一公里”,唯有让支管入户,有效收集“细枝末梢”的污水,才能真正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的应接尽接,这也关系到每个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

在短短1年时间里,需要完成44个行政村,约250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中山“迎难而上”,从零开始,创立简易程序,简化报建流程,解决建设项目审批耗时长问题。每天一张“进度表”,每周一次“碰头会”,打通“市镇村”三级沟通桥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初的35%提升到了55.4%。农污治理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更有活力。

在板芙镇里溪村的月角涌,流水淙淙鱼儿嬉戏,涌两边的水杉披上红色外衣,显得格外漂亮。

“换了两三年前来,估计你都不想靠近。”中山市板芙镇生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刘泽奇介绍说,以前村民养猪的猪粪尿排到涌里,村里出租屋多,生活污水也进入河涌,河水黑臭难闻。“2020年清理了养猪场,去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把生活污水也都截住了,涌水的改善立竿见影。”

“以前这里就是个烂泥塘,污水横流蚊蝇横飞。”里溪村驻村第一书记范展颢告诉笔者,开展农污治理之后,污水接入管网,烂泥塘经过改造成了网红景点。

在村中古庙旁,一个挂满灯笼的舞台,给村子增添了一些热闹的气氛。“农污治理之后,乡村环境改善了,我们开辟了不少景点,村里的知名度也提高了,最近开展了第一届风筝节,设置了风情集市,人气很旺。”范展颢介绍说,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村民住得更舒心,而且带旺了村子的人气,吸引了很多村中的年轻人返乡工作创业,给村里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村民在家门口可以做点小买卖,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创新:勇探绿色低碳“工改”新模式

中山市市域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目前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全市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大部分镇街工业发展模式低效、散乱。低效用地、零散发展,多点排污,不仅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和邻避问题,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也加大了环境监管難度,严重制约了中山市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中山市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工改工”路径,创新推进环保共性产业园规划建设。2022年编制完成《中山市环保共性产业园规划》,印发《中山市共性产业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引(试行)》、《中山市环保共性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采取局领导分片包干方式全力推进环保共性产业园规划建设。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第二产业环保共性产业园有25个,从源头破解传统产业园“生产低效率、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困局,为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资源。

2022年8月19日,中山市云瑞包装环保共性产业园在横栏镇正式启用,作为中山市第一个泡沫制品加工行业的环保共性产业园,园区一期将整合周边约100家泡沫包装企业进驻,预计可为横栏镇腾出约120亩用地资源。中山市云瑞包装环保共性产业园属于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后的标准化工业园,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园区将高效整合泡沫制品上、中、下游企业入园发展,集中解决污染治理难题,推动传统泡沫制品加工行业绿色升级,支撑灯饰行业稳定发展,打造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行业样板,是中山市重点推进的环保共性产业园之一。

“规划建设具有四大亮点,一是无固废园区建设,实现绿色园区建设,物料闭路循环,落实固体废物动态化清零。二是废泡沫集中有序回收、高值利用,有序回收、统一运输、规范生产、降低仓储成本,园区每月可回收650吨废泡沫。三是可视化智慧工厂,通过中央指挥系统+监控、环保设备在线监控,实现对产业园区生产、运营、环保等一体化的规范管理,废气、固废等通过在线监控系统进行管控。四是筑牢生命安全屏障,打造数字化智慧消防园区,通过丙类消防验收并设立消防站,配备专业消防员,事件响应时间大大缩短。”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道。

赋能:“智慧环保”系统全天候守护“绿美中山”

“当微观站发出扬尘超标报警后,通过智慧环保平台调度,半小时左右能完成报警任务派发到排查处置的闭环管理。”在中山市石岐007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建筑工地告别“灰头土脸”的传统形象,变得更加安全、“清洁”、人性化。距离工地700米左右的微观站国控站点,正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一旦发现扬尘超标便会启动超标报警。这便是“智慧环保”赋能中山环境治理能力的缩影。

为实现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的目标,在建设全省领先的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及省内领先的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后,2022年,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以“智慧”重塑“业务”,构建了中山智慧环保平台。该平台打通环保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建设成为了目前具有“一库、三平台、一展示、一门户、三体系、大集成”的统一系统,可提供全要素、全景指挥图,让水、气、土、固废、执法等整体态势一览无余,实现一键“看”现场、一键“督”进展、一键“派”任务,有效提升了中山市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城市精细化污染溯源能力,为中山市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翠亨新区、崖口村是中山市摄影爱好者的热门取景地,在这里举目远眺,世纪跨海工程深中通道蜿蜒在珠江碧波之上,对岸深圳前海的高楼建筑清晰可见。这与近年来中山市大气能见度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密不可分。2022年,中山市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5;空气质量五项指标年均值均是历史最低水平,PM2.5平均浓度达到1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10+”行列;水质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省第4位,国考断面和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净土防御稳扎稳打,强化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步提升。

服务:环保“店小二”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山市持续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实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大幅度提速增效。将环评报告书(表)审批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不含技術评估、公示时间),进一步扩大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的范围,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的项目无需开展技术评估,受理后1个工作日完成审批(不含公示时间)。及时废止《中山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中山市差别化环保准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细则(2020修订版)》等一批不合时宜的环保政策文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前主动介入重点建设项目跟踪服务,以“清单制+进度表”加强项目跟踪,建立全市涵盖497个重点项目的服务台账。

2022年,在比亚迪项目环评审批中,中山市生态环境局采取了驻点方式,指导企业优化工艺,提高废水回用比例,沟通协调解决废水排放去向和总量指标问题,促使项目环评高效完成。“从驻点进场到完成此次环评,前后约一个月的时间,比预期快了近一个半月,大大压缩了企业的时间成本。”比亚迪华南地区安全环境管理部经理成侃高兴地表示,在中山他们看到了政府高效办公的“苏炳添速度”,“下一步我们将启动第三期的增资扩产,有了前一期的经验,我们对这一期项目的环评审批很放心,对市生态环境局的驻点式帮扶更是充满信心。”

此外,中山市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服务,稳步提升环保法治化营商环境。“环保管家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审批服务技术咨询;在中山首个“企业家日”,邀请重点企业走进环保“直播间”,组织全市23个镇街重点工业企业观看直播,全力打通“政企”沟通渠道;开展“企业合规环保法治体检”活动,共为2000多家重点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政策解答服务;组织专家团队与业务骨干,为金属表面处理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出“环境健康检查单”,贴身指导企业提升环保管理能力水平。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破局在即,中山市将以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打一场水污染治理的翻身仗,努力实现江河安澜、秀水长清,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绿色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奔赴“绿美中山”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肖欢欢)

猜你喜欢

中山市共性中山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市威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共性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